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武力
    2006, (5):  5-12.  DOI:
    摘要 ( )   PDF(1489KB) ( )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延续至今,是与中国50多年来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多、人均资本和资源匮乏的国情密切相关的。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市就业的压力,迫使党和政府不得不将高速度和外延型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本文从中国共产党理论认识方面和工业化历程(三个阶段)来探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和没有实现转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未来转变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谐社会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之关系论析
    王续添
    2006, (5):  13-18.  DOI:
    摘要 ( )   PDF(888KB) ( )  
    和谐社会建设是指一个社会和睦的、协调的、融洽的关系及其规范和制度新创立或新增加的过程及其结果。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的和谐、政治社会中成员资格的确认和尊重、非政治社会中的成员资格的承认和尊重、社会团结和服从大多数原则的确立、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民主政治发展的物质、文化、法制和安全稳定等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基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理论
    邱海平, 杨扬
    2006, (5):  19-24.  DOI:
    摘要 ( )   PDF(1567KB) ( )  
    主流公司治理理论在中国被吸收和借鉴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是之后的发展过程存在着不足,即我国经济学家忽略了对其基础——企业契约论的反思。本文通过引入国家发展战略,强调生产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介绍一个基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给予更为深刻的解释,认为下一阶段关于我国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基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云飞
    2006, (5):  25-30.  DOI:
    摘要 ( )   PDF(715KB) ( )  
    在社会结构中,生态结构是为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的层次,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外壳”。人类活动的积极的进步的成果在生态结构上的积淀和表现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独立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的一种文明形式,并对他们具有重大的制约性的影响。同时,生态文明具有自己的价值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治形态。总之,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式,社会的文明系统就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历史形态的嬗变解析
    赵岩, 李金齐
    2006, (5):  31-36.  DOI:
    摘要 ( )   PDF(894KB) ( )  
    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其历史形态经历了一个由生存交往式全球化到资本扩张式全球化再到文化融合式全球化的嬗变。全球化天然不是资本主义化,资本扩张只是全球化的一种历史形态。在新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只有联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境遇和交往时空实现正和博弈、合作共赢、和谐共存,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研究述评
    白刚, 张荣艳
    2006, (5):  37-45.  DOI:
    摘要 ( )   PDF(1608KB) ( )  
    对现代性问题实质的指认有不同的理解,但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与“资本逻辑”的扩张联系在一起的,说到底是资本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问题。这就决定了马克思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辩证立场。而这一立场,对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徐丹丹
    2006, (5):  46-50.  DOI:
    摘要 ( )   PDF(761KB) ( )  
    近年来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争论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框架内,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悬殊状况及各种利益冲突的现实状况进行反思引发的。本文对此次争论的背景、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几种不同认识做了简要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从“纸上同盟”到“行动的同盟”:冷战后日美安全关系的新变化
    黄大慧
    2006, (5):  51-57.  DOI:
    摘要 ( )   PDF(2080KB) ( )  
    日美同盟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1960年新安保条约的签署,其军事同盟性质进一步凸现。冷战的终结、特别是苏联的解体,使日美同盟失去维系的纽带与支点,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1996年日美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日美关系重归以安全为中心的轨道。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的性质已由防御型的同盟关系转变为“地区主导型”的同盟关系,日美安全合作的范围、双方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合作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9·11”事件后日本“借船出海”战略的实施,已使日美同盟由原来受和平宪法制约的“纸上同盟”变成极富攻击性的“行动的同盟”。随着中国的崛起,日美同盟针对中国的倾向日趋明显,如何应对其消极影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战略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韩国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启示
    方芳
    2006, (5):  58-64.  DOI:
    摘要 ( )   PDF(767KB) ( )  
