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学与研究论坛
    对“和平崛起”的理解
    阎学通
    2004, (4):  5-6.  DOI:
    摘要 ( )   PDF(324KB) ( )  
    很多人将崛起等同于发展和富有。我认为崛起高于发展和富有。崛起是个大国的概念,不适用于小国。崛起是指成为国际社会非常重要的大国,重要到成为少数主要国家之一,或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崛起的过程是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与最强国家的地位不断接近的过程。崛起国是否挑战霸权国不是由崛起国策略决定的,而是由其实力地位变化决定的。当它与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实力差距缩小时,崛起国客观上就是挑战国。霸权国要领导世界,它会尽力去维持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崛起与欧洲的经验
    宋新宁
    2004, (4):  6-7.  DOI:
    摘要 ( )   PDF(309KB) ( )  
    经过25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现实。分析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崛起要看两个方面:首先是综合国力;其次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但是从经济总量上讲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大国。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中国尚属一个地区性大国,但是中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区性大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是世界上所有主要国家都十分关注的大国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已经崛起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平崛起”提出的意义
    王缉思
    2004, (4):  7-7.  DOI:
    摘要 ( )   PDF(197KB) ( )  
    “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是一个政治命题,不是学术命题。作为政治命题,它有重大意义。回顾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学术研究经常为政治命题所主导。这种情况使学术研究更贴近现实,但也有弊病,即学术研究很难深入下去,在时代主题、格局、主要矛盾等一些抽象的概念上兜圈子。我希望有关和平崛起的探讨能够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些学术问题,而不是陷入一种政治性的争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平崛起的目标在于和平
    张敏谦
    2004, (4):  7-8.  DOI:
    摘要 ( )   PDF(339KB) ( )  
    讨论和平崛起这一概念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战略背景,即从上世纪末一直到目前存在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此论源自美、日等发达国家,但在中国周边的众多国家都有相当市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和平国际环境这一中国的既定政策目标考虑,这显然是必须加以化解的障碍因素。事实上,随着入世、申办奥运的成功和在诸多重大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反恐等方面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已展现出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的姿态。也就是说,我们在实践层面已对所谓中国威胁论作出了有力回击。而和平崛起概念的出台则是在理论层面化解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努力,它反映和张扬了中国所坚持的如下政治理念:(1)主动融入世界和积极参与世界事务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选择;(2)双赢、多赢和利益共享是中国的行为准则;(3)协商与合作是中国谋求国家利益的首要行为方式;(4)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既符合中国强调内部稳定的思路,也是中国长期追求的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国兴衰的启示
    李长久
    2004, (4):  8-9.  DOI:
    摘要 ( )   PDF(425KB) ( )  
    我总的意见是,在和平崛起的内涵和概念都不清楚,对国内国际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还不明显的情况下,先不要炒作,应进行冷静的思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
    于洪君
    2004, (4):  9-10.  DOI:
    摘要 ( )   PDF(418KB) ( )  
    “和平崛起”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命题,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外交辞令或者政治宣传口号,而是超越一般性政治命题的宏观战略,是有关中国发展目标的战略思路。这个问题可以当作学术问题来讨论,但是不要炒作。什么是“崛起”?各方面的认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我理解,“崛起”就是要摆脱制约中国发展壮大的内外因素,这是个客观进程,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选择。我同意“崛起”是综合国力整体提高的说法。“崛起”不仅仅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还需要国际地位和对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换句话说,“崛起”就是要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基础
    王逸舟
    2004, (4):  10-10.  DOI:
    摘要 ( )   PDF(146KB) ( )  
    “和平崛起”这一口号反映出新一代领导人的政治意向,将影响决定中国的战略和政策。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独立自主,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把重点放在“解决国内温饱问题和经济建设”上。第三代领导人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而第四代领导集体开始超越单纯“韬光养晦”的逻辑,面向世界,提出中国要“和平崛起”。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可以做多层次的研究:比如,和平崛起的国内政治前提是什么?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基础?假如国内矛盾变大,出现社会危机,中国便谈不上和平崛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
    江凌飞
    2004, (4):  10-11.  DOI:
    摘要 ( )   PDF(227KB) ( )  
    中国提出与历史上曾经崛起和谋求崛起的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诉求,是基于中国的两个不同:一个是中国国家特性与他国的不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大国。当今世界三大类型国家的特征,中国集于一身。第二个不同是中国担当的国际角色现在与过去的不同。中国已经由一个过去外在于国际体系的消极反对者变为现在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性改造者,从一个过去因力量较弱而在国际上扮演的次要角色正在成长为一个因力量增长而开始在国际上扮演的主要角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平崛起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
    丁一凡
    2004, (4):  11-11.  DOI:
    摘要 ( )   PDF(92KB) ( )  
    在毛泽东时期,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国际社会处于冷战时期。毛泽东认为,美苏争霸会导致世界大战,中国要准备打仗。邓小平时期,美苏缓和,随即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韬光养晦”的思想,主要是注重国内发展。而现在提出和平崛起,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平崛起的目标与手段
    罗援
    2004, (4):  12-12.  DOI:
    摘要 ( )   PDF(156KB) ( )  
    中国目前所确定的“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是一个新型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将会极大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一战略涉及两个基本概念:“崛起”和“和平”,这两个概念互为目标和手段。该战略的目标是和平、安全、繁荣、合作;和平的环境又能促进中国的崛起。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首先要做的是成为地区性的强国,即成为亚太地区有影响的大国,要“立足周边,放眼世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崛起的中国与当代世界
    姜长斌
    2004, (4):  12-13.  DOI:
    摘要 ( )   PDF(388KB) ( )  
    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意味着什么?鉴于人类已有的历史教训,人们持有种种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威胁论”就是有意无意散布的错误观念之一。16世纪以来,莫斯科公国崛起后,持续不断地以武力扩张版图,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暴力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20世纪,德国两度崛起,两度发动世界大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和平崛起
