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
    努力促进中共党史学的发展
    张静如
    2001, (5):  5-6.  DOI:
    摘要 ( )   PDF(290KB) ( )  
    中共党史学的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回想起来,20世纪60年代初,我想看一下六大以来,还要到去借。因为是绝密文件,他们派专车送来。可见,那时看点材料有多难。我去年在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共党史学与20世纪。这篇文章对20世纪中共党史学的发展有个估计:以大量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比较丰满的、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体系。我以为,这个估价还是比较贴近实际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
    郭德宏
    2001, (5):  6-7.  DOI:
    摘要 ( )   PDF(147KB) ( )  
    关于中共党史学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分歧。我认为,中共党史学是一门历史学科,因为它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历史,当然属于历史学。但是,它无疑又具有政治学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的历史学科。既然如此,它就既具有历史学的特点,又具有一些政治学的特点。因此,可以将中共党史学的特点概括为“五性”,即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正因为中共党史学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可以强调它的政治性,从政治方面进行研究;也可以强调它的科学性,从学术方面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要求
    章百家
    2001, (5):  7-8.  DOI:
    摘要 ( )   PDF(142KB) ( )  
    首先,党史学的建设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党史学属于哪一门学科,这是一个争论了很久的问题,现在仍有不同的意见。我想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党史学其实是跨学科的,是一门综合学科。一方面,它同历史学有许多共性。我们研究一个党史事件、一个党史人物,其研究方法同历史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没有什么不同。另一方面,党史学又同政治学分不开,它研究的许多问题属于政治学领域。如研究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党政机构的设置和权力分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些课题又典型地属于政治学领域,不过党史界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是历史学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足现实 推进研究
    谢春涛
    2001, (5):  8-8.  DOI:
    摘要 ( )   PDF(81KB) ( )  
    我认为,为了推进和深化党史研究,目前,党史研究者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第一,一定要讲真话。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对党史学来说尤其如此。不少党史作品之所以声誉不佳,甚至影响到人们对整个党史学的评价,与其缺乏真实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讲真话是史学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一个起码要求。尽管我们对某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可能受档案史料的披露和认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在一段时间内弄清其全部真相,但是,作为研究者,还是应当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真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特殊性
    杨奎松
    2001, (5):  9-9.  DOI:
    摘要 ( )   PDF(92KB) ( )  
    许多人都强调中共党史研究具有特殊性,这当然不错。但它最大的特殊点不是人们所强调的研究中共党史需要有较多的理论素养,而是它与现实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改革开放到今天,侧重于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中共党史,依旧是当前中共党史研究的主流。强调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性,并不等于不承认中共党史研究的特殊性,更不等于说政治的中共党史研究不重要。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政治的中共党史研究也是有其重要作用的。学术的中共党史研究也好,政治的中共党史研究也好,有一点它们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最大限度地寻求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
    侯且岸
    2001, (5):  9-10.  DOI:
    摘要 ( )   PDF(179KB) ( )  
    从学科性质上把中共党史定位到史学范围内考察,正是中共党史学科趋于成熟、走向理性的表现。这种学术定位,为中共党史研究的健康发展开辟出广阔的领域,有利于整体的学科建设。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历史理念和取向指导下的中共党史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也带动了中共党史研究外延的延伸,促进了中共党史与其他断代史、专门史的结合,进而取道进入了跨学科研究。充分肯定已有的学术成果,并不意味着满足现有的学术状况。我们应该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思考一系列问题。我认为,首先就学科性质而言,进行文化取向的反思是一个必要的关键环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党史
    李向前
    2001, (5):  10-11.  DOI:
    摘要 ( )   PDF(238KB) ( )  
    大约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党史类着述突然以一个波峰样的态势涌入市场。在这些着述中不是说没有好书,但的确是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经过十年沉淀,党史作品这个市场已经少了许多浮躁。人们辨伪的能力得到显着增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无需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了。我认为,值得警惕的一个问题就是党史作品要力避主观色彩,克服过分的宣传化倾向,把科学精神和历史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可以说,党史研究中实事求是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党史评价的标准、目的问题
    温乐群
    2001, (5):  11-12.  DOI:
    摘要 ( )   PDF(306KB) ( )  
    党史评价就是研究者对党的历史及人物的社会实践及其效果的价值评判。关于党史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是否符合党的各时期的路线、政策及时代特性的需要为标准。我们在对党史进行评价时,首先应考虑的便是被评价对象是否符合党在那个时期的路线、政策。但是,党的路线、政策本身也是个被评价对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路线、政策发生失误的情况。因此,以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政策标准来评价党史只是评价过程中的初步考察。第二个层次,以人民利益标准评价党史。这个评价标准较之于第一个层次更为抽象,着眼点也更为宏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研究之学术功能与价值、政治功能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再认识
