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刊特约评论员
    2006, (1):  5-6.  DOI:
    摘要 ( )   PDF(252KB) ( )  
    2005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是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非常关键的一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悉心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取得积极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胡鞍钢
    2006, (1):  7-17.  DOI:
    摘要 ( )   PDF(2663KB) ( )  
    本文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并对几个大国崛起的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创新能力减弱,甚至消逝。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作者指出,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
    郑有贵
    2006, (1):  18-25.  DOI:
    摘要 ( )   PDF(1389KB) ( )  
    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新的政策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战略选择,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本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方面的政策目标进行了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做出系统性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特别需要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构建起平等的就业政策和培育壮大产业组织上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新中国人口五十年》见证新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邬沧萍, 苑雅玲
    2006, (1):  26-29.  DOI:
    摘要 ( )   PDF(890KB) ( )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从人口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成效、利害得失,是对我国治国安邦和执政能力经验教训的一个总结,同时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
    郝立新, 卢衍昌
    2006, (1):  30-35.  DOI:
    摘要 ( )   PDF(980KB) ( )  
    “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模式不仅包括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且包括党在各个时期先进的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历史观层面上,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在认识论层面上,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在价值论层面上,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价值关怀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一个现代阐释
    杨天宇
    2006, (1):  36-42.  DOI:
    摘要 ( )   PDF(1125KB) ( )  
    本文将散见于马克思著作中的宏观经济思想,以逻辑一致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现代形式的分析框架。这个重新表述的体系主要包括一个社会再生产的均衡条件和三个推论,它们的内在联系可通过几何图形表述出来。在此基础上,本文推导出马克思主义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通过对中国宏观调控效果的实证分析,证明马克思体系比凯恩斯体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演变——国际经验和理论视角
    于春海, 雷达
    2006, (1):  43-48.  DOI:
    摘要 ( )   PDF(901KB) ( )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观的转变,“华盛顿共识”逐步演变为“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强调金融领域甚至是经济领域以外的因素。从一个国家自身的利益出发,金融市场是否具有效率优势,最终的评判标准是能否动员国内储蓄并促进国内的资本形成。开放经济中,这种效率优势应该是在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这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政府与市场机制效率的比较,而是一国内部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结合以后,与其他国家所进行的效率比较。由此,在金融发展战略中强调市场与政府的互补关系,就是很自然的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
    李宝俊, 徐正源
    2006, (1):  49-56.  DOI:
    摘要 ( )   PDF(1216KB) ( )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鉴于中国国家实力的迅速崛起,作为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击,中国适时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具体表现为提出新安全观、文明多样性等一系列新外交理念和开展对大国、发展中国家以及多边国际机制的外交实践。中国的身份建构获得了国际社会中很多国家、尤其是周边一些国家的赞同和认可。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与一些国家在大国权力、大国责任,以及负责任大国的评价标准上尚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还面临着诸多的外在两难和内在紧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
    门洪华
    2006, (1):  57-63.  DOI:
    摘要 ( )   PDF(1400KB) ( )  
    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战略文化的解读体现出深刻的不同。作者在对比分析之后指出,中国战略文化建立在“仁”、“礼”、“德”、“和”等传统基础观念之上,道德主义、非战思想与现实主义一道构成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思想基础。19世纪中期之后,中国战略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强调了重力、尚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毅然改变了过时的战略判断,将其战略思维从战争与革命的框架之中解放出来,纳入到和平与发展的新轨道之上。作者总结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之下,如何在道德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构建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堪称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核心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政治学研究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
    杨光斌
    2006, (1):  64-71.  DOI:
    摘要 ( )   PDF(1410KB) ( )  
    奥尔森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日常经济生活中大型的无组织的集团行动的困难性,他的“搭便车”假设也能够解释一次性利益博弈。但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存在重大误区:以分析无组织的大型集团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来分析小型集团的行动;以一次性博弈结局而解释作为多次博弈均衡的国家兴衰;奥尔森对传统的集团理论、多元论和国家理论的否定违反了制度变迁的基本史实;作为霍布斯主义者的奥尔森完全无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被奥尔森当作决定性的利益集团只不过是政治体系中的次体系。在学术流派上,奥尔森最终从理性选择主义走向制度经济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萨特的理论整合
    欧阳谦
    2006, (1):  72-79.  DOI:
    摘要 ( )   PDF(2131KB) ( )  
    萨特在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的理论整合,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为了找到“人的真理”,存在主义强调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马克思主义坚持从历史的实践性出发。前者有现象学本体论的支持,后者有唯物辩证法的根据。结果,前者看到了个体的“绝对自由”,后者看到了社会的“阶级压迫”。他重新引入“个体实践”、“惰性实践”、“匮乏”、“总体性”等概念,试图建立一个历史主动性的解释模式。不过他内心深处所坚守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使得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很不牢固,他始终在模棱两可的思想转换中犹豫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社会与马克思主义——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
    高亚春
    2006, (1):  80-84.  DOI:
    摘要 ( )   PDF(792KB) ( )  
    马克思认为,精神消费活动本身成为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成为统治阶级贯彻其意识形态的手段。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心态,阐释出其中的社会学意义。因此,符号消费既具有促使社会结构化的功能,也具有强化社会阶层的作用,当然还具有促成社会阶层流动与整合的效用。但无论是精神消费还是符号消费都受制于物质生产。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精神消费”的观点与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的论述是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研究述评
    暨爱民
    2006, (1):  85-91.  DOI:
    摘要 ( )   PDF(1422KB) ( )  
    近十年来,学界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本文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渊源、发生原因、构成内容、演变和类型,以及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文化民族主义等方面,对90年代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检视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促进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辨析
    邱耕田
    2006, (1):  92-96.  DOI:
    摘要 ( )   PDF(1104KB) ( )  
    本文认为,社会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所概括的范围要大于社会进步,当然包括社会进步,它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局域性特别是代价性等特点;而“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主流的、本质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具有总体性、趋势性、前进性、结果性等特点。当然,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一面。本文还进一步从理论发展哲学、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区别及其转化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