    杨毅
    2004, (4):  13-14.  DOI:
    摘要 ( )   PDF(388KB) ( )  
    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外部世界对中国的高速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种种说法,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关切甚至不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命题,我认为,这是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高举“和平崛起”的旗帜,不是单单出于外交的需要,也不是安抚外部世界的忧虑,而是我们惟一的选择。和平崛起对内对外都具有同样的作用,对内,我们要以“和平崛起”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来规范我们的心态和行为准则,对外,我们要以“和平崛起”的旗帜改善我们的形象,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角度
    唐永胜
    2004, (4):  14-14.  DOI:
    摘要 ( )   PDF(155KB) ( )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似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第一,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即如何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这甚至被一些学者和政治家视为当前国际政治最重大的问题之一。第二,从中国对外关系的角度,涉及大战略途径的选择问题,以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不同于以往大国兴起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和平崛起是需要从战略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平崛起与安全崛起
    孟祥青
    2004, (4):  14-15.  DOI:
    摘要 ( )   PDF(343KB) ( )  
    和平崛起的关键在于和平性,这种和平性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和平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实现崛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来算的话,到本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40多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必须保证在这么长时间内,争取一个和平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和平崛起的若干根本条件和重要“平台”
    时殷弘
    2004, (4):  16-17.  DOI:
    摘要 ( )   PDF(463KB) ( )  
    局部军事冲突并非与和平崛起两不相容。在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今后整个历史时段内,外部环境中至少近期甚或中期的首要障碍或危险是台湾独立。有鉴于此,中国要有意志、体制和力量的准备,一旦迫不得已,就要用武力制止“台独”;而且,今后一个时期甚至更重要的,是依靠如此的足够意志和能力,以可信和稳定的军事威慑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战略手段阻止“台独”,从而不致面临被台独势力“将军”的局面。不如此经久地阻绝台独,中国就不会真正崛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平崛起的几个问题
    刘惜戈
    2004, (4):  17-17.  DOI:
    摘要 ( )   PDF(271KB) ( )  
    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和国际关系发展变化规律,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国情,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避免犯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对外战略
    蔡拓
    2004, (4):  17-18.  DOI:
    摘要 ( )   PDF(342KB) ( )  
    在探讨中国和平崛起的问题时,现实主义的观点与思路最有影响,那就是一国的崛起难免要与相关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我们能否换一种思路,尝试用建构主义的观点分析该问题。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既有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即现有的体制大国是否允许我们崛起),更有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特别是我们以何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制定对外战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能否走出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金灿荣
    2004, (4):  18-19.  DOI:
    摘要 ( )   PDF(147KB) ( )  
    这个课题的提出是政治理性的结果,政治理性和学术理性是不一样的,学术理性是严格地按照实然的标准来研究的,而政治理性有很多应然的成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崛起而又不争霸也不称霸的战略选择
    宫力
    2004, (4):  19-20.  DOI:
    摘要 ( )   PDF(193KB) ( )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后起大国崛起是否一定会引发大国关系紧张,日渐崛起的中国是否会对世界产生威胁,中国是否会重蹈当年德日以及前苏联争霸世界的覆辙,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和平崛起的文化战略
    陈志瑞
    2004, (4):  20-20.  DOI:
    摘要 ( )   PDF(129KB) ( )  
    首先,关于和平与崛起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澄清一下。和平是手段,更是目的;如果崛起引发了国际局势的不安定,那崛起就将面临严峻挑战,就没什么大意义了。和平崛起首先是发展和壮大自身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专稿
    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评纪宝成著《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
    周文彰
    2004, (4):  21-22.  DOI:
    摘要 ( )   PDF(342KB) ( )  
    人文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学问。显然,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离开人文社会科学是不可想像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却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不正常现象,至今还没有消除。纪宝成教授新近出版的《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一书,以他作为我国最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校长的身份,以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知灼见,立足于21世纪中国发展大局,深刻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人们消除无知和偏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陈先达
    2004, (4):  23-27.  DOI:
    摘要 ( )   PDF(498KB) (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决定,是一项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决策。在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的同时,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因此,实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利益以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陈占安, 李效东
    2004, (4):  28-34.  DOI:
    摘要 ( )   PDF(1312KB) ( )  
    马克思主义从需要出发来认识利益的概念及其含义,认为利益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足以促使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需要。需要的产生包含主观欲望和客观环境刺激两个因素,利益也包括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物质手段两个方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做到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为人民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始终保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新贸易理论:缘起及其发展逻辑
    刘元春, 廖舒萍
    2004, (4):  35-42.  DOI:
    摘要 ( )   PDF(1069KB) ( )  
