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
    江泽民
    2003, (5):  5-7.  DOI:
    摘要 ( )   PDF(308KB) ( )  
    (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在这春花竞艳、芳草凝绿的季节,我和岚清同志有机会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与师生们座谈,心情十分愉快。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国人民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向全国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前身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校风。从创办至今,中国人民大学一直受到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怀。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对中国人民大学寄予厚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教学与研究》创刊50周年
    与时俱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2003, (5):  8-9.  DOI:
    摘要 ( )   PDF(466KB) ( )  
    《教学与研究》从1953年创办至今,刚好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这是一件值得特别庆贺的喜事。之所以说值得特别庆贺,一是因为《教学与研究》不是一份普通的刊物,作为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专门性刊物,它不仅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受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欢迎,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纪念《教学与研究》创刊50周年
    纪宝成
    2003, (5):  10-16.  DOI:
    摘要 ( )   PDF(1376KB) ( )  
    《教学与研究》是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理论刊物。它创刊于1953年,至今走过了50年的历程。半个世纪以来,《教学与研究》坚持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办刊宗旨,发表了大量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关心和支持《教学与研究》的中宣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各界读者,向长期为办好刊物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作者和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新境界
    本刊编辑部
    2003, (5):  17-19.  DOI:
    摘要 ( )   PDF(749KB) ( )  
    《教学与研究》创刊50周年了!对于一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刊物来说,这是多么不平凡的50年呀!50年间,在中宣部、教育部和学校的指导和领导下,由于老中青专家学者特别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鼎力相助,由于广大读者尤其是高校师生的关心厚爱,由于编辑部历任编辑的励精图治,恪尽职守,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教学与研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繁荣我国学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大家的肯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与《教学与研究》征文
    理论情谊壮合力——在岗《教学与研究》的思绪片段
    许征帆
    2003, (5):  20-22.  DOI:
    摘要 ( )   PDF(699KB) ( )  
    《教学与研究》喜逢创刊50周年。国人习惯:逢五、逢十总得有所表示,更何况喜逢五十,半个世纪了。确有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力争刊物更上一层楼的必要。《教学与研究》创刊于上个世纪下半叶刚刚起步的第三个年头。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虽开国不久,却英姿勃发。从我们教育工作者格外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看,大江南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派新来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教学”与“研究”关系的体认
    张步洲
    2003, (5):  22-23.  DOI:
    摘要 ( )   PDF(413KB) ( )  
    人民大学复校后,我到《教学与研究》工作。起初,对这个刊名,隐隐地觉得太实太平,不起眼。日子久了,尤其在20世纪 80年代初,刊物被确定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服务之后,在编辑工作中,愈来愈感到,“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极为丰富,正确、深入地把握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实现刊物任务的重要纽结。可惜,在岗位上时,未能自觉去认知,也未能知而行。现在,作为这份刊物的一名退伍老兵,回顾过去的岁月,又不自禁地琢磨琢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似乎有几许较深的体认,从而也深感50年前前辈们创立这份刊物,给她取这样的名字,实在是含意颇深,高明得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的第一篇文章
    陈先达
    2003, (5):  23-25.  DOI:
    摘要 ( )   PDF(489KB) ( )  
    一个好的刊物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培养作者,滋养读者。刊物的编辑是作者的老师和朋友。他们的心血浸透在发表的每篇文章中却不为人所知。为人作嫁,映照出编辑职业的崇高与神圣。我既是《教学与研究》的长年读者,也是它的作者。无论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都获益良多。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发表在《教学与研究》上。那是1956年,距今已近半个世纪。题目是《张东荪哲学思想批判》。那时我正年轻,不知深浅。当时的主编是王南同志,是一位非常健谈、学识渊博的同志。人们说他一张中药方的药名都能滔滔不绝讲半日,的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他为人非常热情。我的这篇文章就是他编发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泽东关注《教学与研究》
