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学与研究论坛
    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
    徐坚, 梅兆荣, 蔡武, 时殷弘, 李景治
    2005, (8):  5-29.  DOI:
    摘要 ( )   PDF(2946KB) ( )  
    当前,由于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和中国正在更深入地融入世界,国际环境对中国内部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增大,同时中国外交对世界形势的影响力也在加强,因此,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研究在中国越来越受关注。但是,过去我们的学术力量分布偏于分散,在学术交流上我们亟需一个平台,既可以集合国内的国际问题专家一起探讨国际形势和政策问题,也可以在此平台上与国际上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沟通,使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走向世界。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国内其他13家国际问题研究单位联合发起了国内首家一年一度、机制化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积极推进多边合作,多边外交成为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次论坛上,学者们探讨了多边主义的学理基础和实践意义、多边主义与中国、中国的战略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并取得了某些共识。在此,我们摘登部分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发言摘要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东升博士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学与研究》主编李景治教授对论坛发言作了点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
    梁树发
    2005, (8):  30-35.  DOI:
    摘要 ( )   PDF(1087KB) ( )  
    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核心是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首先是其内容构成的完整性,实际则是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论斗争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
    谢富胜, 黄蕾
    2005, (8):  36-42.  DOI:
    摘要 ( )   PDF(1122KB) ( )  
    20世纪60年代末期福特主义的危机,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应对福特主义危机的两种模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来看,后福特主义代表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演变的方向,其中精益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一个批判的评价
    张亮
    2005, (8):  43-50.  DOI:
    摘要 ( )   PDF(2351KB) ( )  
    在苏联理论界与西方“马克思学”的理论对抗中,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得以兴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客观公正地评价西方“马克思学”在恩格斯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其中的严重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略论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杨凤城, 姚宏志
    2005, (8):  51-56.  DOI:
    摘要 ( )   PDF(1241KB) ( )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做出了独有的贡献。第一,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关头,素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和爱国情操的中国知识分子,充当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和喉舌,以自己的知识、智力和文化特长服务于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的伟大事业,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第二,把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造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强国之梦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视为不可分离的奋斗目标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战时民主的不懈追求者和倡导者。第三,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护珍贵的文物文献免遭涂炭,为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和再创造,为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术个案看全民族的思想启蒙
    侯且岸
    2005, (8):  57-63.  DOI:
    摘要 ( )   PDF(1536KB) ( )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知识精英的觉醒,中国学术的艰辛发展并没有因战争而中断,思想启蒙亦未告中断,抗战救亡在很大程度上反而刺激和孕育了民族的启蒙。本文以当时侯外庐、贺麟、王亚南、蒋梦麟等著名学人艰辛的学术实践为个案,从中揭示中国学术发展的真相,凸显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中的觉悟、认知理路的改变,着重论证他们的学术研究的特殊思想价值及其对民族启蒙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荣维木
    2005, (8):  64-70.  DOI:
    摘要 ( )   PDF(1288KB) ( )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时社会经济、战时中国外交和战争遗留问题等方面,并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进展、学术前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新发展研究
    福利经济学中非福利主义的兴起
    姚明霞
    2005, (8):  71-76.  DOI:
    摘要 ( )   PDF(925KB) ( )  
    福利主义认为,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只要判断社会成员效用水平的高低即可。长期以来,福利经济学一直坚持福利主义的观点,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经济学兴起了非福利主义的研究浪潮。福利主义被非福利主义取代的原因有四: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帕累托标准的缺陷、理论上对效率和公平问题的重新思考,以及实践中对效率和公平问题的重新思考。非福利主义的研究包括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质疑,对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生活水平等问题所作的进一步研究,等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7年以来国内关于生产方式理论研究述评——兼论生产方式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包先建
    2005, (8):  77-83.  DOI:
    摘要 ( )   PDF(934KB) ( )  
    1997年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着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关系链,对生产方式的内涵规定是什么,存在着两大类多种观点。本文在整理分析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产方式既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方式,又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基础与变革原因。生产方式的内容构成既是明确的,同时又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三者中任何一个主要环节的变动都可能使其他两方面变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对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辩证思考
    路日亮
    2005, (8):  84-88.  DOI:
    摘要 ( )   PDF(548KB) ( )  
    本文用辩证思维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注意的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不能抹煞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人的能动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既要看到个人与社会的斗争性,又要看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既要强调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又要强调社会对个体的依赖性;既要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促进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制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曾令超
    2005, (8):  89-92.  DOI:
    摘要 ( )   PDF(610KB) ( )  
    和谐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以强调人的主体性、承认差异性、注重系统性、把握动态性和协调性为基本特征。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程度、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大小、风险释放制度的设计完善与否、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的稳定状况等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实现公平正义 创建和谐社会——“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三次学术研讨会”纪要
    毛立言, 董宇坤
    2005, (8):  93-94.  DOI:
    摘要 ( )   PDF(349KB) ( )  
    2005年6月25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经济学动态》和《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协办。会议的主题是:“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参加会议的有首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等各界学者和新闻媒体记者60多人。首都经济学界专家学者齐集一堂,共同探讨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问题。会议由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刘永佶教授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毛立言教授主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理论研讨会”述要
    张国启
    2005, (8):  95-96.  DOI:
    摘要 ( )   PDF(319KB) ( )  
    2005年6月18日由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的“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理论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以及《百年潮》、《中山大学学报》等杂志社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致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