    本文通过阐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核心内容,说明了新贸易理论并非是一个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体系。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过程表明:1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不仅在分析方法上是一致的,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基本是同类模型的两个方面;2新贸易政治经济学是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进一步扩展的必然产物,它与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样,在方法上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视野革命的产物,在内容上是现代贸易问题对传统理论挑战的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工与就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蔡彬彬
    2004, (4):  43-47.  DOI:
    摘要 ( )   PDF(481KB) ( )  
    以分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中,分工的自演进将市场规模动态化。分工水平成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业水平成为衡量经济增长数量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的分工—就业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开创了一个新的政策思路。我国的就业问题本质上是由低水平分工和低人力资本积累造成的。为分工扩张创造更大的空间,提升分工水平,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方向
    张云飞, 任铃
    2004, (4):  48-54.  DOI:
    摘要 ( )   PDF(799KB) ( )  
    人是处在一定的“关系网”中的,可以把之分解为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这样两种类型。人的活动既受社会尺度的制约也受自然尺度的制约,社会和自然处在辩证的关联当中;而社会存在着时间(代际公正)和空间(代内公正)两个坐标。因此,只有按照这两个尺度和两个坐标重构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才是彻底的。按照这样的方式重构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永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集合体,成为了新人文主义。这样的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成为生态价值和生态道德获得合法性的价值根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观的重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述评
    李红专
    2004, (4):  55-62.  DOI:
    摘要 ( )   PDF(876KB) ( )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而且是一种社会历史观。结构化理论从人类实践活动的向度出发,对于社会的构成、社会的类型和社会的变迁作出了新的分析和说明,从而实现了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观的重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新发展研究
    制度演化理论的新发展
    周业安
    2004, (4):  63-70.  DOI:
    摘要 ( )   PDF(822KB) ( )  
    本文通过对诺思、青木昌彦和斯密德等人的制度演化理论的评述,着重讨论了个体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与制度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制度演化路径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基于个体心理的制度研究可能形成一个令人期待的“行为制度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研究
    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分析
    武力
    2004, (4):  71-77.  DOI:
    摘要 ( )   PDF(1347KB) ( )  
    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表现在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即:20世纪50年代选择的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外延型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选择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党和政府对我国工业化道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罗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哲学批判
    段忠桥
    2004, (4):  78-81.  DOI:
    摘要 ( )   PDF(446KB) ( )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虽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主流经济学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反对资本主义和拥护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很活跃,而且影响在不断扩大。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罗默于1988年出版的《在自由中丧失》就是后者的代表作之一。罗默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剥削的和不公正的制度。在他看来,当代新古典经济学家大肆宣扬资本主义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道德的角度向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正当性提出挑战,这也是他写作《在自由中丧失》一书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潮评介
    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
    程延园
    2004, (4):  82-87.  DOI:
    摘要 ( )   PDF(543KB) ( )  
    集体谈判是现代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集体谈判能否为管理方所接受,并作为决定就业条件和待遇的主要方式,取决于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即一元论和多元论。集体谈判可以在全国范围展开,也可以在行业、地区、企业级别进行,可以是多雇主的谈判,也可以是单一雇主的谈判。在越来越强调不同企业雇佣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独特性的背景下,现代西方国家集体谈判制度正呈现为一种日益分散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如何翻译恩格斯文本中的pragmatisch一词
    俞吾金
    2004, (4):  88-89.  DOI:
    摘要 ( )   PDF(554KB) ( )  
    在写于1886年初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在论述旧唯物主义时,曾经写道:“因此,它的历史观——如果它有某种历史观的话,——本质上也是实用主义的(pragmatisch),它按照行动的动机来判断一切,把历史人物分为君子和小人,并且照例认为君子是受骗者,而小人是得胜者”。[1](P248,S303)在这段经常被人们引证的重要论述中,存在着翻译上的一个问题,即恩格斯使用的pragmatisch这个德语形容词能否被译为“实用主义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货币哲学:经济学与哲学的对话——“全国货币哲学高级研讨会”综述
    毛茅
    2004, (4):  90-92.  DOI:
    摘要 ( )   PDF(375KB) ( )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推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2003年12月24-25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全国货币哲学高级研讨会”。来自全国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70余人着重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美关系中的经贸因素”研讨会综述
    刘丽丽, 王俊生
    2004, (4):  93-96.  DOI:
    摘要 ( )   PDF(492KB) ( )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1979年贸易额只有245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贸易总额达12633亿美元。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之后的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这一合作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中美关系的独特性又使得两国合作的发展起伏不定。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美政治关系相对稳定的同时,两国经贸摩擦却明显加剧,主要争端聚焦于中美贸易逆差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国内对中国产品提出的反倾销诉讼也是一起接着一起,重点在彩电、纺织品、家具、五矿产品等行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