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经济根源与调节政策
    陈享光
    2005, (7):  5-10.  DOI:
    摘要 ( )   PDF(1181KB) ( )  
    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而承受着升值压力。但把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根源归结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是没有根据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形成根源于我国相对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低及由此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因此,正确的选择不是改变人民币汇率本身,而是调节相对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与汇率政策的调整
    王健
    2005, (7):  11-15.  DOI:
    摘要 ( )   PDF(374KB) ( )  
    外汇储备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国际收支的综合反映。然而,外汇储备的规模又对宏观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汇储备规模扩张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双刃剑作用愈益显现,即在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剖析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利弊,调整汇率政策,促进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论马克思资本批判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差异
    罗骞
    2005, (7):  16-22.  DOI:
    摘要 ( )   PDF(1484KB) ( )  
    文章认为当今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是一种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试图将启蒙精神和启蒙原则作为最内在的因素来探讨现代性的困境。而马克思以“资本”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性存在论上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建制,并由此批判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然而,“现代哲学话语”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资本范畴的这种存在论意义,而是有意无意地将其指认为一种经济主义的还原论,错误地将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论进行坚持或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奠基性意义在这种错误的指认中无意地流失了。文章呈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范畴之下展开的现代性批判同当今流行的“现代性话语”之间的基本差异,以突出马克思思想在现代性批判中的枢纽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论契约的不完全性及其经济影响
    陈赤平
    2005, (7):  23-29.  DOI:
    摘要 ( )   PDF(778KB) ( )  
    契约可以分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是理解组织问题的核心。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但现实中,有些契约的不完全程度远远超出了有限理性所能解释的范围。由理性限制所引起的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人们出于效率的考虑而故意维持的较高程度的不完全性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前者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后者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消除或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契约的不完全程度则取决于缔约当事人对这两方面的权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制度创新:风险与选择
    陈忠, 任旭刚
    2005, (7):  30-33.  DOI:
    摘要 ( )   PDF(595KB) ( )  
    全球性风险社会背景下,对制度创新进行风险研究,对更加自觉、合理推进制度创新意义重大。在制度创新与风险的关系中,一方面,制度创新是对风险的应对、规避、化解,风险是激发人们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因;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本身又存在风险,可能使风险放大、总体化。在制度创新与风险的辩证互动中,发展是制度创新的目的,生存是制度创新的底线,整体存在、整体能力的可持续是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境遇中的审视
    张其学
    2005, (7):  34-38.  DOI:
    摘要 ( )   PDF(1111KB) ( )  
    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是各个国家乃至全世界谋求更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当两者相遇时,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和谐,全球化境遇中的可持续发展极其脆弱。究其原因是由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化理路之矛盾:公平、平等与“不等价交换”,“限制”与“扩张”,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利用外部资源等。在全球化境遇中使可持续发展得以健康、顺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导的全球化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政治学研究
    新制度主义理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杨龙
    2005, (7):  39-45.  DOI:
    摘要 ( )   PDF(962KB) ( )  
    本文概括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以及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思想要点,指出了其理论特点;分析了包括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的方法论特点,比如制度决定论、整体主义和多学科综合。通过对新制度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回顾,指出其对中国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比如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更新与拓展、现实中的制度创新热潮以及思维上的路径依赖概念的流行。文章最后提出了新制度主义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政治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
    赵虎吉
    2005, (7):  46-51.  DOI:
    摘要 ( )   PDF(843KB) ( )  
    制度安排意味着规约人的行为并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秩序。要建立和维持某种秩序,就必须规约人们的行为。这是因为:第一,权力是必要的“恶”,必须规约权力使用者的行为。第二,冲突和合作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要建立和维持秩序,就必须规约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进行合作,使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行为在一定秩序内持续进行。第三,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人不可能总是理性。人有可能做出破坏秩序的行为。因此,要建立和维持秩序,就必须规约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问题的探讨
    林岗
    2005, (7):  52-58.  DOI:
    摘要 ( )   PDF(838KB) ( )  
    本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等做了阐发,在明确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这个命题的同时,还深入讨论了生产者的价值转换系数与其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的新命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略论严复的天演论道德观及其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田薇, 胡伟希
    2005, (7):  59-63.  DOI:
    摘要 ( )   PDF(1288KB) ( )  
    关于严复进化论思想的研究往往从社会政治史的角度出发,本文站在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严复建立了一种新的天演论道德观,突破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框架,这就是从心学到群学、从人性论到进化论、从修己论到功利论、从善恶论到苦乐论,对于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的历史性变迁具有奠基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近代民权含义与特性的几点认识
    韩英军
    2005, (7):  64-70.  DOI:
    摘要 ( )   PDF(1111KB) ( )  
    中国近代民权是反对专制的革命话语。中国近代民权观继承并改造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价值观,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它含义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有不同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近代民权观呈现出以下特征:工具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全球化视角下的安全:两种不同的理解及分歧的原因
    李学保
    2005, (7):  71-77.  DOI:
    摘要 ( )   PDF(954KB) ( )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出现,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以军事为内容和以“自助”为手段的传统安全研究和安全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新的安全观念也应运而生。新安全观的出现,使人们对安全的关注对象、威胁来源和安全的手段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也促使各国对自身的安全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构。然而,由于政治文化传统、现实威胁感受和安全利益认知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对新安全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近年来中华民国史研究述评
    赵利栋
    2005, (7):  78-84.  DOI:
    摘要 ( )   PDF(1584KB) ( )  
    中华民国史作为历史研究的新兴学科,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对近年来民国史研究取得的总体进展、专题领域的新成果,以及新研究领域的开拓作一述评。指出近些年来,民国史研究不仅在传统的政治史与外交史领域进一步深化,而且民国经济史、社会史等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日渐为研究者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探讨
    王卫
    2005, (7):  85-89.  DOI:
    摘要 ( )   PDF(1100KB) ( )  
    构建和谐社会需梳理“和”与“何以致和”的基本理路,以求得“达致和谐”的现实途径。“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不同方面的和睦、和顺关系,并经历了“中以致和”到“以礼致和”的演变,结果往往是大一统的“同而不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强调以差异和对立为基础的“和”,使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表现为“争”,更倾向于冲突制度化达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西方传统和谐理念的发展和扬弃。和谐社会应该是利益协调、平衡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社会,因此,可以将完善契约基础上的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深入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评俞良早著《创论“东方列宁学”》
    李景治
    2005, (7):  90-91.  DOI:
    摘要 ( )   PDF(326KB) ( )  
    俞良早教授撰写的《创论“东方列宁学”》,是一部深入总结和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首先,从新的视角评析了国外列宁学说研究。该著作研究和评析了20世纪20年代联共(布)领袖人物如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阐释。认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布哈林肯定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思想;季诺维也夫阐述了列宁关于党领导革命的思想、关于党是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思想、关于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互关系的思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验与东亚的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任晶晶, 张晓敏
    2005, (7):  92-95.  DOI:
    摘要 ( )   PDF(662KB) ( )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的时代,是一个国际社会日益组织化的时代。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深层次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欧洲与东亚作为全球化时代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代表,在各自一体化进程中创造的模式和积累的经验为东西方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2005, (7):  96-96.  DOI:
    摘要 ( )   PDF(96KB) ( )  
    1993年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授权点,200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对该学科的建设高度重视,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优势交叉,持续发展”的思路,在经费投入、方向凝练、队伍汇聚、硬件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显明特色的“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2004年“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