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纵横谈
    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授体会
    朱志敏
    2007, (12):  5-13.  DOI:
    摘要 ( )   PDF(2277KB) ( )  
    结合统编教材,讲授"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专题,需要抓住新文化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间的关系、胡适自由主义和孙中山三民主义为什么没有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历史选择的原因等几个问题,从历史与文化结合的角度做出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陈建, 杜薇
    2007, (12):  14-20.  DOI:
    摘要 ( )   PDF(918KB) (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型的国际生产网络正在东亚快速形成并发展起来。中国作为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中心和枢纽,对区域经济和贸易的促进作用日益扩大,但是要想真正分享由区域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根据本国及外部经济发展的现实进行合理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原因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姜少敏
    2007, (12):  21-27.  DOI:
    摘要 ( )   PDF(1594KB) ( )  
    农业支持和补贴是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大都对农业提供相当的支持,相比之下中国对农业的支持还很不够。本文论述了中国支持农业的特殊原因,比较中国和部分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水平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农业支持水平还是相当低的。2002年开始实施种粮直接补贴,但由于补贴数额有限、制度体制束缚等原因,直接补贴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中国必须加大农业支持力度,调整农业补贴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论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
    周世兴
    2007, (12):  28-34.  DOI:
    摘要 ( )   PDF(2290KB) ( )  
    学术界对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误读,"有个性的个人"被广泛地用于说明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其实,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有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一是指"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中个人自主活动与作为自主活动条件的共同体形式之间相适应的个人形态,二是表征"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依附的个人"的基本属性和"物的依赖关系"社会特定的"独立的个人"即"资产阶级个人"的特殊属性。作为"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的个人形态,"有个性的个人"与"依附的个人"同义,已经被与"独立的个人"同义的"偶然的个人"超越;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不是"有个性的个人",而是"自由个性的个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的资本流动理论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
    陈英
    2007, (12):  35-40.  DOI:
    摘要 ( )   PDF(995KB) ( )  
    本文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流动的规律限制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得经济失衡不可避免;随着资本流动范围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解构成为必然的趋势。通过对马克思资本流动理论的非均衡的理解和延伸,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后现代主义时空观与社会治理
    杨鸿江
    2007, (12):  41-44.  DOI:
    摘要 ( )   PDF(639KB) ( )  
    后现代主义时空观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通过对传统时空观的批判建立了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批判。本文尝试以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为方法论基础,探讨后现代主义社会治理观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主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拉美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陈志
    2007, (12):  45-51.  DOI:
    摘要 ( )   PDF(2076KB) ( )  
    虽然"拉美化"还是一个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它足够反映出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国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也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情况和问题,但是原版的"拉美化"在我国不会出现,以"拉美化"为借鉴,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首脑外交及其未来趋势
    赵可金
    2007, (12):  52-58.  DOI:
    摘要 ( )   PDF(1241KB) ( )  
    首脑外交是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首脑外交是一项由政治首脑以直接或者间接方式参与外交活动,追求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独特外交样式,在整个外交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脑外交虽然起源久远,但由于现代职业外交的发展,一度受到抑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首脑外交实现了迅速复兴,其外交形态也日益成熟。从首脑外交发展的方向和学术界的争论来看,重塑首脑外交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法国哲学与“新启蒙运动”
    欧阳谦
    2007, (12):  59-65.  DOI:
    摘要 ( )   PDF(2344KB) ( )  
    当代法国哲学掀起了一场"新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举起"去主体化"和"去中心化"的理论武器,猛烈攻击理性至上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哲学思想,极力宣讲以社会正义为取向的多元文化观念。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当代法国哲学极力追求的是"启蒙的再启蒙",其目标就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纲领"进行反省和批判。它讨论了"哲学的终结"、"主体的消亡"、"现代性批判"、"他者伦理学"和"身体政治"等主题,也讨论了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思想相关联的问题。这场"新启蒙运动"展开的文化反省及其引发的理论争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张秀琴
    2007, (12):  66-71.  DOI:
    摘要 ( )   PDF(1370KB) ( )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哲学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作为一种关系体系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物质性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主体建构者的意识形态。通过这四个观点,阿尔都塞实际上已经涉及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基本特征、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它们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宝贵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述评
    郑大华, 邵华
    2007, (12):  72-79.  DOI:
    摘要 ( )   PDF(1435KB)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学术界关于股票市场泡沫的研究:文献综述及展望
    李世银, 杨倩
    2007, (12):  80-85.  DOI:
    摘要 ( )   PDF(1104KB) ( )  
    本文认为,我国学术界对股票市场泡沫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理论尚无突破,研究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对论点的验证仍显乏力。在该领域研究的瓶颈制约了对资本市场行为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在全面回顾我国学术界关于股市泡沫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开展该领域研究的着手点和应重点攻破的方向,旨在拓宽我国学术界关于泡沫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东亚合作论坛2007: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虞开拓, 金肖丰
    2007, (12):  86-89.  DOI:
    摘要 ( )   PDF(409KB) ( )  
    东亚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也是历史问题比较突出,政治情况较为复杂,大国影响不容忽视的地区。在这样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地区,如何认识、把握东亚地区近年来所经历的深刻变化,调适好未来美国与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关系,以和平、合作、发展为主旋律构建和谐东亚格外引人注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释义》评介
    郭忠义
    2007, (12):  90-91.  DOI:
    摘要 ( )   PDF(448KB) ( )  
    在标志着新世界观的第一个天才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用异常简明的11条论纲,实现了哲学革命,而哲学革命的核心就是宣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质:一是从主客体相统一的实践角度理解和“解释世界”,重释自然的“人化”特征和社会的实践本质;二是揭示了自己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功能特征,不局限于对世界的解释说明,主张用武器批判的方式“改变世界”。前者是理论真实解释实践中的客观世界的“映现”,后者则是理论趋向价值目标,改变环境、重塑现实的“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