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
    纪宝成, 张宇
    2005, (11):  5-15.  DOI:
    摘要 ( 1233 )   PDF(1512KB) ( 1771 )  
    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不能走照搬照抄和全盘引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片面追求所谓的“标准化”、“国际化”和“原汁原味”,进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意识形态的模仿者和消费者的道路。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应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和一切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深深扎根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的沃土之中,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在理论自主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开拓和创新,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关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宋涛
    2005, (11):  16-22.  DOI:
    摘要 ( 1173 )   PDF(673KB) ( 1624 )  
    本文认为,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就是要理顺各产业各行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生产和需求的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快速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各行业在更高阶段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要重视对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杨思远
    2005, (11):  23-27.  DOI:
    摘要 ( 1160 )   PDF(657KB) ( 1665 )  
    本文从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提出了农民工的产生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农民工是中国劳动者从农民向工人转变的过渡性社会阶层,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矛盾;作为农民工两种存在形式的在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是这个矛盾发展的两个阶段;农民工双重收入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农民工带来的农民分化和工人阶级队伍的两重化及其后果;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和阶级意识的矛盾以及农民工作为末代农民的历史与世界意义等。对农民工上述问题的研究局限于社会学和发展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对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与研究论坛
    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门洪华
    2005, (11):  28-31.  DOI:
    摘要 ( 1087 )   PDF(475KB) ( 1606 )  
    作者指出,世界转型与中国崛起并行,赋予中国巨大的国际战略塑造空间,国际关系理论主流范式的整合正在积极回应世界转型,但对中国崛起的解释乏力,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依旧处于模仿和追随西方阶段,以西方重心为重心,被笼罩在西方范式之下。作者呼吁,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作者认为,实现这一宏大理想,需要加强对中国之世界理想的研究、加强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研究、加强对策研究的理论基础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治的转换与中国外交研究中的问题
    苏长和
    2005, (11):  32-35.  DOI:
    摘要 ( 1093 )   PDF(340KB) ( 1574 )  
    本文对全球公共问题在推动当代世界政治转换中的地位作了思考,同时还简要列述了在转换世界政治中的中国外交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作者认为,需要把中国外交放在世界政治转换过程中去理解,同时也需要从中国外交自身创新来理解其对世界政治的含义。文章特别认为,中国学者应该加强对中国的周边主义与周边制度形态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化大国成长的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
    郭树勇
    2005, (11):  36-39.  DOI:
    摘要 ( 1069 )   PDF(373KB) ( 1751 )  
    大国成长既有特殊性要求,也有普遍性要求,后者要求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大国成长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国际社会是大国成长的基本社会背景,大国本身就是国际社会互动的产物,国际社会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部分地扮演着国际社会的组织者角色,此外,大国必须具备较好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的规范与道德的基本载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中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研究
    方长平
    2005, (11):  40-43.  DOI:
    摘要 ( 1196 )   PDF(661KB) ( 1617 )  
    在中国对外政策的研究成果中,从政治学途径所进行的研究相对不足。加强中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研究,既是中国外交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研究面临的新课题,具有明显的学理、政策和学科层面的意义。如何进行此项研究,本文初步提出国内政治系统的结构、进程和最高领导人三方面结合进行研究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呼唤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
    耿协峰
    2005, (11):  44-47.  DOI:
    摘要 ( 1159 )   PDF(926KB) ( 1808 )  
    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在研究新地区主义现象时,通常有两种问题视角,即如何用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新地区主义现象和如何用新地区主义理论来推动现实中的地区一体化。但到目前还谈不上有什么系统的理论建构。为了推动新地区主义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现在最需要做的学术工作是:回归中国本位、确立中国视角;树立大战略观念,构建具有东亚特点的地区主义理论框架;深入开展地区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提出“中国倡议”;加强对地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探讨东亚地区治理与善治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陈玉刚
    2005, (11):  48-50.  DOI:
    摘要 ( 1171 )   PDF(353KB) ( 1668 )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已经历了20多年,这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质认识还不一致;二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界定存在泛化现象;三是研究上存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知识的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于铁军
    2005, (11):  51-55.  DOI:
    摘要 ( 1222 )   PDF(742KB) ( 1667 )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理论与现实脱节、理论创新缺失、方法论滞后、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薄弱等引起学界的积极关注与反思。作者指出,加强自身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一条连接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的有效途径;应充分发挥我国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努力促进理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推动方法论的建设,既需要补充定量研究方法的知识,也需要提高定性研究的品质;同时,要重视学术体制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从方法到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
