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陈金龙
    2006, (2):  5-11.  DOI:
    摘要 ( )   PDF(1444KB) ( )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空间,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需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出发,就如何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视野拓展、方法更新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去实现公正
    张康之
    2006, (2):  12-18.  DOI:
    摘要 ( )   PDF(910KB) ( )  
    一部人类历史也就是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但是,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农业社会的等级制条件下,还是在近代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化的条件下,都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以至于思想家们往往是在起点公正、结果公正这些问题上进行繁琐的探讨。其实,社会公正的实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它的实现需要在利益关系的变动中进行。当前,人类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这是一种全新的利益关系形成的过程,这种利益关系将以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生成社会合作体系和实现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的公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原则
    张宇
    2006, (2):  19-25.  DOI:
    摘要 ( )   PDF(933KB) (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任何社会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当把公平与公正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强调公平含义的丰富性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统一性,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坚持生产力的首要性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又要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兼评《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一文
    奚兆永
    2006, (2):  26-32.  DOI:
    摘要 ( )   PDF(2331KB) ( )  
    本文对段忠桥教授的《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一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指出:段文把“草稿”作为“序言”的基础,实际上是混淆了“草稿”与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而其对“草稿”的有关论述的理解也很值得商榷,段文在此基础上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面向人的生存与生活世界的实践价值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述评
    袁祖社
    2006, (2):  33-41.  DOI:
    摘要 ( )   PDF(2358KB)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创新问题,国内学者所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系之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和“非体系化”问题,从两个层面得以展开:(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体系,需要不需要建构一个科学而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2)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科学体系。二是“哲学观之争”。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等问题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当代形态的理论表达形式问题上。三是“研究范式之争”。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论表述而言,实际上可以归约为“超越”与“反思”两种不同的方式。前者主张反思性建构,纯属一种理性化表述,而后者则主张批判性建构,是一种实践性表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谐社会研究述评
    刘东建
    2006, (2):  42-47.  DOI:
    摘要 ( )   PDF(1159KB) ( )  
    自和谐社会的理论提出以来,学术理论界对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概念、内涵及其构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并取得了较多的共识;和谐社会理论还需要在和谐哲学与和谐思维、和谐世界、和谐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政治学研究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看政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及其选择
    王宏强
    2006, (2):  48-54.  DOI:
    摘要 ( )   PDF(1010KB) ( )  
    本文认为,制度和制度变迁是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改变国家权力结构的政治发展过程,不仅依赖于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且也通过政治制度创新影响着社会历史进程;政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选择与社会发展的支持性因素耗费程度有关;在政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远见的政治企业家对制度创新收益和风险的评估以及理性选择至关重要。就理论而言,运用新制度主义的方法,结合当代政治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发展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劳动供给研究的新进展
    周业安, 章泉
    2006, (2):  55-61.  DOI:
    摘要 ( )   PDF(939KB) ( )  
    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劳动供给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文章首先以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个体劳动供给模型为基础,分别讨论了跨期决策、劳动市场的参与以及工资内生化等问题,并指出,新古典劳动供给理论最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经验实证方面,本文给出了这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本文进一步指出,劳动供给理论的研究正沿着行为经济学拓展的新领域展开,本文详细讨论了这一行为劳动供给理论,并比较其和新古典理论的主要分歧。结论部分指出劳动供给理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选民、政党与社会福利研究
    孙洁
    2006, (2):  62-68.  DOI:
    摘要 ( )   PDF(1020KB) ( )  
    由于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政府的一项主要功能,因而社会福利政策必然成为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选举制的发展、普选制的推广以及各种“直接民主”或“间接民主”投票方式的出现意味着公民社会权利的扩大,为选民积极介入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渠道和途径,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在社会福利与政党政治之间,二者共生并存、互制互动,并通过交互发挥功能来既保障公平与正义,又实现经济效率,以稳定执政党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模式:以公民资格为视角的比较分析
    李艳霞
    2006, (2):  69-74.  DOI:
    摘要 ( )   PDF(807KB) ( )  
    作为国家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方面承担主要责任的制度设计,各国的福利制度既有其共性的一面,又存在着基本价值与理念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取决于各国的公民资格类型不同。本文以公民资格为视角,构建了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公民资格类型———福利制度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比较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中自由主义公民资格、传统公民资格和社会民主公民资格类型及其福利制度模式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郑起东
    2006, (2):  75-82.  DOI:
    摘要 ( )   PDF(1923KB) ( )  
    十多年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表现出以下特点:与社会史的融合成为主流;理论的探讨继续深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蔚为时尚;现代化的研究成为热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进一步研究需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加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从文化经济视角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莉
    2006, (2):  83-86.  DOI:
    摘要 ( )   PDF(501KB)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应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诱因,并放到现实的文化经济环境中去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就要突破就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来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路,从文化经济的视角寻找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对人的需要属性的思考
    马捷莎
    2006, (2):  87-90.  DOI:
    摘要 ( )   PDF(437KB) ( )  
    关于人的需要属性问题,学界相当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它是主观的。笔者认为,人的需要从本质上说并不属于主观性范畴,而是属于客观性范畴。首先从哲学范畴论的角度看,人的需要属于关系范畴,而关系范畴所表征的对象是不具有主观性的。其次从人的需要的规定性来看,需要属性也是客观的。再次从人的需要的实现方式和途径来看,需要也是客观的。承认人的需要属于客观范畴,肯定其状况和内容是由生产实践的水平决定的,就是坚持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是物质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区域差距、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肖利平
    2006, (2):  91-94.  DOI:
    摘要 ( )   PDF(430KB) ( )  
    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德国杜伊斯堡—爱森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区域经济、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2—4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北京代表处、中国台湾、香港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等机构,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报刊媒体的110多位代表,围绕区域差距和区域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建设研讨会”综述
    刘向辉, 于景浩
    2006, (2):  95-96.  DOI:
    摘要 ( )   PDF(414KB) (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建设研讨会于2005年12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等三十四所高校的四十二位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人员及前辈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教育部社政司的相关领导同志也与会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学与研究》主编李景治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与会人员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科建设以及学科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纷纷献计献策,对于该课程开设的现状、意义、困境、对策及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