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学与研究论坛
    哈贝马斯的反思批判的认识论及其启示
    李淑梅
    2004, (8):  5-12.  DOI:
    摘要 ( 1121 )   PDF(2921KB) ( 1610 )  
    哈贝马斯的认识论是以反思批判为特点,以解放的认识兴趣为标志的。哈贝马斯通过回顾哲学史上从康德到马克思的哲学反思阶段,批判了实证主义拒绝自我反思要求、只对经验事实进行描述的客观主义缺陷,建构了以兴趣为基础、兴趣和认识相互交叉的认识论。他特别强调解放的兴趣在认识论重建中的意义,认为解放的兴趣达到了自觉的社会反思批判的层次和高度,是合理理解技术兴趣和实践兴趣的前提。我们应该批判地借鉴哈贝马斯的反思批判的认识论,改变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单纯描述性的理解,凸显其反思批判的社会性维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评析
    陈红桂
    2004, (8):  13-19.  DOI:
    摘要 ( 1340 )   PDF(2778KB) ( 1685 )  
    市民社会有着悠久的传统,同时也是贯穿哈贝马斯学术思想发展始终的一个概念。他的前期市民社会理论主要探讨了公共领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并据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猛烈批判。后期理论中,随着系统与生活世界范式引入和对系统入侵导致“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分析,哈贝马斯通过普遍语用学建构的交往行动理论论述了晚期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重建,并以此为基础构筑了他的话语民主式的激进民主政治理想。然而,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它的现实效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探析——从批判到整合
    刘建成
    2004, (8):  20-24.  DOI:
    摘要 ( )   PDF(2472KB) ( 2374 )  
    公共性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哈贝马斯系统论述了公共性概念的含义以及随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所发生的由批判功能向整合功能的转变。与此同时他也根据其话语理论赋予了公共性以新的理解。抛开其保守性,哈贝马斯的公共性原则为我们研究当代民主法治诸现象及特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论我国储蓄过剩与外资流入的矛盾及对策
    陈享光
    2004, (8):  25-32.  DOI:
    摘要 ( )   PDF(2926KB) ( )  
    传统的两缺口分析把引进外资与储蓄缺口或外汇缺口相联系,认为储蓄过剩与引进外资是不可能并存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储蓄过剩,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外资流入。这种矛盾既是我国资本运行低效率的反映,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开放条件下储蓄投资不协调、非均衡的反映。储蓄过剩与外资流入的矛盾既不能通过控制国内储蓄来解决,也不能通过限制外资流入来解决,解决的根本之路是在提高资本运行效率的基础上,按照储蓄国内和国际均衡配置的要求协调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提高储蓄投资的均衡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
    任淮秀, 雷日赣
    2004, (8):  33-38.  DOI:
    摘要 ( )   PDF(2633KB) ( )  
    发展对外投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多年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后的必然趋势。开展对外投资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为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胡为雄
    2004, (8):  39-45.  DOI:
    摘要 ( )   PDF(2812KB) ( )  
    马克思开创了社会交往理论。他认为交往是人们的交互活动,它有内部交往、外部交往和世界交往等形式。交往与生产决定一个民族的整体结构及与他民族的相互关系,它能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世界性交往则导致“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新发展研究
    IS-LM模型的新发展
    方福前
    2004, (8):  46-52.  DOI:
    摘要 ( )   PDF(2674KB) ( )  
    IS-LM模型是20世纪下半期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个模型自产生以来就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新模型来修正或替代IS-LM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南肯模型、CC-LM模型和AD-PA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研究
    1975年整顿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张化
    2004, (8):  53-58.  DOI:
    摘要 ( )   PDF(2676KB) ( )  
    1975年,在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是个重要的年份。本文主要研究了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通过邓小平在这一年提出的意见和采取的措施,说明邓小平从对“文化大革命”实践的反思中,在把握国际局势的基础上,肯定了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做法,同时开始酝酿新的建设思路。这些意见和措施实质上表达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时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考,对后来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的能源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查道炯
    2004, (8):  59-67.  DOI:
    摘要 ( )   PDF(3284KB) ( )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审视维护中国能源安全课题中最受关注的原油进口和中国石油企业在境外开发原油资源的问题。认为,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的思路应该超出能源(尤其是石油)进口问题本身,进而将对能源安全的忧虑转变成主动驾驭中国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互动的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
    门洪华
    2004, (8):  68-72.  DOI:
    摘要 ( )   PDF(2538KB) ( )  
    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创立和发展国际利害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同时下决心维护陆地和海洋利益,确保战略通道的畅通并积极扩展战略通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公共利益、政治制度化与政治文明
    马德普
    2004, (8):  73-78.  DOI:
    摘要 ( )   PDF(1614KB) ( )  
    本文对当前国内关于政治文明的几种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它们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作者对政治文明的看法,即认为政治文明是政治行动目的合理性和手段合理性的体现,其中目的合理性表现为政治行动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性,手段合理性表现为政治行动的制度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信念与信仰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胡军, 张学森
    2004, (8):  79-82.  DOI:
    摘要 ( )   PDF(2419KB) ( )  
    在区分信念和信仰异同性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差异性问题,强调指出新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重点应该集中到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建设上来,并从社会主义发展信念巩固的角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黄明理, 李德友
    2004, (8):  83-87.  DOI:
    摘要 ( )   PDF(2467KB) ( )  
    信仰化是道德的高级存在方式。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识产生的对道德的崇信,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的特殊情感。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民大众利益基础、道德对个体与社会所具有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意义是道德得以被人们所信仰的深刻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吴志军
    2004, (8):  88-90.  DOI:
    摘要 ( )   PDF(915KB) ( )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进一步加强各国学者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推动对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和组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19-21日在北京举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周淑真, 何军
    2004, (8):  91-93.  DOI:
    摘要 ( )   PDF(745KB) ( )  
    2004年6月25-26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成立大会暨“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近百人,与会者中既有高校和社科界的专业研究人员,又有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实际工作者,既有多年从事政党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教授,也有思想活跃、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会议共收到论文60多篇。 “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为基础,在中央统战部领导下,由北京市委统战部组织支持,集中在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和统战工作人士,进行理论研讨和实践课题调研的学术机构。基地成立仪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科学的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黄毅, 唐里亚
    2004, (8):  94-96.  DOI:
    摘要 ( )   PDF(686KB) ( )  
    2004年6月22日,由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科学的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来自全国近十所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者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阐释、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中部崛起与“三农”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主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