    齐鹏飞
    2001, (5):  13-13.  DOI:
    摘要 ( )   PDF(169KB) ( )  
    从理论上讲,政治功能与学术功能、政治价值与学术价值、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亦即“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中共党史研究的本质要求和理想境界。中共党史学的政治性、党性,是以其学术性、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而其学术性、科学性,是通过中共党史学的政治性、党性体现出来的。在中共党史研究中,不可能离开政治性、党性抽象地谈它的学术性、科学性;同样,没有学术性、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就谈不上这一学科体系的政治性、党性。中共党史学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党性与科学性这一对范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并非非此即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党史研究的规范和话语、视野和方法问题
    杨凤城
    2001, (5):  14-14.  DOI:
    摘要 ( )   PDF(105KB) ( )  
    首先,关于党史研究的双重规范和话语同构问题。中共党史研究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一门党性、政治性很强的学科,担负着“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中共党史作为一个知识领域、学术领域,本身又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文化学术功能。作为学术研究,它需要客观、严谨的态度、方法和话语,需要将研究对象充分客体化,持某种意义上的价值中立立场,而不能先认同于对象或与对象合一,或先存有某种价值判断或倾向,然后据此去论证,否则,既不利于学术发展,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重党史研究者自身的研究
    谢荫明
    2001, (5):  15-15.  DOI:
    摘要 ( )   PDF(124KB) ( )  
    自从中共党史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在这个领域中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历史学家。在对研究的客体---历史现象、历史过程进行介绍、分析、总结的同时,对党史研究者本身,对他们所研究的领域和成果,对他们所应用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也应当加以介绍、分析和评论。在做党史研究者的介绍和评论时,我认为应当注意和掌握以下原则:1.学术性。对党史研究者的评介首先应当注重其史学着作的分析和研究,评介的文章应当以学术为主,重点介绍研究者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并就其在党史研究发展史和学科建设上的作用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从情感到理性——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形势的再思考
    李德顺
    2001, (5):  15-20.  DOI:
    摘要 ( )   PDF(1587KB) ( )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引发了关于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从道德观念的角度看,要摆脱道德与经济的二元思维,确立社会实践的一体化观念;要克服片面的道德理想主义,确立从实际出发的科学道德标准;要纠正道德主体的错位,确立人民大众的道德主体地位。集体是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联合体,它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面貌;对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加以具体分析。在道德建设上,要以道德人格的确立和健全为重心,要着重于公德系统的规范化,要强化和改进管理教育行为的道德示范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村民自治的空间拓展及其问题
    景跃进
    2001, (5):  21-24.  DOI:
    摘要 ( )   PDF(804KB) ( )  
    一项政策的法律化并不意味着充分的制度化。在后发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动员型政策过程拉大了“典型”与“一般”之间的距离,不同空间区位的差异以及潜在的利益格局使得制度化过程常常伴随着形式主义的现象。村民自治的实践以个案的方式再次突显了中国政治运作的某些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课"教学基本要求
    “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说明
    2001, (5):  24-24.  DOI:
    摘要 ( )   PDF(236KB) ( )  
    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新方案自1998年秋季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广大“两课”教师按照新方案各门课程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修改、调整和补充的建议。考虑到近年来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当前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教育部社政司决定首先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入手,在近期内对高校“两课”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遍进行一次修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2001年修订)
    教育部社政司
    2001, (5):  25-29.  DOI:
    摘要 ( )   PDF(812KB) ( )  
    “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等概要的论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基本要求(2001年修订)
    教育部社政司
    2001, (5):  29-34.  DOI:
    摘要 ( )   PDF(758KB) ( )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性质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经济学关于人及其经济行为特征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胡钧, 刘凤义
    2001, (5):  35-41.  DOI:
    摘要 ( )   PDF(1463KB) ( )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人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人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新制度经济学则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把人概括为单个的“经济人”.马克思经济学重视个人物质利益的分析,但他给个人物质利益的内容以科学的规定;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只偏重个人对物质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抽象分析,却抹煞了个人物质利益现实的社会性内容。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是由社会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决定的;而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个人理性选择决定了个人利益的实现,并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诠释与误读——论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
