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
    汤在新
    2001, (2):  5-11.  DOI:
    摘要 ( )   PDF(1131KB) ( )  
    马克思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的要点主要包括:1再生产公式所揭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一般实现条件;2价值规律是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内在机制;3总供求的失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常态,是高度发达的、以信用和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宏观调控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
    刘兴章
    2001, (2):  12-18.  DOI:
    摘要 ( )   PDF(1483KB) ( )  
    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始终是一个必经的环节。研究马克思哲学史我们看到,当马克思在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主题转换后,他的哲学创造活动的全部努力就集中在以"人类世界"为中心、以"实践"为本体,构建一种生存论哲学形态。这一生存论哲学,不仅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知识论的哲学形态,而且实际地开启了马克思哲学与现当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的全面对话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论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监控权基础
    曾小龙
    2001, (2):  19-23.  DOI:
    摘要 ( )   PDF(462KB) ( )  
    公司治理理论意义上的权力观是部分或全部建立在股东所有权基础之上的,这是对公司权力基础和来源的误解。公司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在于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由于公司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签订的契约(关系)不同,从而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要求权(监控权)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居民收入分化及对策研究
    吴群芳
    2001, (2):  24-30.  DOI:
    摘要 ( )   PDF(904KB) ( )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在激励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差距的显著性变化。本文介绍了经济转型中的居民收入分化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劳动分工与企业起源
    李琼
    2001, (2):  31-37.  DOI:
    摘要 ( )   PDF(616KB) ( )  
    企业是以内部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团队生产为基础、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组织,分析企业的性质必须包括技术关系和经济关系两方面的内容。社会分工体系的发达,劳动组织内对工序和操作的细分以及基于操作专业化的各工序与操作的劳动协作,是企业产生的决定因素。所谓企业起源问题,从历史上说也就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工厂的产生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经验
    庄丽君
    2001, (2):  38-40.  DOI:
    摘要 ( )   PDF(458KB) ( )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科技、经济、教育和文化等领域,也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网络传播的新方式,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是摆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特刊发这组文章,介绍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各自的特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初探
    朱正威
    2001, (2):  40-42.  DOI:
    摘要 ( )   PDF(287KB) ( )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维立体的信息传播网络形成了,图书、报刊、广播、电视、音像、互联网等成为多种可供人们选择的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尤其是Internet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对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人们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世界大大扩展了,但另一方面,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观点大量涌入,这无疑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思想战线的争夺战日益激烈,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提出了挑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因特网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谢海光
    2001, (2):  42-44.  DOI:
    摘要 ( )   PDF(407KB) ( )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适时地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因特网汹涌澎湃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社会文化越来越深入的影响,江泽民同志及时提出了要正视和利用好因特网,创新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和学习贯彻这些指示精神,进一步探索新特点、新规律,主动和善于运用好因特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
    陈峰君
    2001, (2):  45-51.  DOI:
    摘要 ( )   PDF(1152KB) ( )  
    东亚模式是否存在,是近年来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基本要素即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可分经济、政治、文化三种类别,每一类模式中均有诸多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特征。但与西方欧美成熟模式相比,东亚模式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金融危机考验后需要经过整合而成为第二代发展模式。不能用西方现代的模式标准来衡量东亚刚刚起步的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马克思主义论坛上
    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
    高健生
    2001, (2):  52-57.  DOI:
    摘要 ( )   PDF(432KB) ( )  
    20世纪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变革、价值选择、主体地位和发展趋势上,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21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在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地位、途径、主体利益的保障和规律总结上,加以深刻的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二十年来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尹玉
    2001, (2):  58-63.  DOI:
    摘要 ( )   PDF(663KB) ( )  
    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将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与解析
    关于偶然性的形式多样性及其作用的认识
    李卫华
    2001, (2):  70-72.  DOI:
    摘要 ( )   PDF(230KB) ( )  
    我们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偶然性:偶然性"是事物外部的次要原因引起的结果","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以上描述,不仅仅在语言文字上有差异,而且代表了偶然性形成的不同原因和不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偶然性是具有多样性的,我们有必要对偶然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划分,同时对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再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材·教学·教改
    教学内容与教学艺术的统一问题
    杨彦钧
    2001, (2):  73-75.  DOI:
    摘要 ( )   PDF(344KB) ( )  
    教学成功的关键无疑在内容,只有教学的内容是正确的、科学的,才能够抓住人,使人爱听、愿学。然而对教学的艺术亦不可小视,它可以增强正确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和掌握内容。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尽量做到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艺术统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关于网络经济的研究综述
    田夫, 万仪
    2001, (2):  76-78.  DOI:
    摘要 ( )   PDF(317KB) ( )  
    网络经济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必将影响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人士极为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作一综述,以期推动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迈向新世纪的科技哲学——《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鲁品越
    2001, (2):  79-80.  DOI:
    摘要 ( )   PDF(451KB) ( )  
    我的面前放着两本书:一本是自然辩证法讲义(集体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一本则是被列为"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之一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两本书的出版时间正好相距20年——中国高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改革开放的。作为不同时代科技哲学的代表性教材,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正好是时代变迁在科技哲学界的一个缩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