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相关分析
    杨宜勇, 顾严, 魏恒
    2005, (4):  5-12.  DOI:
    摘要 ( )   PDF(1070KB) ( )  
    目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动态过程来看,城市化对扩大城市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就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体制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过于注重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程度低和就业不充分的症结所在。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群集、工业化、结构升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小城市扩容、服务业发展、农民工进城等环节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通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提高就业弹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土地制度,切实关心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城市化,确保城市化与促进就业的联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选择——兼论冯契的人格理念
    宋志明
    2005, (4):  13-18.  DOI:
    摘要 ( )   PDF(1070KB) ( )  
    摆脱落后、寻求发展是中国哲学从传统转向近代或现代的动因。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历史必然性。在近现代中国,由于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交织在一起,规定了启蒙主体的群体性,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民族动员、社会重建、现代化发展等问题。由于过分强调群体原则,形成忽视个体原则的倾向。这种对新人格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严重后果。冯契提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念,主张群体原则与个体原则的统一,设计了新的理想人格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剖析社会治理研究中的一个分析框架——从《公共管理伦理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新方向
    刘祖云
    2005, (4):  19-25.  DOI:
    摘要 ( )   PDF(1976KB) ( )  
    张康之教授在《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对“公共管理运动”作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解读。这一分析框架反映了张康之教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探索精神,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个可喜收获。《公共管理伦理学》在理论形式上是由一组抽象而具体的概念所构成的;在理论方法上所走的是一条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路径;在理论内核上是以对伦理关系的“本原性”解读为标志;在理论宗旨上所追求的是对公共管理这一社会治理模式进行道德化建构。这是一个正确的学术创新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承诺和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周业安, 包林梅
    2005, (4):  26-33.  DOI:
    摘要 ( )   PDF(723KB) ( )  
    本文主要基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及其他人的后续研究,着重讨论了承诺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文指出,承诺通过稳定预期等有助于经济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但给定环境的不确定和参与人的有限理性,承诺是不完全的,这就出现了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但不完全承诺对经济本身的影响有利有弊,有效承诺应该包含一定的灵活性。保障有效承诺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比如授权、声誉及宪政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试析全球治理的合法性
    蔡拓, 吴娟
    2005, (4):  34-40.  DOI:
    摘要 ( )   PDF(944KB) ( )  
    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对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加以探析:全球治理体系规则与一定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共观念、文化、价值观具有一致性,而后者往往是前者获得合法性的基础;全球治理与社会公众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它既包括前者通过满足后者的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而获得自愿认同、服从和支持的一面,还包括前者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使后者获得治权参与治理的另一面;全球治理体系体现着社会生活的内在正义与秩序, 而社会生活的内在正义体现为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社会权利和控制公共权威的权力等方面,这意味着承认全球治理的必然性;全球治理的模式也应该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自生自发的政治秩序逻辑性选择而非人为设计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治理中的观念建构
    刘东国
    2005, (4):  41-46.  DOI:
    摘要 ( )   PDF(689KB) ( )  
    全球问题的出现使全球治理提上国际合作议程。这一进程与现行的国际秩序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要想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必须对现存国际秩序进行改造或重建。国际关系的演变历史表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离不开观念革命。要建构新的世界秩序必须首先树立新的观念,包括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因果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
    门洪华
    2005, (4):  47-53.  DOI:
    摘要 ( )   PDF(1141KB) ( )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剖析中国外交思想及其实践,从哲学观、时代观、秩序观、格局观等方面剖析中国外交哲学的基本内容,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等方面论述中国外交哲学的具体表现,以求深刻把握中国外交的脉搏。作者认为,在全球化和复合相互依赖加深的情势下,中国传统外交哲学有了全球性的适应力。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且战略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中国外交哲学随之出现嬗变,一种强调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重、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相协调的成熟外交哲学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新发展研究
    不确定经济学对风险偏好的认识
    黄淳, 于泽, 李彬
    2005, (4):  54-59.  DOI:
    摘要 ( )   PDF(943KB) ( )  
    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主要分析了确定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但是,经济环境的一般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经济学对经济现象本质的认识。此时,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奠定了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更为一般的个体行为基础。对风险偏好以及概率的分析是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风险偏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风险偏好的角度说明不确定条件下选择理论的现代发展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近代中西文化互动的历史考察
    马克锋
    2005, (4):  60-66.  DOI:
    摘要 ( )   PDF(2176KB) ( )  
    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层次:还原的方式,即西学中源说;沟通的方式,即中西相合说;比较的方式,即文化差异说。这种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深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认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历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潮评介
    诺齐克与罗尔斯比较:一种个人权利论
    龚群
    2005, (4):  67-73.  DOI:
    摘要 ( )   PDF(698KB) ( )  
    诺齐克在与罗尔斯的论战中,提出了一个持有正义、转让正义、矫正正义的正义理论,并据此理论,对罗尔斯等人的分配理论提出批评,体现了诺齐克以个人权利为基点的正义观。但诺齐克由于完全忽视平等的重要性,从而使他意识不到社会合作中的协调正义的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沃勒斯坦的资本积累论评析
    江华
    2005, (4):  74-79.  DOI:
    摘要 ( )   PDF(1056KB) ( )  
    世界体系论的奠基人沃勒斯坦在汲取马克思和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的基础上,提出无止境的资本积累是世界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积累是通过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之间的不平等交换来实现的,半无产阶级的存在使不平等交换成为可能。资本积累推动世界体系的动态发展,这种动态性表现为世界体系的长期趋势和周期节奏,前者使体系偏离平衡,后者使体系维持平衡。沃勒斯坦的资本积累论为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一种重要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材·教学·教改
    对建立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陈岳
    2005, (4):  80-84.  DOI:
    摘要 ( )   PDF(660KB) ( )  
    要建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必须明确这应是一个关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学科的全面的、整体的和系统的宏观层次理论体系。建立这样的理论体系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同时借鉴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相对成熟的体系框架,以及合理的概念、内涵和原理,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学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环境特点的国际政治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
    何虎生
    2005, (4):  85-91.  DOI:
    摘要 ( )   PDF(1216KB) ( )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直接推动了这一课题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一是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历史必然性、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二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和贡献作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这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学术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一部以史资政的创新之作——评《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
    武力
    2005, (4):  92-93.  DOI:
    摘要 ( )   PDF(206KB) ( )  
    在重新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一部中共党史,仍是一座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的富矿。以全新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党的历史,发掘其中的宝藏,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是党史工作者的重要历史责任。最近,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凌云教授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一书,就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1921-2002年)经济工作的历史过程、成就与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共党史研究中有关经济工作史的研究,是一部以史资政的创新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读本》评介
    李玉峰
    2005, (4):  94-95.  DOI:
    摘要 ( )   PDF(345KB) ( )  
    当代大学生是与改革开放同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并进的一代。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面对当今世界的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