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1998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8-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关于国有企业富余职工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董克用, 姚裕群, 刘尔铎
    1998, (5):  5-11.  DOI:
    摘要 ( )   PDF(712KB) ( )  
    本文认为:作为长期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问题,国有企业大量富余职工和下岗人员的存在,固然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有关,但也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外部环境、国有企业自身和职工个人三个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职工下岗和失业问题,不能用回归计划经济体制的办法来解决,而只能走市场化就业的道路,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企业自身的努力及职工就业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入手,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将逐步演变为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公开失业,为了避免过大的失业量冲击社会,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发展的程度,使隐性失业显性化的过程与劳动力市场上创造就业机会的速度相一致,从而调控隐性失业显性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研究
    朱光磊
    1998, (5):  12-17.  DOI:
    摘要 ( )   PDF(934KB) ( )  
    本文认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是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阶层分化的历史前提是“准身份现象”和社会正常流动的无渠道状态;阶层分化的历史契机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和最初的发展;中国社会分化过程中有四种基本阶层类型,即基本阶层(工人和农民)、新兴阶层(乡镇企业职工和企业家阶层)、复新阶层(个体劳动者和失业者阶层)、边缘阶层(军人、大学生、乡村知识分子、乡村干部等);阶层分化的主要特征是两栖人的出现,各阶层的“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问题过早出现,因社会分化的急速发展而使“学历因素”的实际地位飘忽不定,阶层间的政治差距缩小、经济差距加大;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进步意义在于推动了我国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辩证法的三种形态
    王南湜
    1998, (5):  18-22.  DOI:
    摘要 ( )   PDF(709KB) ( )  
    本文从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入手,考察了辩证法的三种形态,认为:直观辩证法力图用一般性原则说明世界,但却始终未能达到纯粹概念的思维水平,从而未能真正把握一般性原则的超越性和无限性;反思辩证法揭示出概念自身的矛盾,它使思维深入到了本质的层次,但这一深入却是否定性的;历史主义辩证法承认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并将矛盾把握为一种历史-逻辑的进展过程;黑格尔是历史主义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但他的辩证法的运动主体仍是抽象的绝对精神,因而其历史主义是有严重缺陷的,而对这一缺陷的克服则导向了马克思的实践论的历史主义辩证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26:国民革命中的陈独秀
    何文辉
    1998, (5):  23-28.  DOI:
    摘要 ( )   PDF(850KB) ( )  
    本文认为:风云变幻的1926年为陈独秀提供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良机,然而,其政治实践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现实的重围;在与国民党是否继续实行“党内合作”的问题上,他受制于共产国际,在留退之间寻求折中方案,既想与其合作又不希望为其左右;在“倒蒋”还是“扶蒋”的抉择上,他优柔寡断,痛失良机;在发展民众运动和与国民党保持联合的关系上,他主张防右反左,结果左右失措,理论与实践同时宣告破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初调和思潮述论
    高力克
    1998, (5):  29-33.  DOI:
    摘要 ( )   PDF(926KB) ( )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成为启蒙时代另一种独具价值的思想传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
    郭熙保, 陈澍
    1998, (5):  34-40.  DOI:
    摘要 ( )   PDF(883KB) ( )  
    本文认为:作为西方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两种重要观点,增长极理论和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实际上都是对平衡发展主张的否定;增长极理论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也更加真实,因此被当代各国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规划问题;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由于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主张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以扩大“扩散效应”,克服“回波效应”,因而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拥护;米尔达尔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的观点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是一致的,而发展中国家利用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较为成功的国家有巴西和马来西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明的共存与冲突:90年代西方全球化理论评介
    杨雪冬
    1998, (5):  41-46.  DOI:
    摘要 ( )   PDF(708KB) ( )  
    本文认为:面对日益复杂快速的全球化进程,90年代的西方全球化理论进行了方法论创新,引入了文明和文化概念,比较彻底地批判了西方理论界中的“西方中心论”,从而使自身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意识和使命意识更加强烈;该理论在承认全球化带来统一性增强的同时,特别强调全球化不会取消多样性,应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共存,因此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该谋求平等对话,相互交流,而不是相互冲突和取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6~1966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演变
    杨凤城
    1998, (5):  45-51.  DOI:
    摘要 ( )   PDF(720KB) ( )  
    本文认为:在1956~1966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总的特点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呈现出由正确到失误,由失误到调整,又由调整复归失误的波动与摇摆;决定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正确与否的关键是对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不同认识;如何界定阶级划分标准和判定世界观的属性,是党正确处理与知识分子关系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0年代遵义会议研究综述
    杨青
    1998, (5):  52-56.  DOI:
    摘要 ( )   PDF(689KB) ( )  
    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长期以来,这次会议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民族主义
    辛景亮
    1998, (5):  57-59.  DOI:
    摘要 ( )   PDF(373KB) ( )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性质和形式的差异性,反映的是不同文化体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表征的是不同民族类型的文化个性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刘刚, 任路平
    1998, (5):  60-62.  DOI:
    摘要 ( )   PDF(368KB) ( )  
    马克思并没有专门论述企业理论的着作,但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对企业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思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化与文化选择——国门开放后的文化冲突》出版
    张克之
    1998, (5):  63-63.  DOI:
    摘要 ( )   PDF(105KB) ( )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是无可置疑的唯一选择。但是,由于现有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由西方所提供的,而且经过韦伯等人的阐发,现代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肯定,后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文化冲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