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江泽民同志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人民日报》
    2002, (5):  5-6.  DOI:
    摘要 ( )   PDF(190KB) ( )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前身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校风。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对中国人民大学寄予厚望。65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与时俱进的治国方略
    程天权
    2002, (5):  7-9.  DOI:
    摘要 ( )   PDF(395KB) ( )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亲自主持了师生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校园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江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博大,意义隽永,鼓舞人心,震撼思想。它不仅为中国人民大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更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纲领性的文献,是与时俱进的治国方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与研究论坛
    “七一”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
    石仲泉
    2002, (5):  10-14.  DOI:
    摘要 ( )   PDF(1303KB) ( )  
    江泽民同志发表的“七一”讲话转眼就快一年了。“七一”讲话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总结党的80年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分析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和国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发生的新变化,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决策,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伟大文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七一”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指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靳诺
    2002, (5):  15-16.  DOI:
    摘要 ( )   PDF(457KB) ( )  
    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全党思想,是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重要思想准备,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深入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对于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全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继续深化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李忠杰
    2002, (5):  16-20.  DOI:
    摘要 ( )   PDF(691KB) ( )  
    “七一”讲话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而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七一”讲话发表一年来,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江泽民同志一些新的讲话,将“七一”讲话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又向前作了推进、扩展和深化;二是通过学习、宣传、研究,整个社会对于很多理论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取得明显成效;三是理论界、学术界对很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陈先达
    2002, (5):  20-21.  DOI:
    摘要 ( )   PDF(372KB) ( )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特别是它的灵魂和核心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80年经验的总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我们新世纪建党、建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七一”讲话发表一年来,我们全党和各级政府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中取得的成绩已充分显示出了它的威力。“三个代表”学说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巨大历史任务的角度才能充分地理解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七一”讲话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
    庄福龄
    2002, (5):  21-23.  DOI:
    摘要 ( )   PDF(497KB) ( )  
    一年前,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面向新世纪执政党的建设,突出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纲领性文献。围绕着这一文献展开的紧张而有序的学习贯彻活动,正在卓有成效地进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共中央在七一讲话发表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上做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首先强调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在全党造成鼓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生动局面,提出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阶段, 创新的新支点——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薛汉伟
    2002, (5):  23-24.  DOI:
    摘要 ( )   PDF(233KB) ( )  
    江泽民同志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阶段的重要价值目标。这是一个重要的、全局性的理论突破。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价值目标又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首要问题,这个突破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新支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理论探讨的深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是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支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
    王为民
    2002, (5):  24-26.  DOI:
    摘要 ( )   PDF(497KB) ( )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接着,还就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及其实现条件和具体途径等问题,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这既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用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提法,这种提法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资本、生产要素与价值创造
    吴娅茹, 贾后明
    2002, (5):  27-32.  DOI:
    摘要 ( )   PDF(770KB) ( )  
    西方经济学把资本等同于生产资料,进而等同于生产要素,从而把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要素当成了创造价值的要素,为资本获取利润提供理论依据。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资本不是生产要素,也不创造价值,而是反映商品经济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收益的合理性在于其稀缺性和在组织、控制生产时对交易成本的节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阐释与评价
    何玉长, 刘黎明
    2002, (5):  33-36.  DOI:
    摘要 ( )   PDF(729KB) ( )  
    劳动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从它诞生起这种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在国内学者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同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用“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The Monetary Expression of Labor Time,缩写为M ELT)来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新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社会发展动力的层次分析
    赵家祥
    2002, (5):  37-42.  DOI:
    摘要 ( )   PDF(1048KB) ( )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它们分为不同的层次,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由于对社会发展不同层次的动力不加区分,片面夸大某一层次的动力,忽视或否认其他层次的动力,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甚至导致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本文试图把社会发展各个层次的动力作出区分,以澄清理论上的某些混乱,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同”之辨及其哲学意蕴
    杨国荣
    2002, (5):  43-49.  DOI:
    摘要 ( )   PDF(2137KB) ( )  
    中国哲学很早便对“和”与“同”作了区分,其中的主导观念则是“和而不同”。“和”既涉及存在的本然形态,并相应地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又展开为价值观上的应然。作为本体论的规定,“和”以多样性的统一或有差别的统一为内容,它所确认的,是存在的具体性;作为人道领域的价值原则,“和”既以扬弃存在的片面性、回归具体的存在为指向,又通过对差异、多样性等的尊重和宽容,为社会与个体的整合提供了某种担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资本主义生产贸易体系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比较
    任洪生, 柳彦
    2002, (5):  50-55.  DOI:
    摘要 ( )   PDF(1117KB) ( )  
    在西方学术界,沃勒斯坦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其所创立的现代世界体系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是现代世界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和分析方法,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学术思想根源和分析方法根源,与马克思主义所提的资本主义生产贸易体系尚有不同。恩格斯所论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并非是作为一种学术理念提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世界体系论是西方学者借鉴马克思主义来观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又一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
    张静
    2002, (5):  56-61.  DOI:
    摘要 ( )   PDF(758KB) ( )  
    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世界文化发展的走向如何?是将走向文化的同一化,还是走向文化间进一步的分裂?本文认为,由于存在着文化帝国主义及文化主体性诉求这双重现象,全球文化既不会完全走向同质化,也不会完全走向异质化,同质化与异质化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发展趋势将同时并存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主权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其当代思考
    刘长敏
    2002, (5):  62-67.  DOI:
    摘要 ( )   PDF(1088KB) ( )  
    主权理论产生于16世纪,早期资产阶级曾经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又践踏了这一理论,在侵犯弱小民族和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建立了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成为主权理论的实践主体。在新科技革命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主权依然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础,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始了自主调试和自我限制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研究述评
    刘辉
    2002, (5):  68-74.  DOI:
    摘要 ( )   PDF(1611KB)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研究备受关注,成果众多。主要表现在对该理论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的考察,它的性质和特征的揭示,中共最终放弃这一理论的原因和后果的分析,以及它与俄国“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异同的比较等四个方面,研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但对于该理论形成的思想依据、创发机制和思维方式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任弼时对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确立的重大贡献
    廖良初
    2002, (5):  75-78.  DOI:
    摘要 ( )   PDF(647KB) ( )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集体在同党内历次“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在这一斗争过程中,作为毛泽东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的任弼时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葛结根, 向祥华, 吕昌会
    2002, (5):  79-80.  DOI:
    摘要 ( )   PDF(215KB)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易风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系统地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3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吴易风教授的新著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与会师生就以下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