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学法
    讲授“真理”的一些意见
    孙克信, 羅定灴
    1963, (4):  1-3,8.  DOI:
    摘要 ( 933 )   PDF(1374KB) ( 1534 )  
    真理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真理问题历来是认识论当中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真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真理问题明确地和认识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与说明。此外,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又是联系着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既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孙伯鍨
    1963, (4):  4-8.  DOI:
    摘要 ( 1013 )   PDF(1609KB) ( 1574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二者的符合和一致。一切具有客观最理性的人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认识并不能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而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人的认识要达到和它所反映的外部客体的绝对的符合和一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相对”和“绝对”是就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符合和一致而言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
    李武林
    1963, (4):  9-11.  DOI:
    摘要 ( 1165 )   PDF(1237KB) ( )  
    康德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软弱性。康德承认有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存在的“物自体”。这一点使康德区别于其他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康德向唯物主义的让步。但是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能认识的,人们所能认识的则是“现象”,而“现象”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以后在主观意识所产生的表象,尽管它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引起的,但它却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思想——从古希腊到费尔巴哈(续完)
    李質明
    1963, (4):  12-15,24.  DOI:
    摘要 ( )   PDF(1443KB) ( )  
    休谟对因果必然性的否定,乃是他的不可知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谟和贝克萊一样,断定外部客观世界是人类意识中感觉观念的总和。但他义和贝克萊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只克莱公开宣称,外部世界就是我的感觉的复合;休谟则断言我的感觉之外是否有东西存在,我根本不知道,也无法去知道。这就是休谟不可知主义的本质。但是,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即人们关于事实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呢?休谟由此便提出所谓因果普遍必然性不存在的种种论据。休谟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但是,这种因果关系究竟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呢?休谟认为,这是和人们的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问题简介
    关于真理的若干问题的讨论简介
    李唤
    1963, (4):  16-18.  DOI:
    摘要 ( )   PDF(758KB) ( )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真理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只是把其中的某些问题的讨论意见,作如下的简介。什么是真理第一种意见:把客观真理说成就是客观存在,并且把真理区别为两种:即客观真理和思维真理。他们认为,关于真理的问题,一方面是客观真理的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它的可认识性问题,这两方面相结合但又不能相混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经验漫谈
    在专业院校使用哲学教科书的一些问题
    潘登榆
    1963, (4):  19-21.  DOI:
    摘要 ( )   PDF(665KB) ( )  
    开辟“教学经验漫谈”这一栏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个人或教学组、教研室集体,交谈各自的教学经验。所谈的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取得有益的教训的“失败的经验”。教学经验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每条经验,其参考价值有多大,有无普遍意义,是否值得推广,统由读者根据有关的政策、指示,结合本校的、本人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加以取捨。 同学从学习的角度,根据亲身体会,来谈教学某一环节(例如講授、讨論、辅导等等),或关于某门政治理論课程的经验教训,也是本栏所欢迎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工科大学组织课堂讨论的几点体会
    馮世新
    1963, (4):  21-22,32.  DOI:
    摘要 ( )   PDF(853KB) ( )  
    课堂讨论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里不打算谈课堂讨论工作各方面的问题,只就作为一个教师在工科大学如何组织课堂讨论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体会,盼能得到其他同志的指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现实性的三个问题——和李秀林同志商榷
    張桂林
    1963, (4):  23-24.  DOI:
    摘要 ( )   PDF(557KB) ( )  
    看过“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二期上李秀林同志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一文后,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讨论: 1。现实性的含义是否和现实相等; 2。现实性和必然性、合理性的关系如何。怎样理解更符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所讲的现实性范畴的意思。李秀林同志对第一个问题的意见是这样:“现实就是现在实际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对象和关系,现实性就是这些事物、对象和关系的客观实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法
    对讲授“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的一些意见
    俞明仁
    1963, (4):  25-27.  DOI:
    摘要 ( )   PDF(949KB) ( )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是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作了精辟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以后,得出来的关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他的结论。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可分三方面来谈:(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瓷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①在这个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和资料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介
    曹若閑
    1963, (4):  28-32.  DOI:
    摘要 ( )   PDF(1627KB) (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第二国际中占统治地位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先后公开背叛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宣扬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去代替马克思主义,企图阻挠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了同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的谬论及其叛卖政策进行斗争,正确地指导革命运动,列宁着手对帝国主义进行全面的研究。一九一六年上半年,写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这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一部杰出的著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李成勛