    郑召利
    2001, (5):  42-48.  DOI:
    摘要 ( )   PDF(1532KB) ( )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其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被修正的曲折过程。第二国际理论家作为马克思学说的正统继承者,在同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竭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理论上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概括和阐发。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他们未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作用,未能看到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当代意义,依然把马克思哲学当作近代哲学来看待,因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在他们的解释模式中,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性被遮蔽起来并被“实证化”、教条化,因而阻滞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图景
    闫瑾
    2001, (5):  49-55.  DOI:
    摘要 ( )   PDF(829KB) ( )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全面而深刻,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本文的重点就是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深入了解知识经济崛起等问题。归纳起来,当代世界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趋势,它正以不可扭转之势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西方思潮评论
    交易成本经济学治理结构理论新进展
    王健
    2001, (5):  56-61.  DOI:
    摘要 ( )   PDF(519KB) ( )  
    治理结构理论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中融合经济学和法学论述企业组织治理机制的理论。近年来,治理结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该理论在深入地分析契约法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论述了各种治理结构的属性、特征和适应性,阐明了企业选择不同治理结构所具有的适应性。本文主要评述治理结构理论的代表性新理论:契约法和治理结构;科层制和治理结构;适应性和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属性和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理论中的全球化治理理论述评
    刘仁胜
    2001, (5):  62-68.  DOI:
    摘要 ( )   PDF(1137KB) ( )  
    近十年来,左派政党在英、美以及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执政是一种现实,而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则是这种现实的理论反映和指导,其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两极世界解体和全球化浪潮而作出的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和构想。本文重点介绍论述了第三条道路理论中的全球化治理理论,揭露其霸权主义的本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赵景来
    2001, (5):  69-76.  DOI:
    摘要 ( )   PDF(1591KB) ( )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可能性。近年来,围绕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重读马克思”与文本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等诸多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现将讨论中各种观点综述如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新探索——《现代政治经济学》评介
    洪远朋
    2001, (5):  77-78.  DOI:
    摘要 ( )   PDF(230KB) ( )  
    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程恩富教授主编、该院的一些教授和博士们参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一书,最近已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迄今为止,政治经济学教材数以百计,但大多在体系、内容和方法上雷同。《现代政治经济学》为政治经济学教材增添了新的成果,该书在体系、内容和方法创新上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系使人耳目一新。现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很多人都感到不满意。现已有不少人作了有益的尝试,改变了长期以来包括现在不少政治经济学教材仍沿用的把政治经济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惯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介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2001, (5):  79-79.  DOI:
    摘要 ( )   PDF(195KB) ( )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基地(Institut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Zhongshan University),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为依托,在原国家教委批准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鲜明的研究特色,其前期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基地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人的现代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12人,兼职研究人员14人,均为教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001, (5):  80-80.  DOI:
    摘要 ( )   PDF(197KB) (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Wuhan University Center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成立于1990年,2000年1月进行了重组,2000年1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名誉主任谭崇台,主任郭熙保,副主任简新华、周茂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