    黄顺基
    2003, (5):  25-26.  DOI:
    摘要 ( )   PDF(407KB) ( )  
    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毛泽东还经常夜读《教学与研究》,这是从一件与我有关的事情得知的。那是1957年4月的一天,校长办公室通知:上午10点钟派车送王方名同志和我到中南海,说是中央的一位领导要接见王方名(逻辑教研室主任)和我(普通的逻辑教员)。校车送我们到新华门,经过门警通话,我们两人便径直向中南海走去。田家英早已在颐年堂等候,我们刚谈了几句话,毛泽东迈步出厅堂,身后紧跟着周谷城先生,我们两个赶紧迎上去和毛泽东握手。毛泽东向周谷城介绍说,他们两位是人民大学的,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关于逻辑的文章,你们观点相同嘛!今天约大家来谈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两课”教学和科研的好助手——贺《教学与研究》创刊50周年
    张静如
    2003, (5):  26-27.  DOI:
    摘要 ( )   PDF(536KB) ( )  
    我是1953年2月参加工作的,很巧,《教学与研究》也是这一年创刊的。一晃儿,整整50年过去了。记得在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教学与研究》是教师进行教学必备的参考读物,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那个时候,我一直订《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研究》上面的文章对我增长知识很有用。可惜,经过“文化大革命”都丢失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我写文章较少,所以也没有与《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打过交道。上个世纪80年代,我和《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打交道比较多。一方面,我在《教学与研究》上发了几篇文章,和当时的编辑就比较熟,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祝贺与祝愿
    顾海良
    2003, (5):  27-29.  DOI:
    摘要 ( )   PDF(942KB) ( )  
    2001年7月底,在贵阳召开了全国百所高校“两课”教学部主任的工作研讨会。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多年来已经形成“惯例”,每年暑期召开一次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工作研讨会。当时,我作为社政司司长参加了研讨会。记得在研讨会闭幕式进行中,会场突然停电,会议只能暂时中断。在之后短暂的休会时间内,《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参加研讨会的四位女编辑,立即活跃起来,她们抓住时机,一位女编辑站起来大声地向与会代表再次宣传起《教学与研究》办刊的新思路和近期的新选题,另外几位女编辑拿着各种宣传材料,穿梭于代表之间,进行个别交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时俱进的《教学与研究》
    洪银兴
    2003, (5):  29-30.  DOI:
    摘要 ( )   PDF(526KB) ( )  
    《教学与研究》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我们这些搞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大都与它有久长的联系。记得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大学刚刚毕业担任政治课教师时就将《教学与研究》作为备课的主要参考书。当时这类刊物凤毛麟角。从 80年代起攻读研究生,这本刊物又成为我重要的课外读物。从90年代起我又作为作者经常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论文。现在社会科学类刊物数百余种,投稿的选择面很广,我还是乐意投稿给它。同它有缘、喜爱它,恐怕是一个原因。仔细想想,它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对读者、对作者有吸引力。要不然,它不会被像我这样的学者盯上几十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教学与研究》学做编辑
    周蔚华
    2003, (5):  30-32.  DOI:
    摘要 ( )   PDF(718KB) ( )  
    从1988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分在《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工作,到1996年10月被学校调到出版社,我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了8年有余。这8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令我难以忘怀。这8年,编辑部的各位老师和同仁的一言一行,耳濡目染,对我以后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它塑造了我的“编辑品格”,定型了我的“编辑理念”,教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编辑。要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是我在《教学与研究》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在《教学与研究》期间,正是编辑部同仁们的人格力量或人格魅力时刻感染着我,使我不断地以他们为楷模,鞭策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力决定地位
    韩庆祥
    2003, (5):  32-33.  DOI:
    摘要 ( )   PDF(445KB) ( )  
    我是在与《教学与研究》的长期学术交往中不断认识《教学与研究》的。这种不断认识最终形成并提升为一点,那就是:《教学与研究》胜任了它所承担的两大使命,显示了自己的特点和实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学术研究服务。当今世界正进入实力决定地位的时代。《教学与研究》以自己的特点与实力,在国内众多的刊物中赢得了重要的地位。《教学与研究》具有自己的特殊定位。刊物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为其他刊物取代的定位,是办刊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与研究》办刊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既服务于高校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又深化与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拓展中国国情研究功不可没
    武力
    2003, (5):  33-35.  DOI:
    摘要 ( )   PDF(722KB) ( )  
