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其他
    让我们共同为理论教学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向读者说说心里话
    本刊编辑部全体成员
    1988, (1):  1-2.  DOI:
    摘要 ( 901 )   PDF(319KB) ( 1424 )  
    当我们准备1988年第1期稿件的时候,党的十三大刚刚开过。十三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创新、丰富、发展和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益,使我们对于刊物的编辑工作、特别是对我们所承担的任务的分量有了新的进一层的认识。这里我们想向多年来支持、爱护我们的读者、作者谈谈我们的想法,以求得到大家的帮助,把刊物办得更好些,更能适应读者的需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建课程总论
    面向改革开放实际,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吴树青
    1988, (1):  3-8.  DOI:
    摘要 ( 938 )   PDF(706KB) ( 1499 )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进一步确定了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全面系统地论证和回答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深入学习十三大文件,认真贯彻十三大精神,是全党政治思想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遵循党的十三大精神,积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的教学改革
    王茂根
    1988, (1):  9-11.  DOI:
    摘要 ( 961 )   PDF(439KB) ( 1541 )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达以来,全国高等学校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三个面向”的方针,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适应青年心理发展的具体情况,按照国家教委的具体部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教学进行积极、稳步的改革。总的看来,效果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动态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研讨会记略
    廖鹤
    1988, (1):  11-13.  DOI:
    摘要 ( 966 )   PDF(607KB) ( 1477 )  
    1987年10月21—28日,国家教委政教司在成都科技大学首次召开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教委批准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的28所高等学校的42名代表,以及政教司、高教出版社、《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的同志。会议期间,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三大报告,并就如何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具体的研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建课程总论
    人民大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的作法和设想
    马绍孟, 杨干忠
    1988, (1):  14-15.  DOI:
    摘要 ( 977 )   PDF(542KB) ( 1488 )  
    从50年代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就承担着培养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资的光荣任务。30多年来,它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现已成为理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人民大学复校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它现在已拥有一支由教授33人、副教授76人、讲师44人以及近百名助教和教辅人员组成的力量比较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在理论教育的建设和改革中,这支队伍曾经发挥并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黄振奇
    1988, (1):  16-21.  DOI:
    摘要 ( 951 )   PDF(755KB) ( 1497 )  
    党的十三大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再认识,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把握,科学地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正确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政策措施促其实现,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更新计划观念,深化计划体制改革
    范茂发
    1988, (1):  21-26.  DOI:
    摘要 ( 973 )   PDF(737KB) ( 1534 )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深化改革、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九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导下,计划体制改革在由以直接计划为主转向以间接计划为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推进计划体制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更新传统计划观念,改革传统计划体制,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学术动态
    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侧记
    钟亚平
    1988, (1):  26-29.  DOI:
    摘要 ( 1006 )   PDF(1051KB) ( 1483 )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于1987年11月1日至5日在杭州召开。会议召开之日恰是党的十三大闭幕之时。来自全国29所高校的70多名从事教学、科研的专家、学者和浙江省部分实际经济工作者齐集一堂,深入学习领会十三大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国九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联系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现状和成果,讨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和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等问题。会议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采取分组讨论、大会发言、书面发言、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话等多种形式,着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革命史部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属性及其主要口号的释义分析——五四时期思想研究隅见之一
    刘桂生
    1988, (1):  30-34.  DOI:
    摘要 ( 1223 )   PDF(962KB) ( 1906 )  
    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重要的一页。这一场运动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等,似乎已是无可探究的早有定论的问题。然而事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唯其“无可探究”,其中也许反倒藏着若干值得探究之处。比如以胡适之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一些自由主义者一向把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看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或“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等等就是一例。这种看法,过去在中国学术界长期广泛流布,至今持如此看法的学者人数仍不少。他们都认为分别发生在中国和欧洲的这几次思想、文化运动,是东西方“文学改革”或“思想启蒙”的“典型”,可以相提并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识历程——兼论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庞朴
    1988, (1):  35-39,40.  DOI:
    摘要 ( 985 )   PDF(1016KB) ( 1757 )  
    每个现代化的国家和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发生过或正在面对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殊性。中国是世界现代化“宴席”上迟到的宾客。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脚步缓慢踱向现代化阶梯的时候,西方那些捷足先登者漫无礼貌地给了我们许多干扰。于是,中国的现代化,就不仅和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摒弃、发扬、转化等等的对立同一关系,而且和世界文化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有着冲突、吸收、融会等等的对立同一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建课程总论
    主体性转换与历史学体系突破
