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马克思逝世百周年
    政治经济学教学应从理论上系统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乔宗寿
    1983, (6):  2-3.  DOI:
    摘要 ( )   PDF(272KB) ( )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要做到有战斗力、说服力、吸引力的一个极重要方面是,能否始终密切地联系中国实际。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包括理工科使用的和文科使用的,都有一个缺点:资本主义部分通常只讲一般原理,只讲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的最一般规律;没有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1983年修订的大纲,在资本主义部分注意联系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但仍然没有注意联系中国的实际),不能回答中国为什么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更没有研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史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赵士廉
    1983, (6):  3-4.  DOI:
    摘要 ( )   PDF(226KB) ( )  
    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当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例如《中共党史》教学应当压缩民主革命时期的内容,多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和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教学改革要着重抓方向、重点和难点
    南同茂
    1983, (6):  4-5.  DOI:
    摘要 ( )   PDF(220KB) ( )  
    哲学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要看准方向,抓住重点和难点。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也说过,哲学在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说,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应当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精华的体现。我们强调哲学体系的完整性,不能排斥它的时代性,哲学离开了时代性就失去了生命力。哲学必须研究、回答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怎样使大学哲学课的教学比中学深入一步?
    庄关然
    1983, (6):  5-8.  DOI:
    摘要 ( )   PDF(637KB) ( )  
    这几年,大学哲学共同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的比较多,不少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是“炒冷饭”,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目前大学哲学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学政治课陆续开设了《社会发展简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等五门课程。这对中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对没有机会升入高校学习的大部分中学生尤其是这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是现实的需要
    梁秩森
    1983, (6):  8-9.  DOI:
    摘要 ( )   PDF(581KB) ( )  
    在政治经济学中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这是现实的需要。首先,这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要。当前,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中,有些学派的经济学家比较偏重于用经济计量学(据解释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的方法去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据此作出各种结论,为资产阶级政府预测未来,规划政策。还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歪曲了的统计材料和数学方法掩盖下,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了进攻。由于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论依据是庸俗经济学理论,所以即使他们的统计和数学方法正确无误,其大的结论一般说来都是不正确的。但由于他们应用了自然科学,运用了最新的统计和计算手段、工具,就很能迷惑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贯彻“少而精”原则的一些体会
    张英
    1983, (6):  9-9,69.  DOI:
    摘要 ( )   PDF(685KB) ( )  
    近几年来,在政治理论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这在理、工、医、农院校更为尖锐。要解决这个矛盾,靠增加教学时数一般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调整、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此,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问题在于从何入手?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与突出重点、“少而精”的关系?根据我们在哲学教学中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所谓“少而精”,绝不是可以随意割裂教材,任意删减教材中某些重要原理;更不是只讲基本原理,把联系实际的内容全“精简”了。“少而精”应该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史部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由来和发展
    马德太, 白占群
    1983, (6):  10-16.  DOI:
    摘要 ( )   PDF(1190KB) ( )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思想。这个结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理论上,它是我们党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上,它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反对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别国模式的建设路线的必然结果。为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科学涵义和战略意义,有必要对它的由来和发展作个简要的回顾和考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部分
    辩证法探源(续)
    萧焜焘
    1983, (6):  17-22.  DOI:
    摘要 ( )   PDF(2815KB) ( )  
    黑格尔曾经评价亚里斯多德道:“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就应该认为亚里斯多德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概念深入意识的一切领域,而通过概念所作的详细特殊的闸述,由于同样也是必需的,就在每一个领域里面包含了最深刻的正确的思想。”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哲人中自觉而全面地系统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人,而且完备地构造了人类知识的概念体系。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多少世纪以来举世公认的思维教养的主要负荷者。在这一点上,亚里斯多德同赫拉克利特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教学大纲中引进主体和客体范畴的意义
    黎德扬
    1983, (6):  23-27.  DOI:
    摘要 ( )   PDF(911KB) ( )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认识论,一般说来,是关于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的学问。人类的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都是在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的相互关系中发生和发展,因而,研究哲学认识论,首先便要区分认识者和认识对象,没有这种区分便不能考察它们的关系。在哲学认识论中,我们通常称认识者为认识主体,认识对象或被认识者为认识客体。在认识论理论体系中,主体和客体是逻辑的出发点,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和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展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讲授
    辛守良
    1983, (6):  28-34.  DOI:
    摘要 ( )   PDF(1111KB) ( )  
