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人大党史系、本刊编辑部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及发言选登
    张步洲, 赵金鹏, 林云生, 刘玉琛, 孙兰春, 王东, 李百齐, 胡正豪, 江英, 吴智棠
    1991, (5):  1-7,28.  DOI:
    摘要 ( )   PDF(1530KB) ( )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和本刊编辑部联合发起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7月1日在人民大学举行。北京及外地的党史、革命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80余人应邀参加。与会者就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通过这次学术讨论,同志们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是: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好地担负起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史、革命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应当为实现这一任务而奋发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下面我们摘登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大会、小组会的部分发言及应征论文的部分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杨先材教授在会上宣讲的论文《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回顾与思考》,已于本刊今年第4、5两期全文刊载,这里不再摘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党成立七十周年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实证
    陈雪薇
    1991, (5):  8-12.  DOI:
    摘要 ( )   PDF(2671KB) (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英勇奋斗了70年,在世界的东方,把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事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发展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回顾与思考(续)——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
    杨先材
    1991, (5):  13-14.  DOI:
    摘要 ( )   PDF(277KB) ( )  
    新中国建立后,无产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实现了对国家生活的全面领导。40多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具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史的巨大发展,雄辩地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黄美来
    1991, (5):  15-21,32.  DOI:
    摘要 ( )   PDF(941KB) ( )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一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科学社会主义文献,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讲话》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理阐释与研讨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活动的、结构的和体制的观点看
    刘大椿
    1991, (5):  22-28,7.  DOI:
    摘要 ( )   PDF(1204KB) ( )  
    一、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的意义在我国,自从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应当说,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这个论断的重大意义都有待进一步揭示。不久前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无疑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了在理论上论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重要的是首先明确它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意义,而不是作学究式的考据。事实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可能导致完全不同方向的结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改革实践与理论教学
    价格改革与价格理论的发展
    许光建
    1991, (5):  29-32,21.  DOI:
    摘要 ( )   PDF(851KB) ( )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的价格改革已经历了十二年,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的来说,价格改革的进展与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有的严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得到了明显改善。过去很长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一直严重偏低,一些重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我国农业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十几年的改革,这种状况已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格改革与城镇居民生活
    屈文燕
    1991, (5):  33-38,81.  DOI:
    摘要 ( )   PDF(2517KB) ( )  
    价格作为利益分配的工具,牵连着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本文试图从价格改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怎样确保价格改革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理阐释与研讨
    自主活动·自由时间·人的全面发展
    叶壬虎
    1991, (5):  39-44.  DOI:
    摘要 ( )   PDF(918KB) ( )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不渝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诸多条件,但马克思认为,“工作日的缩短”或自由时间的增多是“根本条件”;而这种自由时间获得之先决前提,则在于使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成为真正的自由劳动。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说,所谓人的彻底解放,其实质是劳动本身在性质上的根本改变,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与个人向完整的人发展同趋一个过程。由此出发,本文力图阐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基本涵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生价值观问题讨论
    切实正视和清理个人主义人生观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任彦申
    1991, (5):  45-46.  DOI:
    摘要 ( )   PDF(370KB) ( )  
    近两年来,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好转和思想教育的加强,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而在价值观念方面进步缓慢,在价值判断,行为选择、成才道路、服务方向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混乱,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不少学生中依然占据上风。造成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脑力劳动的特点和青年学生的成长状况,使得他们很容易夸大个人的作用。现在的大学教育是拔尖教育,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升学竞争,层层筛选出来的优胜者,他们很容易把这看作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似乎高人一头是自己的天赋能力,看不到他们上大学所依赖的社会条件。第二,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脱离社会实际、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工农群众的倾向,这种“三脱离”的状况很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现实社会的全局着眼开展对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斗争
    瞿振元
    1991, (5):  46-48.  DOI:
    摘要 ( )   PDF(493KB) ( )  
    1.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前些年思想战线的斗争历程,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是: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泛滥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总是相伴而行。 1980年,开展了“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什么?”的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推崇和宣扬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错误人生观,在青年中打开了否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缺口。而与此同时种种背离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观点也在相当广泛地传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商品经济与人生价值取向
    李春秋
    1991, (5):  49-50.  DOI:
    摘要 ( )   PDF(270KB) ( )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给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进步,引起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包括人生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但与此同时,在伦理道德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道德进步的同时,一些人在人生价值观念特别是人生价值取向上产生了困惑和混乱。有的人在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婚恋观、职业观等方面,是非不辨,荣辱不分,尤其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和奉行个人本位,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一切向钱看”,表现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当前的若干表现