    最初阅读《教学与研究》已经是很遥远的大学时代的事了,留下的印象很模糊。但是与《教学与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并且关注它、关心它,则是从1995年开始的。是从与当时该刊的副主编王学敏的几次晤谈中建立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友谊和共同志向的。这里,我想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谈一点《教学与研究》在繁荣中国社会科学、推进教学方面的贡献和作用。一记得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中国的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基石和基本价值判断都发生重大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改革发展中结缘
    陈立思
    2003, (5):  35-36.  DOI:
    摘要 ( )   PDF(628KB) ( )  
    我是《教学与研究》杂志的忠实读者,但多年来一直无“故事”可言。后来发生的“故事”,得从1999年4月我主编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书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说起。这本书是在寂寞和“贫困”中完成的:当时这项研究的意义尚未广为人知,所以它没有获得任何级别的科研立项,自然也没有一分钱的资助。但是,自从1996年我向时任人大出版社社长的王霁教授讲述了这本书的立意和写作框架起,我就得以幸运地进入了踏实安宁的写作状态:他明确承诺出版此书,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此后漫长的三年中,他的理解、支持和期待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激励我朝着“出精品”的方向努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交流的桥梁 学科建设的益友
    林甦
    2003, (5):  36-37.  DOI:
    摘要 ( )   PDF(497KB) ( )  
    《教学与研究》已走过了50个春秋,她是中国高等教育饱经沧桑而走向辉煌的见证人,也是一代又一代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对此,我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集体有着深切的体会。伴随着中国阔步走向世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于1998年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当中的一门基本课程,这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急迫的新的挑战。这门课于1985年创建,很长时间里,全国只有少数大学系统讲授这门课,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地落后于其他几门课程。应当说,当时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忆与感谢——我与《教学与研究》
    张立波
    2003, (5):  37-38.  DOI:
    摘要 ( )   PDF(315KB) ( )  
    1996年7月至2000年6月间,我在《教学与研究》从事编辑工作。四年的时间并不算很长,记忆却是长久的。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编辑部内部调整房间,好像有三四次之多,移动办公用品,整理收拾,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同事们有时真是有汗流浃背的感觉,但都是乐呵呵的。这种团结协作、快乐地从事各项本职工作的精神,是我在为期四年的工作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无论是日常工作中的每周例会,还是一年一度的计划商定,以及理论研讨会的组织,都体现出这种精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声——祝贺《教学与研究》创刊50周年
    张爱武
    2003, (5):  38-39.  DOI:
    摘要 ( )   PDF(309KB) ( )  
    我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一名青年教师,是《教学与研究》的热心读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工作以来,《教学与研究》我几乎每期必读。她厚重典雅、与时俱进的办刊风格和学术风范使我在对知识的追求中得到一种创造性的心灵享受。读《教学与研究》,宛如与一位拥有开启知识和智慧大门钥匙的导师进行思想的对话和交流,使我不断从思维幽境走向理论澄明。值此贵刊创刊50周年之际,谨向付出辛勤耕耘的编辑部全体老师表示深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教学与研究》为人释疑解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稳定也面临着新的矛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及其反思
    邹诗鹏
    2003, (5):  40-46.  DOI:
    摘要 ( )   PDF(874KB) ( )  
    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中轴是经济—政治系统,它撇开了自然生态和人的丰富交往实践活动,是仅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为基础而展开的层层递推式的理论学说,只适合于描述匮乏型和冲突型的社会结构,并解释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而不适宜于描述富裕型和公民社会型的社会结构,也不适于解释成熟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及其整合系统已经由传统的层级式和金字塔式的结构转变成内部系统既十分复杂、又有着高度相关性的社会系统结构,这是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发生解释性难题的关键。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只宜看成是总体性的潜在的历史哲学理论,并在这一意义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沟通,而不宜直接看成是局部的和显在的社会发展理论。反省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同样也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变革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马克思究竟从何时何处开始批判“抽象的人”的学说——从恩格斯记忆上的一个纰漏说起
    俞吾金
    2003, (5):  47-49.  DOI:
    摘要 ( )   PDF(1000KB) ( )  
    晚年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对抽象的人的崇拜”的。本文认为,这是恩格斯记忆上的一个错误。实际上,在撰写《神圣家族》(1844)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学说基本上是认同的,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开始,马克思才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批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危险和希望——伊拉克战争背景下的朝鲜核问题