    孙玉霞, 张立波
    2005, (11):  56-61.  DOI:
    摘要 ( 1132 )   PDF(861KB) ( 1568 )  
    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学说的态度,可以勾勒出一条从方法到视域的线索。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极力反对教条主义,列宁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就此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马克思学说方法论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它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开放性的理解和运用,但也应该看到,在从方法到视域的扩展和游移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体认和把握也愈来愈“抽象”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知识论中的“弱纲领”与“强纲领”之争
    贾向桐
    2005, (11):  62-67.  DOI:
    摘要 ( 1165 )   PDF(1451KB) ( 1723 )  
    当代知识论研究在科学知识的社会因素与外部实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念,即传统的“弱纲领”和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为代表的“强纲领”。其中,“弱纲领”代表了正统的科学知识观,它将科学知识视为人类理性的产物,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强纲领”则通过“因果性”、“对称性”等原则把对人文、社会知识的社会分析扩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分析,要求对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人类信念都进行所谓的“公正”、“对称性”说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郑大华
    2005, (11):  68-75.  DOI:
    摘要 ( 1129 )   PDF(2010KB) ( 1683 )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或文化中,只有民本思想,而无民主思想;只有“格致之学”,而无科学。“民主与科学”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才被正式提出,但自鸦片战争开始,一些有见识的或进步的晚清思想家就一直在为此进行探索和追求。综观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其显著特点是为了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同时也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入和逐渐发展的过程。认真总结这份重要的思想遗产,对于我们今天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高校网络德育中需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吴倬, 张瑜
    2005, (11):  76-81.  DOI:
    摘要 ( 1060 )   PDF(662KB) ( 1665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产物,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殊的矛盾关系逐渐凸显出来,知识性与价值性、虚拟性与现实性、开放性与凝聚性、主导性与互动性、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五个重要的关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这五个关系才能不断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述评
    王习明
    2005, (11):  82-86.  DOI:
    摘要 ( 984 )   PDF(713KB) ( 1822 )  
    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界所日益关注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地位,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建、培育和发展能够代表和维护中国农民利益、促进中国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民组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近年来有关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评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北京市高教学会哲学研究会2005年备课会”综述
    张秀芹
    2005, (11):  87-89.  DOI:
    摘要 ( 965 )   PDF(302KB) ( 1470 )  
    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哲学研究会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备课会”于2005年7月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的近60位会员参加了会议,研究会会长谢战原教授主持了会议,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徐维凡参加会议并作了报告。会议分专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两个阶段,与会者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改革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政府与产业集群规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政府规制和公共经济政策国际研讨会”综述
    王健
    2005, (11):  90-91.  DOI:
    摘要 ( 952 )   PDF(261KB) ( 1577 )  
    2005年9月22-24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在京举办了“政府规制和公共经济政策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中德专家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就“政府规制与电子政府”、“政府规制与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两大议题从多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关于电子政府与产业集群规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合作论坛2005:中日关系与东亚未来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胡宗田, 李利娟
    2005, (11):  92-94.  DOI:
    摘要 ( 1067 )   PDF(505KB) ( 1604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是中日关系既重要又敏感的一年。在近一个时期,中日之间各种矛盾不断凸显,严重地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国内外有远见的专家学者提出将中日关系纳入整个东亚的视野,在区域合作中看待中日两国关系。2005年9月23-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办,中日战略研究促进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协办,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东亚合作论坛2005:中日关系与东亚未来”国际学术讨论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卫兴华自选集》评述
    冯子标
    2005, (11):  95-96.  DOI:
    摘要 ( 953 )   PDF(625KB) ( 1440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此,中国进入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卫兴华自选集》(学习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自选集》)记录了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在中国经济转轨中的理论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