    宋惠昌
    1991, (5):  50-51.  DOI:
    摘要 ( )   PDF(284KB) ( )  
    在种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已经或正在形成、发展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乃至思潮,正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起着很大的消蚀和破坏作用,而这些观念、思潮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并且是个人主义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对此应加以认真检视,并予以深入批判、克服其消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与教材研讨
    贯彻江泽民“三·九”来信和“七·一”讲话精神深化中国革命史课教学改革
    1991, (5):  52-54,79,80.  DOI:
    摘要 ( )   PDF(787KB) ( )  
    江泽民同志今年3月9日关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给李铁映、何东昌同志的来信和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当前和今后高校理论建设与理论教学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已引起各地高校有关领导和理论课教师的普遍重视。不少高校的中国革命史教师在暑假中就贯彻江泽民同志来信和讲话精神,深化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讨。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大家通过研讨,就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共识。一、必须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高度,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来信和讲话的精神实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革命史课程改革与教学大纲修订情况介绍
    杨先材
    1991, (5):  55-61.  DOI:
    摘要 ( )   PDF(1721KB) ( )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从1985年8月中央发布18号文件以来,已经过去整六年。1987年国家教委政教司(现社科司)主持制定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经过当年三次会议,1988年初大纲试用本正式出版,至今也已三年半。1990年12月5日-9日,社科司在广州召开全国高校中国革命史等三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讨会。1991年4月13日-22日,社科司又在杭州召集三门课的教学大纲的修订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应注意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朱奎保
    1991, (5):  62-64.  DOI:
    摘要 ( )   PDF(386KB) ( )  
    我校从1987年开始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在四年多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体会到要教好这门课,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重点与一般以及怎样对待内容重复这三个问题。现就此谈谈我们的做法和粗浅认识。一、如何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原理》课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是我认为它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这三个组成部分简单的机械的相加,而是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科学系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怎样体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优势
    张文煜
    1991, (5):  65-68.  DOI:
    摘要 ( )   PDF(531KB) ( )  
    《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的特征和优势是什么?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这门课的特征、发挥其优势?这是目前《原理》课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当作一个整体,密切联系当代重大实际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比较,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原理》课的体系不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机械拼揍,而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来自剥削的繁荣——怎样看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
    房宁
    1991, (5):  69-71.  DOI:
    摘要 ( )   PDF(1298KB) ( )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青年人在谈及外部世界时,常不免议论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的富裕。有的则以社会的现实富裕程度,作为比较不同社会制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还有少数糊涂者认为,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人民应该向西方看齐、走“资”致富。可见,怎样看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裕,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思想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是需要以科学态度来认真地探讨一番的。说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应该先澄清一个问题,即是否所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都富裕了?显然不是,今天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真正搞社会主义的还不多,绝大多数搞的是资本主义,其中属于发达国家之列的才不过20几个。资本主义并没有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走上富裕的坦途,相反地,当今世界上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援助及其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影响
    彭刚
    1991, (5):  72-75.  DOI:
    摘要 ( )   PDF(1491KB) ( )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0年3月24日,世界上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这标志着旧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在历史上延续了几个世纪的黑暗殖民统治,一去不复返了。苏联和东欧一系列国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西方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平衡势态。海湾战争的隆隆炮声,使人们从一代人的和平梦幻中警醒,整个世界重新感受到新的战争的威胁。两德的统一、日本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矛盾和竞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北欧民主社会主义几个问题浅析
    林泰
    1991, (5):  76-79,54.  DOI:
    摘要 ( )   PDF(1271KB) ( )  
    与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的同时,国际上还兴起了一股朝拜北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样板”——瑞典之风。国内,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英”们也曾喧嚷,北欧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诬蔑社会主义中国是“民族旗帜下的封建主义”。这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北欧民主社会主义究竟搞的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下面,仅就我们了解的情况,做一点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与教材研讨
    社会主义工资理论中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关系
    张圣兵
    1991, (5):  80-80.  DOI:
    摘要 ( )   PDF(130KB) ( )  
    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反映着两种根本不同的生产关系。前者是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而后者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二者从概念上说是比较明了的。从形态上看,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均采取了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形式。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谈到社会主义工资形式时认为,计时工资是社会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态。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对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工资形式相互关系的科学概括。资本主义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不是以劳动量或劳动成果为依据,而是以潜在劳动技能为依据,表现为劳动力买卖中的价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ddle class应译为中等收入阶层
    袁国青
    1991, (5):  81-81.  DOI:
    摘要 ( )   PDF(1272KB) ( )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Middle class直译为中产阶级,是不妥当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划分阶级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标志;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或被另一个集团占有其劳动,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本质区别。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确定Middle class的标准是根据收入水平。据统计,美国1967年,Middle class的平均收入是19,458美元,1977年为20,369美元,1987年把年收入25,000—50,000美元的家庭算作Middle class家庭。可见,这是一个主观随意性很大、很不易界定的概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