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构想——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
    王东
    2001, (6):  5-11.  DOI:
    摘要 ( 1209 )   PDF(1151KB) ( 1666 )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先后形成了三个伟大构想:第一个构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十大关系》中;第二个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主要体现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和南方谈话;第三个构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主要体现为十二大关系论纲、“十五”规划构想及“三个代表”的思想,提出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纲领。这三个构想分别是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最初起点、根本突破和继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问题
    顾海良
    2001, (6):  12-17.  DOI:
    摘要 ( 1339 )   PDF(1190KB) ( 1934 )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样,是需要我们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密切结合上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资本主义迄今36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120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的第二个120年,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第三个120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21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并存、竞争和斗争,会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下去。因此,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事关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从情感到理性——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形势的再思考(续)
    李德顺
    2001, (6):  18-26.  DOI:
    摘要 ( 1057 )   PDF(2074KB) ( )  
    从道德的主体性很自然会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在我国“个人与集体”被看作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被看作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在我们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韦伯对官僚制的理论确认
    张康之
    2001, (6):  27-32.  DOI:
    摘要 ( )   PDF(770KB) ( )  
    “官僚制”这一概念有两重含义。韦伯在历史考察中所使用的是广义的官僚制概念,所以,在这个概念中包含着中国和西方古代的官僚制形式,而当前学术界经常使用的官僚制概念是一种狭义的官僚制概念,是特指与近代社会一道成长起来的现代官僚制,即现代形式的官僚体系。现代官僚体系作为一种理论范式而定型则是马克斯·韦伯的功劳,正是他从理论上对这种组织形式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这类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原则,所以人们往往把韦伯看作官僚制组织的设计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中共党史若干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朱志敏, 沈传亮
    2001, (6):  33-40.  DOI:
    摘要 ( )   PDF(2373KB) ( )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及其失败原因、1949-1956年中国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一边倒”外交方针、陈独秀与张闻天研究、毛泽东与民粹主义7个热点问题研究状况的简要介绍,展示了20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重要成果,并提出深入研究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五”期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述评及“十五”期间研究展望
    武力
    2001, (6):  41-47.  DOI:
    摘要 ( )   PDF(1943KB) ( )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改革问题转向发展问题。在继续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演变和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应逐步将研究重心向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方面转移。因为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然是一个薄弱领域,许多问题有待发掘、分析和总结,以寻找出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规律性的东西,在借鉴世界经济发展普遍规律和共性,吸收外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一、“九五”期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述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0+3”区域合作:东亚经济合作的新趋向
    赵春明
    2001, (6):  48-52.  DOI:
    摘要 ( )   PDF(814KB) ( )  
    “10+3”区域合作是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及东南亚金融危机背景下产生的,它对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0+3”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在于其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和国际分工所具有的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的特点;从现实性和紧迫性角度出发,“10+3”区域合作近期内应着重在金融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方面来开展合作;中国应对“10+3”区域合作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协调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利用“入世”契机,加快国内经济与政治改革步伐,为更深一步地融入“10+3”区域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军备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孙向丽
    2001, (6):  53-58.  DOI:
    摘要 ( )   PDF(762KB) ( )  
    军备控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之一,是对军备发展水平的限制,它以维持军事稳定与平衡为原则,是对军备竞赛的一种管理与安排,也可被看作是走向最终全面裁军的一个步骤。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军备控制的历史、原理及作用,阐述了后冷战时期军备控制面临的困境及功能性演变,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探讨了军备控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张雷声
    2001, (6):  59-64.  DOI:
    摘要 ( )   PDF(1249KB) ( )  
    从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思维行程中的发展,以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指导对现实的理解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认识劳动是价值决定的本原,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本质的部分,区分价值决定的本原与价值量的多少,是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看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特点
    房乐宪
    2001, (6):  65-70.  DOI:
    摘要 ( )   PDF(869KB) ( )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其对外战略,大国关系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本文认为冷战后大国关系调整的最突出特点有:一是以构筑伙伴关系为标志的相互合作加深,但西方大国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二是大国关系中的经济因素比重上升,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三是大国之间的互动和制衡态势使大国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西方思潮评介
    9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理论述要
    张志忠
    2001, (6):  71-76.  DOI:
    摘要 ( )   PDF(780KB) ( )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90年代以来在欧美国家出现的一种极有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这种思潮的典型特征是它论证了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联姻“,并探索了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市场虽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但市场又不会自动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评《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
    胡乃武
    2001, (6):  77-78.  DOI:
    摘要 ( )   PDF(160KB) ( )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产权与企业方面的中外文献出版物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如何从纷繁的信息流中清理出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则是一个尚待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由杨瑞龙任主编,王凤彬、周业安任副主编的专着《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在充分占有当代企业理论的中外文献和企业管理案例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代主流产权理论和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理论,介绍了现代公司制度的运行机理,揭示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是一本近年来不多见的研究企业问题的力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2001, (6):  79-79.  DOI:
    摘要 ( )   PDF(117KB) ( )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Studies)成立于1994年9月,1996年9月改建为与院系平行的校属研究中心,2000年底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高校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为宋新宁教授,副主任为张小劲教授、方福前教授和何家弘教授等;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黄卫平教授,顾问委员会主任为杜厚文教授。研究中心下设欧洲政体与政治、欧洲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欧洲社会政策、欧洲共同体法等5个研究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01, (6):  80-80.  DOI:
    摘要 ( )   PDF(176KB) ( )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Marxismin for eigncountries of Fudan University)于1999年12月重新组建,是直属于复旦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机构,中心主任为俞吾金教授,副主任为陈学明教授、吴晓明教授。2000年9月,中心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高校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7人;兼职研究人员10人,其中教授9人。主要学术带头人有:刘放桐教授、俞吾金教授、陈学明教授、吴晓明教授、钟家栋教授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