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哲学
    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考之二
    王霁
    1992, (2):  1-7.  DOI:
    摘要 ( )   PDF(1206KB) ( )  
    中国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不是任何人一厢情愿的主观规定,而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客观地决定的。只有当我们对“中国特色”的认识符合了“中国特色”本身所应具有的客观要求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才能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稳步地向前发展。那末,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客观要求和客观内容呢?这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的同时也是实践的问题,就是必须认清中国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所处的方位。正是这种客观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有哪些特色,而不能有哪些“特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革命史
    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方针的认识历程
    高德步
    1992, (2):  8-13.  DOI:
    摘要 ( )   PDF(2714KB) ( )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1953-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7.1%,明显高出同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增长速度。据统计,1951-1987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4.6%,其中发展中国家为5.2%,比较发达国家为4.4%,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则更低,如美国1951-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2%,英国同期只有2.5%。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也不及我国快,如泰国1951-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6.4%,墨西哥1951-1986年为5.6%,巴基斯坦1956-1987年为4.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0年,是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1979-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8%。而1980-1987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只有2.5%,其中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率为2.8%,比较发达国家年均增长率仅为2.2%。1979-198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3%,西德为1.7%,日本为4%,南朝鲜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2%,都低于我国的发展速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
    关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经济方针
    李量
    1992, (2):  14-18.  DOI:
    摘要 ( )   PDF(1374KB) ( )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条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其中心内容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宏观稳定性和协调性,在社会总供求的动态均衡中推进经济增长,其中心目标则是保持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均衡,做到适度速度、协调比例和良好效益的统一。实施中大体有以下内容: 第一,量力而行,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保持适度增长。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较少,我们必须根据这样的国情和国力来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否则,欲速不达,经济发展难免遭受挫折。第二,自觉遵循国民经济内部各种比例关系,保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客观存在各种比例关系,主要是农业与工业之间、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生产与人民生活之间、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保持这些比例关系的协调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第三,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均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方式探讨
    傅军胜
    1992, (2):  19-23.  DOI:
    摘要 ( )   PDF(801KB) ( )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的解决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此谈几点看法。一、研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方式的新视角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如何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直在进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如“板块式”、“渗透式”、“有机结合式”等多科结合方式,反映和描述了二者结合的境界。然而,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些主张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仍有差距。在笔者看来,应该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这就是要从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确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具体方式,使操作者能够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科学地运用这两种调节方式,并发挥二者的优点和长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
    为了坚持历史的选择——浅谈《社会主义论库》(上卷)的出版
    贺果
    1992, (2):  24-26.  DOI:
    摘要 ( )   PDF(437KB) ( )  
    当今世界,两种制度并存而又激烈竞争、斗争的态势,使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人类社会究竟将走向哪里?对这个历史走向问题,人们有着多种多样的回答,但实质上,答案只有两个:或是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两个答案相互对立。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人们正因所持的答案不同,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开着多种多样的矛盾与冲突。几乎每一个现代人都避不开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影响;而且,尽管有不少人在这两种答案之间徘徊犹豫,但归根到底他们都无可避免地要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或者归向资本主义,或者归向社会主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史
    对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的原因和教训的若干思考
    周浩
    1992, (2):  27-32.  DOI:
    摘要 ( )   PDF(1312KB) ( )  
    近二三年来,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急剧变化,向资本主义演变在这些国家已成为现实。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认真思考这些国家演变的原因和数训,对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现实意义。1.为了汲取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教训,首先必须科学地分析这些国家发生演变的原因。分析演变的原因,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看,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必须从这些国家演变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一般原则推论它们演变的原因。为此,就要详细占有材料,经过由表及里的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第二,毫无疑问,这些国家发生演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必须搞清楚这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演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切忌不分主次简单地加以罗列。否则,就很难得出应该汲取的主要教训。第三,这些国家由社会主义制度倒退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反华势力新动向——评李洁明近期言论
    中土
    1992, (2):  31-35.  DOI:
    摘要 ( )   PDF(1096KB) ( )  
    在当今美国政坛上,李洁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由于他当过美国驻华大使,又以“中国通”的身份自居,因而他的言论在一些反华反共人士的眼中颇具“权威”地位。据说此公在卸去驻华大使职务前,曾向中国有关方面信誓旦旦地保证要为美中友好“继续努力”,然而他一踏上美国国土,即四处演讲(包括到台湾演讲),对大陆中国横加指责,甚至不顾身份,到了破口大骂的地步。他在从去年7~12月的数次讲话中,叫骂的基调,“就是要对大陆中国实行‘和平演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迎击海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出访所感
    张泽森
    1992, (2):  36-38,7.  DOI:
    摘要 ( )   PDF(640KB) ( )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海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加紧向我渗透和进攻。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要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扩大开放,继续加强与发展同世界各国交往的时候,出国访问人员理直气壮地正确地宣传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新中国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光辉业绩,对迎击海外敌对势力的挑战很有必要。现发表张泽森同志出国访问的所见所感,供同志们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革命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民族资本的破产
    王学敏
    1992, (2):  39-44,69.  DOI:
    摘要 ( )   PDF(2295KB) ( )  
    抗战胜利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企盼在和平环境中全力发展民族经济,从而开创中国民族工业的新局面。但事与愿违,时局的演变,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蒋介石政府所长期施行的极端反动的财政经济政策,现在被空前的卖国条约即中美商约所加强了。在中美商约的基础上,美国的独占资本和蒋介石的官僚买办资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控制着全国的经济生活”。其结果,“就是极端的通货膨胀,空前的物价高涨,民族工商业日益破产”。严酷的现实表明,中国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根本没有发展前途,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是它唯一的选择。一抗战八年,富于爱国热情的民族工业家们举厂内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概述
    君平
    1992, (2):  45-46.  DOI:
    摘要 ( )   PDF(440KB) ( )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要有一条符合实际的教育方针,也要全面地理解和正确地贯彻这条教育方针。建国以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容,并且得到进一步的阐述与发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安启念
    1992, (2):  47-51,56.  DOI:
