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1999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定位
    郑超愚
    1999, (4):  5-11.  DOI:
    摘要 ( 1104 )   PDF(705KB) ( 1717 )  
    本文在评论1979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依据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供给总需求的分析和对与开放经济相关的宏观经济动态的结构主义模型的描述,提出了定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则性意见,认为:经济结构失衡状况是逆周期的,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均衡间并不存在可以为需求管理利用的置换关系;应实施以稳定经济为主要目标的反周期操作需求管理,反对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原则;应通过名义汇率贬值而不是通货紧缩使业已高估的人民币均衡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现状和跨世纪发展探析
    马晓河, 王为农
    1999, (4):  12-17.  DOI:
    摘要 ( 1003 )   PDF(750KB) ( 1611 )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全面高速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增强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以城镇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政策措施方面,应制定和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经济的新特点、新要求的政策措施,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王守民, 张锐
    1999, (4):  18-22.  DOI:
    摘要 ( 970 )   PDF(772KB) ( 1762 )  
    本文认为:中国工业经济已从“数量扩张”进入“国际竞争”新轨道,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还不得不主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低这个比较优势,还须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支撑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要改善对外贸企业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通过平等竞争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提高我国外贸行业的整体素质;适当保护民族工业,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社会属性问题研究
    朱光磊, 白雪洁, 张庆霄, 王耕深
    1999, (4):  23-27.  DOI:
    摘要 ( 1210 )   PDF(632KB) ( 1796 )  
    本文认为,私营企业主是个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而逐步提高,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合作和冲突也日趋明显;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还处于形成期,即属于“鼓励发展”期,还是一个阶层,至少目前还不能成为一个新的阶级;私营企业主同劳动各阶层一样,在政治上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经济上,我们要支持“有利可图”,限制“唯利是图”,对丑恶的剥削现象,不但要从道德上加以谴责,而且要诉诸法律;各级政府对私营经济的肯定态度、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加速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以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综述
    赵景来
    1999, (4):  28-30.  DOI:
    摘要 ( 969 )   PDF(196KB) ( 1571 )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政治发展的任务必然随之产生。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发展的动力、目标、道路和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当代政治科学的重要任务。现将近一个时期以来讨论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王铭铭
    1999, (4):  31-37.  DOI:
    摘要 ( 1314 )   PDF(1236KB) ( 2286 )  
    本文较为系统评述了当代着名解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思想影响、学术历程及主导理论,认为:格尔兹作为“象征人类学”的核心人物,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格尔兹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即由初步显示对宗教生活和符号体验的兴趣,到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再到对符号和文化的重新关注;格尔兹在描述、地方性知识、文化理解等领域的研究方面都体现了“解释人类学”的基本意味,即肯定人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符号的和解释性的,并认为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性的,由此他也被称为“反思人类学”的最早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看来,格尔兹的文化观有可能忽略文化的多元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可能导致对非西方文化的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格尔兹充分肯定了边缘意义世界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利、公平、贫困与饥荒——评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
    刘元春
    1999, (4):  38-42.  DOI:
    摘要 ( 1194 )   PDF(876KB) ( 1956 )  
    本文对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做了评介,主要包括:“森不可能定理”克服了“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各种可能性,为现代福利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森不平等指数”为经济分配不平等的测量提供了与现实较为一致的福利经济思想基础;森将他的福利理论运用于贫困研究,提出“森贫困指数”;森提出一套较为科学的饥荒分析框架,使福利政策分析纳入饥荒形成机制理论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
    田薇
    1999, (4):  43-46.  DOI:
    摘要 ( 1187 )   PDF(376KB) ( 1792 )  
    流行于欧美半个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十几年来,由最初的陌生到认识,由简单的否定到真正进入探讨,至今已开始形成一种可观的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文化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理论特征等,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二是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进程及马克思的关系等,也开始予以关注和研究,提出了各种值得思考的问题和观点,由此构成了一幅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文化景观。本文仅就第一个方面的研究择要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0年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曾枝盛
    1999, (4):  47-52.  DOI:
    摘要 ( 958 )   PDF(995KB) ( 1692 )  
    9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发展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遭受了巨大挫折,一度转入低潮。但经过两三年时间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又趋向回升,并延续至今。这表现在: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版物不断增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研讨会愈来愈频繁地举行、规模也愈来愈大,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议题愈来愈广泛,等等。本文试就9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新认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列宁过渡时期学说的关系
    方敏
    1999, (4):  53-57.  DOI:
    摘要 ( 1061 )   PDF(740KB) ( 1750 )  
    本文认为:列宁过渡时期学说的完整内涵包括新经济政策思想和战时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合理内容,笼统地说列宁过渡时期学说仅指新经济政策思想而完全排斥战时共产主义思想,是不科学的;以新经济政策思想为主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些合理内容在内的列宁过渡时期学说,为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不过,中国共产党人忽视了列宁关于发展商业和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这是一个遗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3~1965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重大转折探析
    储成仿
    1999, (4):  58-63.  DOI:
    摘要 ( 1060 )   PDF(904KB) ( 1753 )  
    本文认为: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在中共党史上是一个新的尝试;1953~1965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赶超战略、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备战战略三次大转折;漠视国情、经济生活过度政治化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本身是造成这些转折的主客观原因;彻底跨出赶超战略的陷阱、战略决策必须严格程序化是这段历史给我们提供的主要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抗与外拒:社会主义运动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解读
    陶文昭
    1999, (4):  64-68.  DOI:
    摘要 ( 964 )   PDF(455KB) ( 1612 )  
    本文认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资产阶级只不过在其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作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良,且这种内政外交上的调整和改良并不都是主动和自愿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的社会主义”和“外部的共产主义”对它影响、与它斗争的结果,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工人运动历史悠久的欧洲更为显着;没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抗”和“外拒”,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社会进步成果的,从这个角度说,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社会主义运动推动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唯物史观研究三题
    陈先达
    1999, (4):  69-72.  DOI:
    摘要 ( 972 )   PDF(256KB) ( 1608 )  
    在哲学中,因果关系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唯心主义者都否定因果关系,例如贝克莱、休谟,他们都否认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只把因果关系看成观念联系或心理习惯。奇怪的是,同样是唯心主义,宗教则极力主张因果学说。例如,佛教的缘起学说作为佛教的基础和支柱,就是关于因果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世界万物无一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整个世界、社会、人生是一个因果之网,其中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灭都是因果相生,缘起相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哲学本土化的代表作及其商榷——评《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
    徐长福
    1999, (4):  73-76.  DOI:
    摘要 ( 1084 )   PDF(674KB) ( 1550 )  
    明确地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理解为社会转型,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特别是市场化改革的启动,使人们首先觉悟到了经济变革的实质不是对旧的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旧替换,即经济转型。经济领域的变革必将引起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从而社会整体也必将发生新旧转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改革和发展
    洪银兴
    1999, (4):  77-80.  DOI:
    摘要 ( 968 )   PDF(229KB) ( 1579 )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二十多年。这一场改革的成果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就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来说,首先是明确了检验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的生产力标准,这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其次是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济学领域空前繁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