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学法
    对讲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些意见
    蔺晖
    1964, (1):  1-8.  DOI:
    摘要 ( 929 )   PDF(1829KB) ( 1532 )  
    上一章讲到,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究竟是生产方式的哪一个方面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呢?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又怎样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
    经济基础的概念中不应当包括生产力
    湘之波
    1964, (1):  9-13.  DOI:
    摘要 ( 1250 )   PDF(1332KB) ( 1690 )  
    关于经济基础的概念中是否必须包括生产力在内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争论。有人说包括,有人说不包括。据我所知,多数人的回答是:经济基础中不应当包括生产力。我认为,多数同志的理解是正确的。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明确地指出过,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那些生产关系,才是构成上层建筑所赖以树立起来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写道:“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
    家庭及其发展的历史形式——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家庭”一章的札记
    汪永祥
    1964, (1):  14-18.  DOI:
    摘要 ( 1047 )   PDF(1111KB) (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恩格斯晚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列宁称之为“现代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论国家”,见《列宁全集》第廿九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1页)恩格斯在本书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以大量事实材料为依据,系统论述了家庭发展的历史,氏族制度的特征和它的组织形式,以及在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私有财产、阶级、国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从而彻底阐明了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阶级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的过程和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料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问题讨论的简介
    胡素卿
    1964, (1):  19-22,18.  DOI:
    摘要 ( )   PDF(1080KB) ( )  
    从1955年起至1962年止,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介绍如下:(一)什么是经济基础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经济基础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了生产力。理由如下:第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社会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曾经是一种极普遍的说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经验漫谈
    谈哲学教学中使用例证的问题
    冯义昆
    1964, (1):  23-23.  DOI:
    摘要 ( )   PDF(126KB) (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课堂讲授过程中,例证的使用是不可缺少的。正确地使用例证,不仅可以通俗生动的解释基本理论,进一步论证基本原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而且能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他们从例证中受到启示和教益。由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包括人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看法,所以在讲述哲学原理时,可以举的例证很多,古今中外,形形色色,范围非常广泛。如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科学研究成果;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等等,都与哲学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试论剥夺与赎买
    顾学荣
    1964, (1):  24-30.  DOI:
    摘要 ( )   PDF(1074KB) ( )  
    “学习政治经济学”专栏,从本期起将连续刊登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论文、资料、问题讨论和读经典著作笔记或心得的文章。不按固定的顺序,各部分也不一定相互配合。但是,为了读者参考方便,在条件许可时,我们也将争取作到每期有个中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农业集体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刘恩钊, 林兆木
    1964, (1):  31-36.  DOI:
    摘要 ( )   PDF(1164KB) ( )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个体的小农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大农业。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集体化的理论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了一条改造我国农业的正确路线。这条路线就是在彻底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料
    我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增长
    镜冰
    1964, (1):  37-38.  DOI:
    摘要 ( )   PDF(1432KB) ( )  
    我国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改变了旧的土地关系。土改以前,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部耕地70%以上;90%的雇农、贫农和中农,却占不到全部耕地的30%。土改以后,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每年免除了向地主缴纳700亿斤粮食的地租。贫、中农占有全部可耕地90%以上,原来的地主、富农的土地占有量则降为全部可耕地的8%。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是“生产积聚和垄断”还是“生产集中和垄断”?——读书札记
    余学本
    1964, (1):  39-39,36.  DOI:
    摘要 ( )   PDF(972KB) ( )  
    关于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第一个基本经济特征的表述,在中译本中有不同的用法。有时用的是“生产集中和垄断”,有时又用“生产积聚和垄断”。看到这种情况,人们很自然地要问:到底是“生产积聚和垄断”,还是“生产集中和垄断”呢?有人弄不清究竟,又怕不合原意,在文章中使用这个表述时,就采取了两者兼顾的办法。比如在一些通俗小册子中,我们就看到“垄断是由生产积聚和集中引起的”这样的提法。可见,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必要的。这里,仅就我在学习中经过初步查对得到的资料,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读列宁有关民族殖民地问题著作的体会
    陈悠久
    1964, (1):  40-46.  DOI:
    摘要 ( )   PDF(1540KB) ( )  
    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者解决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指南。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列宁在有关民族殖民地问题的著作中,把马克思恩格斯所提供的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思想发展成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完备而严整的学说。在这个学说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关于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思想。这个思想象一根红线一样贯穿在列宁有关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整个学说和全部著作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张泽森
    1964, (1):  47-51,8.  DOI:
    摘要 ( )   PDF(2270KB) ( )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恩格斯于1851年8月至1852年9月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有关德国革命的19篇文章组成的一部著作。这19篇文章从1851年10月25日到1852年10月23日陆续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当时的署名是卡尔·马克思,直到1913年人们才知道原作者是恩格斯。1896年马克思的女儿伊琳娜·马克思—艾威林把这些论文汇集成书,并在每篇文章上加上了标题,同时将恩格斯在1852年12月22日发表的《最近的科伦案件》一文增补进去,共为20章,在伦敦以英文单行本出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问题讨论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彭明
    1964, (1):  52-65.  DOI:
    摘要 ( )   PDF(3439KB) ( )  
    (一)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是一显明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第三年,中国农民掀起了太平天国革命,提出了废除私有财产的宏伟蓝图,但是,农民的共产主义乌托邦和科学共产主义并无任何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发表的许多言论,当时的中国人也一无所知。在中国文字记载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的,是梁启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