    摘要 ( )   PDF(1029KB) ( )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的问题在我国哲学领域始终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热点,而在这个问题上,人的本质问题又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讨论影响到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有关的观点分歧贯串、体现在许多理论论争之中,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重点问题。因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揭示与此相关的各种理论对立,是哲学领域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
    务虚又务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
    杨干忠
    1992, (2):  52-54.  DOI:
    摘要 ( )   PDF(456KB) ( )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特征。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迫切地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国际上,一方面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形势更为严峻;另一方面世界进入90年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严重挑战。在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进一步深入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强烈呼唤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能否有效地对付国际上的两个挑战,能否完成国内各项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能否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革命史
    学习“七一”讲话 深化教学改革——记北京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师的一次教学研讨会
    王顺生
    1992, (2):  55-56.  DOI:
    摘要 ( )   PDF(564KB) ( )  
    1991年11月28日,北京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九”来信和“七一”讲话精神教学经验交流会。北京地区18所院校22位工作在中国革命史教学第一线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不少同志介绍了本单位和本人在贯彻江总书记来信和讲话精神,深化中国革命史教学改革、发挥中国革命史课程思想教育功能方面的心得体会和成功经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状况综述
    吴向红, 刘大椿
    1992, (2):  57-63.  DOI:
    摘要 ( )   PDF(2832KB) ( )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因而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反响,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对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命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就迄今见诸各报刊杂志的部分学术文章和有关报道加以整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
    黄卫平
    1992, (2):  63-69.  DOI:
    摘要 ( )   PDF(2855KB) ( )  
    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摆脱外来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后,依然留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其经济发展主要是民族资本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不合理的财产占有关系和政府不适当的经济政策,使得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结构很不合理,从而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本文就是对与此有关的理论、政策和状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政治经济学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赵文博
    1992, (2):  70-72.  DOI:
    摘要 ( )   PDF(747KB) ( )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课,是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御“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阵地。但如何坚持、巩固和加强这块阵地,确是急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有的人认为,要使政治经济学对学生有吸引力,从体系到方法,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有的人则主张,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原来的体系,才更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才更能“征服学生”。我的改革思路与如此等等意见有所不同。这里,仅就我个人的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向同行及专家们请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
    哲学教学法初探
    王泽旭, 冯义昆
    1992, (2):  72-76.  DOI:
    摘要 ( )   PDF(897KB) ( )  
    李秀林教授生前曾倡导哲学课教学方法的研究,认为哲学教学法应当成为一门科学,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构想。哲学教学法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多年的哲学教学实践已经作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哲学教学法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带有一定难度和开创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哲学教学实践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
    从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李五四
    1992, (2):  77-77.  DOI:
    摘要 ( )   PDF(145KB) (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理论主线是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正确地把握这条主线,并恰当而紧密地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就能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克服与澄清错误认识。比如,我国的改革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总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为了摆脱自身的危机。我们的《社建》课就按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这一理论主线的要求,考察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历史进程——首先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以后自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在现阶段,就必须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帮助学生比较具体而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澄清了所谓改革是摆脱危机的错误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建立稳定的《社建》课学科体系的认识和建议
    程连武
    1992, (2):  77-78.  DOI:
    摘要 ( )   PDF(501KB) ( )  
    社建课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它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必须相对稳定,但从它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来讲,又必须不断地适应新情况,充实新内容。这种相对稳定同发展变化的矛盾在1990年以来显得格外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于,社建课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牢牢置于科学认识中国国情,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关于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到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使之现实化,中国化。另一方面,社建课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阐明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力求从具体、易变的认识和政策中挖掘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内涵,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改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一些想法
    韩振东, 魏继昆
    1992, (2):  78-78.  DOI:
    摘要 ( )   PDF(362KB) ( )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高校开设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一)教材有“骨头”而缺“肉”。《社建》课的框架分明;分别讲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可是具体内容比较欠缺:从必要性、重要性方面分析的多,从方法、手段和途径方面分析的少。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得到具体的解答。(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不好把握。《社建》课涉及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又必须讲到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与改革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把二者最好地结合起来,这在现在还是个难题。根据我们教学实践的体会,我们认为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课程设置看,一是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与改革史”的有力配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教学怎样“有的放矢”
    胡家声, 宋长琨
    1992, (2):  79-81.  DOI:
    摘要 ( )   PDF(697KB) ( )  
    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系统化的有的放矢的教学;教师对历史问题,现实问题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要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一)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首先要摸清教学对象的思想特点和倾向。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革命史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当代大学生受出生和成长的历史年代的局限,他们中很多人对党、对社会、对历史缺乏系统的了解,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吸收西方有益的思想文化的同时,也难免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转变学生思想的几点做法
    闵庆祝, 韩宏, 潘国栋
    1992, (2):  81-81.  DOI:
    摘要 ( )   PDF(145KB) ( )  
    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服务方向,是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根本课题。我们的做法是:课前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情况,把握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如我们结合入学教育,做好课前学生思想摸底,把学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综合,抓住有代表性的认识问题,通过理论教学加以解决。在新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少学生把自己能上大学看作是个人奋斗的结果,看不到所依赖的社会条件。这种思想发展下去,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在成才道路上步入歧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我怎能上大学、我怎样上大学”的问题,结合大学生中出现的正反两种典型进行剖析,启发学生从理论上认识集体主义催人上进,个人主义使人沉沦的道理,引导他们自觉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