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哲学部分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急需学习自然科学
    林京耀
    1981, (1):  1-5.  DOI:
    摘要 ( )   PDF(559KB) ( )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很落后,这没有什么人怀疑,因为所讲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不包括在内的。至于我国的社会科学水平如何,过去的说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当代最高水平的社会科学,我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因此,我们的社会科学是高水平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部分
    学习《周恩来选集》(上卷)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王建初
    1981, (1):  6-11.  DOI:
    摘要 ( )   PDF(1078KB) ( )  
    周恩来同志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当代优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他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宝库的珍品,他的理论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光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恩来同志在皖南事变中争取国际舆论的斗争
    何迪, 曹建林, 翟卫华
    1981, (1):  12-17,48.  DOI:
    摘要 ( )   PDF(2654KB) ( )  
    一九四一年一月发生的皖南事变,到现在已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前,蒋介石一手策划的抗战时期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并未能达到它的目的,其结果是国民党的地位降低和共产党的地位提高。它象征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中国共产党更加成了中国团结抗战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李良志
    1981, (1):  18-23.  DOI:
    摘要 ( )   PDF(995KB) (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入侵中国的开始。这一事变,极大地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际上,加深了英美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新形势下,党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三卷、第四卷重印说明
    李新
    1981, (1):  22-23.  DOI:
    摘要 ( )   PDF(450KB) ( )  
    第三卷重印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三卷于一九六一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六二年重印一次。现应读者要求,略加修订重印,算是第三次印刷了。这次重印时的修订,是小改,不是大改。不过虽是小改,还是把多年来收到的读者来信和从各方面征求到的意见,都认真考虑过的。凡是史实确有错误,立论确属不要的地方,只要小改就能解决问题的,都尽可能地改正过来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
    吴树青
    1981, (1):  24-28.  DOI:
    摘要 ( )   PDF(635KB) ( )  
    一九七九年十月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两点看法
    卫兴华
    1981, (1):  29-33.  DOI:
    摘要 ( )   PDF(637KB) ( )  
    一、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不能偏高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虽然讲的是生产的目的,其实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因为生产在全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生产的目的反映着生产的实质,生产的实质是什么,经济生活的其他各个环节的实质也是什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部分
    “世界物质性”教学浅谈
    肖明
    1981, (1):  33-39.  DOI:
    摘要 ( )   PDF(1439KB) ( )  
    《世界的物质性》一章讲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理论,在哲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章按如下四节来安排较好:一、物质,二、运动,三、时间和空间,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种安排与过去的讲法有两点不同:一是取消了“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一节,把它放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部分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周述岐
    1981, (1):  38-41.  DOI:
    摘要 ( )   PDF(776KB) ( )  
    恩格斯曾经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它从数量这个概念出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讲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应注意几种用语的区分
    杨干忠
    1981, (1):  42-43.  DOI:
    摘要 ( )   PDF(812KB) ( )  
    在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教学中,常常容易把“带来”、“生产”、“创造”剩余价值这几个近似而含义不同的用语混同使用。目前公开发行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以致在揭示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上造成一些逻辑上的混乱。例如在几本公开发行的教材和名词解释中,前面刚讲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后面又讲“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带来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部分
    关于德国工人运动的报告
    威·李卜克内西, 汤润千
    1981, (1):  44-48.  DOI:
    摘要 ( )   PDF(1949KB) ( )  
    由于我国工业和贸易的发展缓慢,德国工人阶级进入政治生活,比他们英国和法国兄弟们要晚得多。只是在1848年,二月革命以后,德国工人才第一次开始明白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必要性。以前,在这方面,一切所思、所言、所行,几乎都只是出自那些严格说来还不属于工人阶级的人们,或者出自那些住在或去过英国、法国和瑞士的工人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制度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的比较
    姚子范
    1981, (1):  49-53.  DOI:
    摘要 ( )   PDF(841KB) ( )  
    一、制度经济学的特征制度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一个主要派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采取数量分析方法,考察经济中有关变量的关系。制度经济学则采取非数量分析方法而以研究所谓“质”的问题相标榜。它以批评剑桥学派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的姿态出现于西方经济学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部分
    现象学简介(续)
    范明生
    1981, (1):  54-56.  DOI:
    摘要 ( )   PDF(539KB) ( )  
    第二、胡塞尔制定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现象学还原和括弧法。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真理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分析的,而是仅仅凭借直观描述现象,从而建立严密科学的哲学(即现象学)的真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以整个社会形态为对象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李延明
    1981, (1):  57-62.  DOI:
    摘要 ( )   PDF(990KB) ( )  
    这里将要讨论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对象和它的学科性质问题。各门科学的区分是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来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着一门科学的性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是如此。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什么呢?当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两种意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部分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精神的能动作用
    李淮春
    1981, (1):  63-67.  DOI:
    摘要 ( )   PDF(501KB) ( )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一些同志认为,不仅物质决定精神,而且精神也决定物质,或者说,精神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大可商榷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不可否
    冯卓然, 史振东
    1981, (1):  67-72.  DOI:
    摘要 ( )   PDF(916KB) ( )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的理论观点对不对呢?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不仅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十分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
    陈德华
    1981, (1):  72-75.  DOI:
    摘要 ( )   PDF(656KB) ( )  
    一、关于决定按劳分配的条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规律产生的前提。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仅仅属于相对剩余价值吗?——与洪远朋同志商榷
    黎小波, 陈秀山
    1981, (1):  76-77,53.  DOI:
    摘要 ( )   PDF(692KB) ( )  
    《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年第四期,洪远朋同志的文章认为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一洪远朋同志是从相对剩余价值的定义出发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部分
    也谈政治的涵义
    冯世新
    1981, (1):  78-79.  DOI:
    摘要 ( )   PDF(451KB) ( )  
    对政治的涵义,一些文章从理论上作了探讨,读后颇受启发。现提出几点不同的意见,以供讨论。什么是政治!列宁曾有过明确而系统的论述,他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