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转型社会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转型期第三部门在社会矛盾消解中的作用分析
    孙辉
    2004, (12):  5-10.  DOI:
    摘要 ( 1299 )   PDF(2658KB) ( 1718 )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加快、矛盾冲突增多,成为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社会特征。同时,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国家动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减弱,依赖于各种体制内资源预防、化解矛盾的做法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转型的社会呼唤着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整合作用,消解社会矛盾,无疑是对这种形势变化和挑战的积极回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集体谈判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宫希魁
    2004, (12):  11-17.  DOI:
    摘要 ( 1111 )   PDF(2789KB) ( 1649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集体谈判的办法协调和解决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解决好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仅靠传统的道德劝说和行政手段已经不能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因此,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引进和建立起集体谈判的规则和机制,对于处理好日益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完善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和谐
    洪大用
    2004, (12):  18-23.  DOI:
    摘要 ( 1329 )   PDF(2573KB) ( )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没有实现城乡统筹、救助项目单一、救助水平偏低、救助理念落后、资金分担不合理、救助管理缺乏协调。为了切实保障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有必要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覆盖城乡困难人群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知识生产力:历史演变与特征
    孙向军
    2004, (12):  24-30.  DOI:
    摘要 ( )   PDF(2764KB) ( )  
    知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演化的新阶段,是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知识生产力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充分发展、需要结构变化、环境的约束、知识商品化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知识生产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它意味着知识不仅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因素。知识生产力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过程,是以信息化的充分发展为基础,具有全球性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从哲学的超越性看哲学观
    孙美堂, 王贵楼
    2004, (12):  31-36.  DOI:
    摘要 ( )   PDF(2648KB) ( )  
    哲学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包括知识超越和价值超越。这种哲学观有多方面的意义:即统摄各种典型的哲学类型而避免其他哲学观的局限;对许多哲学问题进行合理定位;重新审定发展哲学的方法与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关于当今世界格局的思考
    夏安凌, 侯杰辉
    2004, (12):  37-43.  DOI:
    摘要 ( )   PDF(2925KB) ( )  
    本文考察了学界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观点,认为"极"已难以准确地反映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结合冷战后全球化不断发展,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世界政治现实,提出了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理解和判断,认为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附论视野中的拉美区域主义
    刘宏松
    2004, (12):  44-49.  DOI:
    摘要 ( )   PDF(2852KB) ( )  
    拉丁美洲地区是区域主义发展较为典型的地区。依附论是一种主要由拉美学者发展起来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拉美区域主义从兴起到衰落,从衰落到再度勃兴,都受到不同形态的依附理论的深刻影响。依附论的历史演进和拉美区域主义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依附论的警示,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拉美新区域主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新发展研究
    组织声誉与契约的隐形要求权——一个关于企业声誉的讨论
    李军林
    2004, (12):  50-56.  DOI:
    摘要 ( )   PDF(2837KB) ( )  
    本文拟从经济学中契约理论的观点,来解释公司声誉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企业的任何一项市场交易都可以看成是由商品契约或要素契约所组成的,而且这些契约都要涉及到两种权利,即显形要求权和隐形要求权。显形要求权的含义比较明确,而隐形要求权反映的是一些在任何契约中所不能明确表明的承诺,或不能写进契约中的一些权利。本文认为企业的隐形要求权是分析和透视企业声誉的最佳方法。尽管隐形要求权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却有经济价值。因此,声誉的价值就可以通过隐形要求权的价值予以观察,而且这种价值与公司价值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现代转型的二重性特征
    吴效马
    2004, (12):  57-62.  DOI:
    摘要 ( )   PDF(2569KB) ( )  
    民国时期新旧递嬗、方生方死的持续过渡型社会形态,铸就了此期风俗文化现代转型鲜明的二重性特征:在中西新旧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上,新旧纷陈的杂糅性、过渡性与中西会通、迎新纳异的兼容性、开放性并存;在移风易俗的力度、广度上,较前而言的深入性、广泛性与此期仍甚显著的迟滞性、不平衡性并存;在风俗变迁的社会效应上,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步性与尚奢、崇洋之风日益滋长的负面性兼而有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关于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
    刘东建
    2004, (12):  63-69.  DOI:
    摘要 ( )   PDF(2810KB) ( )  
    我国理论界有关发展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并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始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这次会议的公报中,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注,也标志着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尽快接受并实施的全新发展理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宣传、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本文拟对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后,及一年来理论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新趋向分析
    沈传亮
    2004, (12):  70-75.  DOI:
    摘要 ( )   PDF(2659KB)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历史研究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向性转折,出现了学术化、实证化、多元化、范式整合等若干新趋向,大大推动了中共历史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浅析
    于晓凤
    2004, (12):  76-80.  DOI:
    摘要 ( )   PDF(1397KB) ( )  
    人的自由问题是中外历代思想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对人的自由含义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对自由问题产生种种歧义的一个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观点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和实践这两个界定自由含义的主要方面,真正对人的自由含义给予了客观科学的说明,阐明了自由是社会的人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法化"的概念解析
    王庆利
    2004, (12):  81-85.  DOI:
    摘要 ( )   PDF(2712KB) ( )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合法化"存在着经验性理解和规范性理解两种理论传统。这两种理论传统均有各自的理论优势,但也存在着相应的理论缺陷。只有实现了主体、对象、手段和目标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统一,才能使"合法化"这一概念在超越这两种理论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科学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中国对美决策中的社会压力国际研讨会"综述
    郑爱婷
    2004, (12):  86-87.  DOI:
    摘要 ( )   PDF(692KB) ( )  
    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中国对美决策中的社会压力"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6月13日至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二十多位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讨论分为以下若干主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本具有创新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评介
    张亮
    2004, (12):  88-89.  DOI:
    摘要 ( )   PDF(461KB) ( )  
    1981年,人民出版社在"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选译"丛书中翻译出版了英国新左派学者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那时候,可能谁也没想到这本薄薄的供批判用的小册子会引起国内学界那么大的关注,最后竟然开创出一个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20多年来,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在争论中不断发展、深化。虽然时至今日依旧有学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等基础问题上争执不下,但再也没有人能够否定:作为20世纪西方四大哲学主潮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对国内哲学及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独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理论创新——评《新资本论纲要》
    刘斌
    2004, (12):  90-91.  DOI:
    摘要 ( )   PDF(374KB) (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领域大规模全方位的应用,人类文明在世界史意义上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它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