    卢锋
    1988, (1):  39-44.  DOI:
    摘要 ( 964 )   PDF(1082KB) ( 1494 )  
    一对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和评价,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分歧所在。与旧唯物主义把认识主体看作被动接受外部世界刺激信号的“白板”或“蜡块”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明确肯定认识主体本身具有特定结构;认识是主体结构与客体刺激两方面共同作用的过程。主体性是构成制约认识缘起、过程和结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历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客体的特殊认识领域。作为一种科学认识形式,历史学必须尊重客观历史事实,探求客观历史规律,因而它无疑具有科学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和其他科学认识形式一样,史学研究及其成果形态不能不渗入主体性能动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史研究动态
    价值和魅力的深刻源泉——试论精神生产的独创性
    王东, 孙承叔
    1988, (1):  45-47.  DOI:
    摘要 ( 934 )   PDF(403KB) ( 1524 )  
    精神生产有什么特殊规律?为了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必须深入探讨的一个新的重大哲学课题。独创性是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之一,贯穿到其活动性质、价值衡量、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实践规律,发展实践认识论
    王永昌
    1988, (1):  48-54.  DOI:
    摘要 ( 929 )   PDF(1016KB) ( 1520 )  
    当代中国是一个全面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时代。对改造和建设世界的实践规律的认识论研究,日益显得重要和紧迫起来。本文从当代中国实践的认识论启示入手,依据客体的主体化与主体的客体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等原理,提出了应加强对实践活动规律的哲学探讨。文章论述了实践认识论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等,并就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些倾向性现象作了简要评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是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
    赵小芒
    1988, (1):  55-58.  DOI:
    摘要 ( 987 )   PDF(896KB) ( 1559 )  
    现代经济生活中,管理日益显露出它无比巨大的威力,科学管理体系的采用,成倍地提高了物质产品的产量,迅速改变着不同生产领域的面貌,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发展新的强大杠杆。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管理的现代化也必然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和“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课程建设研讨
    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介绍《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
    杨祝华
    1988, (1):  59-62.  DOI:
    摘要 ( 1078 )   PDF(1375KB) ( 1604 )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收载的是列宁1921年6月至1922年8月期间的著作。它相当于中文第1版第32卷末至第33卷前一部分。本卷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苏维埃政权建立四年来的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半年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俄国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系统的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东西南北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
    梁守德
    1988, (1):  63-67.  DOI:
    摘要 ( 1063 )   PDF(785KB) ( 1958 )  
    在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基本格局是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否正确地分析、判断国际政治格局,是我们能否正确观察国际形势发展和正确认识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在“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课程建设中,也同样离不开国际政治格局问题,因为它不仅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该课程建设的纲。如果离开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分析研究,这门课程势必会失去建立科学体系的基础和客观依据。但是,对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认识,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不同,判断各异。本文试就此问题谈点意见,以求教于同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对西方宏观经济学需求调节和价格调节研究现状的考察
    雷达
    1988, (1):  68-72,29.  DOI:
    摘要 ( 976 )   PDF(2171KB) ( 1583 )  
    “滞胀”是指既有生产停滞又有通货膨胀存在的经济状况,它是60年代末以来存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这样的经济既需要经济刺激,促进国民生产总值(以下都以GNP表示)增长,又需要紧缩货币,降低通货膨胀,这是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所无法对付的难题。因此,“滞胀”的出现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麻烦,同时它也引起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界的“混乱”,这种“混乱”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主要表现为:(1)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所组成的新古典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调节提出了挑战,并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价格调节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格尔辞典》条目选登
    国家Staat
    《黑格尔辞典》编委会
    1988, (1):  73-77.  DOI:
    摘要 ( 910 )   PDF(2680KB) ( 1406 )  
    (摘自黑格尔早期著作以及《精神现象学》等著作中的有关国家论述从略)《哲学入门》第一教程,“法,义务和宗教学说”:①国家是处于法的关系下的人类社会,其直接目的是法。“国家是处于法的关系下的人类社会,在这种关系中人类社会不是被看做一种根据自然意向和感情而结成的特殊的自然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为人格并且间接地保持每一个人的人格性。如果家庭扩大为民族,并且国家与民族合为一体,那末这就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稿摘登
    对立统一法则是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钥匙
    陈晓和
    1988, (1):  77-78.  DOI:
    摘要 ( 994 )   PDF(613KB) ( 1542 )  
    对立统一法则不仅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一把钥匙。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恩格斯第一次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并进而将这一问题分为两个方面。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精神对自然界,思维对存在、意识对物质在本原问题上的对立。他把这种对立,即何者为第一性的差别,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恩格斯的论述,不仅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伹主要侧重于前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史研究动态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几篇新文献资料(续)
    王进, 王学敏
    1988, (1):  79-81.  DOI:
    摘要 ( 922 )   PDF(667KB) ( 1552 )  
    以下两篇文献,也是选译自苏联科学院历史学博士格鲁宁等编辑的《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文献与资料)》一书。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电报,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指示,一些问题的提法比较明确。例如强调目前党的任务是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绝不能以削弱苏维埃和红军为代价,相反,应以尽力加强党和红军为前提。指示指出不应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