    教育部政治思想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修订稿),分为供文科使用和理工农医科使用的两种,已经正式发表,并于本学年度在全国高等院校广泛使用。大纲修订稿注意吸收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增加了阐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突出了用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预料,大纲修订稿的执行,对于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将发挥新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使用大纲修订稿特别是理工农医科大纲,搞好社会主义部分讲授,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课讲授两个文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刘荣光
    1983, (6):  35-39.  DOI:
    摘要 ( )   PDF(553KB) ( )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研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由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两个文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从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看,它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也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这正是人们从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因此,要掌握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除了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发展规律之外,还必须深入研究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部分
    一九六二年二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张弓
    1983, (6):  40-44.  DOI:
    摘要 ( )   PDF(1608KB) ( )  
    1962年2月的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早在同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即被指责为刮了“黑暗风”。“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又诬蔑这次会议是修正主义的“黑会”。刘少奇、陈云等为此而蒙受不自之冤。对这段被颠倒了的历史,中央已予以拨乱反正,本文对此再作进一步的阐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史科学体系讨论述评
    成汉昌
    1983, (6):  45-50.  DOI:
    摘要 ( )   PDF(1380KB) ( )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现代史科学体系的讨论,为越来越多的电学工作者所重视。这一讨论的内容同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发表这篇讨论述评,供同志们参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史部分
    北京市哲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联合举办“毛泽东哲学思想讲座”
    李毓英, 张国安
    1983, (6):  50-50.  DOI:
    摘要 ( )   PDF(149KB) ( )  
    北京市哲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推动会员更好地学习、研究和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以及深入地探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决定联合举办“毛泽东哲学思想讲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部分
    “矛盾问题精髓”解
    田伯泰
    1983, (6):  51-54.  DOI:
    摘要 ( )   PDF(742KB) ( )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怎样理解这个命题呢?许多同志都是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来阐述这个问题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部分
    对“平分土地”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杜敬同志商榷
    清庆瑞, 黄文真
    1983, (6):  55-59.  DOI:
    摘要 ( )   PDF(1197KB) ( )  
    杜敬同志在1982年第6期《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再谈“平分土地”》(下面简称杜文)中,分析平分土地时说:“在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看来,应当怎样对待农民的‘平分土地’的要求呢?一方面,绝对平均主义是落后的,倒退的,甚至是反动的,我们不能接受;另一方面,对广大群众的要求不能简单地顶回去,泼冷水,挫伤其积极性,而是既要进行教育,以提高其觉悟,又要适当照顾,以等待其觉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对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率同时趋于增长论的辨析——和蒋学模同志探讨
    曾亚强
    1983, (6):  60-63.  DOI:
    摘要 ( )   PDF(781KB) ( )  
    在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所提供的实际材料证明,剩余价值率是呈上升趋势的,因而劳动力价值必然呈下降趋势。针对这种观点,蒋学模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劳动力价值同剩余价值率的变动并不一定成反比。“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过程中,工人劳动的复杂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的劳动,在国际上是作为强化的劳动看待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与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
    林长华
    1983, (6):  64-67.  DOI:
    摘要 ( )   PDF(1094KB) ( )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及其历史发展趋势,不仅涉及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而且关系到揭露资本家对工人所采取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具有上升的趋势还是下降的趋势,学术界的意见很不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史部分
    有这样一位改良主义者——《饶勒斯传》简介
    陆京
    1983, (6):  67-69.  DOI:
    摘要 ( )   PDF(1078KB) ( )  
    《饶勒斯传》(沙尔·拉波波尔著)的中译本问世了,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饶勒斯传记。让·饶勒斯是国际和法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他幻想通过议会主义、改良主义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作为和平主义者,他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世界各族人民的和平团结。他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殖民政策和侵略中国的罪恶战争,他驳斥“黄祸论”,指出“幅员辽阔的中国从骨子里是热爱和平的”。他欢呼亚洲的觉醒,赞赏中国的辛亥革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马克思生产劳动概念的形成——马克思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评价的演变
    沈志求
    1983, (6):  70-75.  DOI:
    摘要 ( )   PDF(1464KB) ( )  
    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问题,还在斯密以前就由重商主义者和重农学派提出来了。但是,这个问题在斯密的整个经济学说中却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因为斯密的整个经济学说,旨在探讨如何扩大资本积累和增进所谓“国民财富”。因此,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把他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直接同他的资本积累理论联系在一起,并竭力主张增加生产劳动和减少非生产劳动。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是在批判继承斯密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史部分
    德国“国际”派的决议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资料室
    1983, (6):  76-77.  DOI:
    摘要 ( )   PDF(395KB) ( )  
    1914年8月4日1日国际瓦解以后必定再次兴起的新国际,只有通过最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群众的革命阶级斗争才能诞生。国际的存在和活动不是个组织问题,不是一小批人作为工人反对派的代表达成协议的问题;它是各国正在恢复社会主义原则的无产阶级的群众运动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