    时殷弘
    2003, (5):  50-53.  DOI:
    摘要 ( )   PDF(715KB) ( )  
    从去年10月朝鲜核危机开始,到今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朝鲜核问题可以说处于两种真正最可怕的极端情况之间的最糟状态。一种极端情况是核危机升级为军事冲突和战争,另一种则是它虽然并未恶化到那种地步,但却经久地得不到惟一合理的解决,即获得了某种安全保障承诺的朝鲜真正履行可予严格核查的非核化,以至向另一个方向恶化到朝鲜核武库最终形成,从而必不可免地引起非常广泛和严重的国际不安全恶果。在上述近半年时间里,这两种极端状况当然都没有出现;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同时却看到了现代外交史上一幕非常罕见的少能乏力、并且近乎无所适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层次分析法解读伊拉克战争
    方长平, 李慧
    2003, (5):  54-57.  DOI:
    摘要 ( )   PDF(702KB) ( )  
    关于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已经有很多分析成果,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方法,从国内社会、国家与体系三个层面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机以及这场战争对国际社会、美国的对外关系、美国的国内政治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
    王续添
    2003, (5):  58-66.  DOI:
    摘要 ( )   PDF(2558KB) ( )  
    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是指地方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在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尤其是国家的构建、中央与地方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以及重大政治问题上的观点和主张。是中央集团与地方集团利益与意志矛盾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产物。其基本架构是在认同国家的前提下,以与中央对立意识为基础,以地方的“自主”、“自治”意识为核心,以自保和扩张意识为动态特征;其本质是地方集团追求自我利益的扩大化和自我政治价值的实现;其存在形态只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它不仅是地方心理观念的偏执在政治生活中的某种反映,也成为其地方政治行为的先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货币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前沿问题
    王志军
    2003, (5):  67-74.  DOI:
    摘要 ( )   PDF(594KB) ( )  
    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学术界和各国货币当局重新将控制通货膨胀、实现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对货币政策在维持短期经济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基本形成共识。当前全球经济在经历恶性通货膨胀后进入低通货膨胀时代,对货币政策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货币政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将综述近年来货币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货币政策研究所面临的新课题。一、货币政策的总体目标货币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与实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经济学研究的进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变化,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在不断变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在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中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评析
    董正平
    2003, (5):  75-78.  DOI:
    摘要 ( )   PDF(660KB) ( )  
    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以来,劳动价值论始终是经济学的热门论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围绕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涌现出一批新的理论成果。2002年10月,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顾海良和张雷声教授撰著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一书,堪称这一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代表之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课”教学法研究》评介
    孙来斌
    2003, (5):  79-80.  DOI:
    摘要 ( )   PDF(628KB) ( )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的时代性课题。近期,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两课”教学法研究》一书,是石云霞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下达的同名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该书紧密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育教学的实际,在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概括了“两课”教学法研究和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新观点,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两课”教学法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为“两课”教学法的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