    现代经济学理论证明金融制度是一国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能否不断对金融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韩国金融制度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银行民营化不等于自律化;市场体制不成熟条件下开放金融业,必须强化并健全金融企业自身风险防范制度,政府的过多保护,只会使企业丧失自律和创新精神;金融监管精神必须从“控制和保护”向“自律和竞争”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政治学研究
    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
    石凯, 胡伟
    2006, (5):  65-69.  DOI:
    摘要 ( )   PDF(1053KB) ( )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到底“新”在哪里?这是任何一个从事新制度主义研究的学者所不能回避的基本命题,也是任何一个想要了解新制度主义的人所最想认知的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在重点阐释了何谓新制度主义的“制度”与“制度主义”的基础上,着重回答了新制度主义到底“新”在哪里这样一个理论命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西方政府规制理论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
    张红凤
    2006, (5):  70-77.  DOI:
    摘要 ( )   PDF(1426KB) ( )  
    迄今,西方国家的政府规制实践其经济经历了规制——放松规制——再规制与放松规制并存的演进过程,而社会性规制则呈现了持续加强的态势。在这一动态框架下,政府规制理论在“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矫正措施、检验规制政策的效果、寻求规制政策的政治原因、规制中的激励问题”四次主题转换的基础上,经历了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利益集团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四大理论的变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及其战略含义
    吴征宇
    2006, (5):  78-83.  DOI:
    摘要 ( )   PDF(948KB) ( )  
    本文主要探讨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地理战略观及其在现时代的意义。本文认为,斯皮克曼与麦金德的理论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斯皮克曼赋予“边缘地带”以更突出的战略地位及他在强调“边缘地带”某些地区重要性时表现出的选择。本文指出,尽管有许多学者将遏制战略的形成及其弊端同斯皮克曼的理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政策所反映的主要是麦金德而不是斯皮克曼的理论,因为后者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涵义并没有在遏制政策中体现出来。本文最后还探讨了斯皮克曼的理论在后冷战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恩格斯真的提出了国家起源的“罗马模式”吗?——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解读为依据
    林锋
    2006, (5):  84-89.  DOI:
    摘要 ( )   PDF(2289KB) ( )  
    对于恩格斯晚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界通常认为,恩格斯通过探讨希腊雅典、罗马、德意志三个国家的起源问题,分别提出了国家起源的三种独立模式,即“雅典模式”、“罗马模式”和“德意志模式”。本文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恩格斯对罗马国家起源问题的实际思想。有充足的根据表明,恩格斯并未将罗马国家起源道路视为一种不同于雅典式一般道路的“独立模式”或“第二模式”,所谓的“罗马模式”实际上并不存在,它是对恩格斯相关思想误读的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
    张光明
    2006, (5):  90-91.  DOI:
    摘要 ( )   PDF(454KB) ( )  
    不久前,高放教授送给我一本由他和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此书初版于1990年,作为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材,当时就受到教育界以及其他各个领域众多人士的欢迎。此后一版再版,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影响。第三版在2003年出版,我曾经写过一篇书评,发表在该年度第11期的《教学与研究》上。没想到时间刚刚过去两年多,第四版现在又问世了。前后两版相隔时间如此之短,可以推想此书畅销的程度。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个问题早已变得不那么受人关注,甚至在不少人心目中已被视为无意义的陈词老调的时候,谈论这个问题的书还能遇到如此欢迎,确确实实是一件值得高兴和祝贺的事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毛泽东是开辟中国革命道路自主创新的典范——读《毛泽东三落三起》、《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两本书
    黎声
    2006, (5):  92-94.  DOI:
    摘要 ( )   PDF(1159KB) ( )  
    2006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黄允升研究员的两部新作:《毛泽东三落三起———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与曲折》(以下简称《毛泽东三落三起》)和《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以下简称《理论创新》),集中地、系统地展现了毛泽东自主地开辟与俄国“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书中以大量的生动的独特性创造表明,毛泽东是我们党历史上自主创新的典范。这两本书都是从中共中央“八七”会议起笔的,原因在于,此时的毛泽东经过对大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认识上产生了一个飞跃,破除了“我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唯上”迷信,真正确立了从实际出发的独立自主思想,从而成为他自主地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开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筹备会”纪要
    魏伟
    2006, (5):  95-96.  DOI:
    摘要 ( )   PDF(275KB) ( )  
    2006年3月26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筹备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雷声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梅荣政教授、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钟明华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艾四林教授、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顾钰民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连胜教授、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毛林根教授和张凤奎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教育分社社长马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张景荣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