    1963, (4):  33-36.  DOI:
    摘要 ( )   PDF(1746KB) ( )  
    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列宁所论证的。列宁依据这一规律得出了无产阶级可以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的一环突破而取得革命胜利的科学结论,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学说。列宁对于这一规律的论证以及由此得出的科学结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列宁的这一光辉思想照耀下,大大推进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伯侖的垄断竞争论
    高鴻业
    1963, (4):  36-39.  DOI:
    摘要 ( )   PDF(2670KB) ( )  
    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张伯仑,1933年出版了他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企图散播所谓垄断竞争论。该书出版以后,立即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迄今已重版数次,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已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接受,构成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教科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更加普通地发生其反动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统治的加强
    王翟
    1963, (4):  39-40.  DOI:
    摘要 ( )   PDF(2100KB)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企业合并和吞并的件数,比起战前也有了迅速的增加。如美国在1930—41年十二年之间,工矿业公司合并和吞并的数字为2,510家,每年平均为290家;战后,在1946—1957年这十二年中间,合并和吞并的数字为4,088家,每年平均为340家,战后比战前增加将近一倍。而1959—1961年每年公司合并数字平均增为600多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
    高成兴
    1963, (4):  40-42.  DOI:
    摘要 ( )   PDF(2506KB) ( )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主义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这在战后初期,首先表现在美国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大大上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
    林兆木
    1963, (4):  42-43.  DOI:
    摘要 ( )   PDF(1256KB) ( )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这个观点是列宁提出来的。1919年3月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同布哈林发生了一场关于如何分析帝国主义问题的争论。这次争论是由修改党纲总论部分的条文引起的。布哈林认为可以删掉原来党纲中关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条文,代之对帝国主义的“完整”叙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问题讨论
    资本主义生产不存在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王导淦
    1963, (4):  43-44.  DOI:
    摘要 ( )   PDF(694KB) ( )  
    《教学与研究》63年第2期,“问题讨论”栏刊登了郑玉林同志的“资本主义生产是否存在按此例发展的规律?”一文。郑玉林同志认为:按比例发展规律是各个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规律,只是其表现形态在不同社会有所区别而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焉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学
    马克思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張澤森
    1963, (4):  45-49.  DOI:
    摘要 ( )   PDF(2556KB) (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它通过对1848年至1851年法国阶级斗争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和依靠力量等问题,极有力地指导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写于1851年12月至1852年3月。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当时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积聚和保全革命力量,整顿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建立一个完全不依赖于小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由立政党,以迎接未来的革命斗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
    全国解放前夕资产阶级右翼反动的和平妥协思想
    陳万安
    1963, (4):  50-55,58.  DOI:
    摘要 ( )   PDF(2678KB) ( )  
    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过程,也是不断地肃清资产阶级所散布的反动政治影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的过程。但是有的人在很长的时期内,不赞成我党提出的革命路线,企图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全国解放前夕,正当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玩弄和平阴谋的时候,资产阶级右翼也在人民中间散布各种和平妥协的思想,反对我党领导人民以革命的方法,把革命进行到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一个理论问题的质疑与请教
    馮友蘭
    1963, (4):  56-58.  DOI:
    摘要 ( )   PDF(1290KB) ( )  
    感谢汤一介、孙长江同志给我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见《教学与研究》1963年1—3期)。将来我进行修改工作的时候,一定取供参考。现在只想提出一个理论问题,质疑请教。 在提出以前,先说一点。汤、孙二同志说,我在讨论孔子的仁的思想的时候,没有引“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那一段《论语》。因此二位同志对我大加斥责,认为是犯了很大的错误。确切是有些人,对于与自己论点不利的资料,佯为不知,避而不谈,以为这样可以掩尽天下人的耳目。这是违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不老实的态度。这是一种坏风气,应该严加斥责。但我在《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陈先達
    1963, (4):  59-64.  DOI:
    摘要 ( )   PDF(1643KB) ( )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是不同的。把逻辑证明和实践相并列,认为真理有二个标准是错误的,但是,否认或贬低逻辑证明的作用也是片面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基础上,正确估计了逻辑证明的作用,并科学地阐明了这两者的关系。以认识或客观对象为标准为什么不可能真理的标准,是指据以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准绳。由于真理和谬误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关系:前者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后者是歪曲的反映,因此,真理的标准,从本质上说,也就是据以判明和衡量主观与客观是否相一致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实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人民日报》《历史研究》载文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研究
    石苹
    1963, (4):  65-65.  DOI:
    摘要 ( )   PDF(257KB) ( )  
    今年第二期《学术研究》发表了刘节的《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一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报刊发表文章,反驳刘节的观点。 刘节认为,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解释古代史,往往不免要“教条化”,要“机械”,要“成为问题”。反之,如果“恰如其份地把历史事件的真象写对”,就不能“把古代的历史事件样样都纠缠在阶级观点上去。”《人民日报》1963年6月18日登载了张玉楼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力法和历史研究》(又见《历史研究》今年第三期),对刘节的观点,从论点到论据逐一作了评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