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学法
    关于讲授“认识和实践”的一些意见
    裘麟
    1963, (3):  1-5.  DOI:
    摘要 ( )   PDF(1977KB) ( )  
    “认识和实践”是整个哲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在讲授这一讲时,首先遇到以下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把认识论摆在辩证法之后?关于认识论的讲授,在几年来的教学中大体上有两种摆法:一种是把它放在通常称为唯物主义部分的有关章节之后,辩证法有关章节之前;一种是把它放在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后,即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最后的一个部分进行讲授。虽然这两种次序的安排本身,对于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起决定作用,不过安排得当,对于教师的讲授和学员的学习,总是会有一定好处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讲授“认识和实践”的几点意见
    李清崑, 夏劍豸
    1963, (3):  5-8.  DOI:
    摘要 ( )   PDF(1255KB) ( )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心问题。讲授“认识和实践”这一章的主要任务,是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为中心,全面地、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这一章在讲授的次序上安排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部分之后。因此,在讲基本内容以前,就有必要首先交待一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它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第一,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基本的内容,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彻底贯彻;第二,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了解认识论的内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规律和范畴的关系
    宋一秀
    1963, (3):  9-14.  DOI:
    摘要 ( )   PDF(1586KB) ( )  
    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总体。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以外,同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呈显出自身所固有的属性、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性和关系的反映就是人们认识中的逻辑范畴。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的除了认识其规律以外,还必须把握它的各个方面、侧面,它的属性、联系和关系。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全貌。因此,在认识运动和逻辑思维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必须判明规律和范畴各自的特点及其共同点,判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文除了主要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律同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外,也将涉及到一般规律与范畴的关系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唯理论和经验论
    李武林
    1963, (3):  14-17.  DOI:
    摘要 ( )   PDF(1675KB) ( )  
    在认识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认识过程不可分割和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只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因此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得来的材料进行加工,它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认识过程的这两个阶段不能偏颇和割裂。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它们分别地将从不同的极端感性和理性加以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经验论夸大感性的实在性,唯理论夸大理性的实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思想——从古希腊到费尔巴哈
    李質明
    1963, (3):  18-22.  DOI:
    摘要 ( )   PDF(1344KB) ( )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作为哲学范畴,都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在西方哲学史中,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又经常以不同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为了考察的方便,我们也把它们放在一起来探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哲学是一门代表人类智慧的学问,而“智慧”就是关于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当人们已经不满意于神是万物的唯一原因这个古老的传说时,便开始从自然本身寻求说明事物的原因,这样也开始出现了哲学。所以,最早的哲学都是把万物的唯一原因看作是物质的。我们当然不可能指望亚里士多德会像历史唯物主义那样科学地来说明哲学的产生。但是,从他对古希腊哲学忠实的历史叙述里,人们可以构成一个鲜明的印象: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因果性这对范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分歧:以神为因,还是以自然为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问题简介
    关于认识和实践若干问题的讨论简介
    李喚
    1963, (3):  23-26.  DOI:
    摘要 ( )   PDF(1119KB) ( )  
    关于认识和实践的问题,是近几年来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之一,其中又可分为若干问题。现在,我们把有关问题的争论意见,简介如下。不妥当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一种意见认为:在世界可知性问题上有两派:一派是可知论,另一派是不可知论。第三种派别是没有的。可知论也就是反映论,它是唯物主义原则,不是唯心主义原则。黑格尔虽然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承认世界是可知的,这不过是说明他和康德的唯心主义的区别,决不因此他就变成可知论者或反映论者,因为,归根到底,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世界最基本的起源,而决不是什么现实世界的反映。可见,可知论是说世界可以为知识所反映,反映论是说知识是对世界的反映,二者没有区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法
    对讲授“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的几点意见
    方生
    1963, (3):  27-31.  DOI:
    摘要 ( )   PDF(1377KB) ( )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经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时候,自由竞争被垄断统治所代替,上升的、进步的资本主义变成了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列宁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研究了这个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大量实际材料,全面地阐述了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实质,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是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战胜帝国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学习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了解现代战争的根源及其性质,有助于我们观察现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日益加深的矛盾,正确认识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增强我们为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主义胜利而斗争的信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和资料
    垄断和竞争的相互关系
    陈俊欧
    1963, (3):  31-34.  DOI:
    摘要 ( )   PDF(1074KB) (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积聚,生产积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引起垄断。但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灭竞争,而是驾凌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①本文拟就垄断和竞争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结合如何加剧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等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资本主义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中,自由竞争还占着统治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作用
    谷書堂
    1963, (3):  35-37.  DOI:
    摘要 ( )   PDF(977KB) ( )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是按照垄断价格出售商品的。垄断价格除了生产费用以外,还要加上高额的垄断利润。那么,垄断价格是一种市场价格呢?还是一种调节市场价格的价值转化形态呢?我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垄断价格虽然名之曰“价格”,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一般了解的市场价格,它是与价值、生产价格属于同一类型的范畴。主要理由如下: 市场价格是指以货币形式相对表现的商品价值,它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经常变动的。时而高些,时而低些,即使在垄断时期,也不例外。垄断组织的价格也是变化的。它可以经常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比如为了挤垮自己的对手,又可能维持在一个低于生产费用的水平上,实行倾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及其本质
    肖德周
    1963, (3):  38-40.  DOI:
    摘要 ( )   PDF(1451KB) ( )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经济特征之一。早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就已经出现资本输出。不过那时输出的数量小,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不大。作为当时特征的是商品输出。廉价的商品输出,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掠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手段,向外扩张的重要工具。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商品的低廉价格,就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①到了帝国主义时代,与商品输出的同时,资本输出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②。资本输出是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取得统治地位的直接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后帝国主义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压榨与剥削
    高成兴
    1963, (3):  41-43.  DOI:
    摘要 ( )   PDF(2476KB) ( )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剥削和掠夺的最要工具之一。据估计在1950到1955年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欧洲国家)根据双边协定,通过政府“援助”和私人投资以及向国际组织拨款等形式流入“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总额,平均每年为35亿美元;1956到1959年,估计每年流入将近69亿美元,四年中流入的资金总额超过了270亿美元①。在1946到1960年的十四年中,美国政府对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地区输出的资本总额由51.7亿美元增长到211.2亿美元,增加了三倍多;而对拉丁美洲各国输出的资本则从2.9亿美元增长到20.6亿美元,增加了六倍多对亚洲、非洲各国输出的资本也从9.8亿美元增长到49.2亿美元,增加了四倍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帝国主义在亚、非、拉美地区的土地占有状况
    聶天仁
    1963, (3):  43-45.  DOI:
    摘要 ( )   PDF(2324KB) ( )  
    帝国主义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是用残酷的、血腥的、赤裸裸的暴力以及欺骗、讹诈等手段掠夺而来的。帝国主义掠夺的方法是:公开的强占、租让、包租、购买等。公开强占是最主要的方法。远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欧洲的殖民主义者就用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暴力,大肆虐杀美洲、非洲和亚洲当地居民,强占了大量的土地。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后,欧美资产阶级不仅沿用过去的残酷的手段,而且以新的花样大规模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士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马歇尔的垄断价格理论批判
    治丘
    1963, (3):  46-48.  DOI:
    摘要 ( )   PDF(1836KB) ( )  
    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经济学原理》出版于1890年,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经济“理论”。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本书始终受到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欢迎,并且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里也一直被采用为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后,马歇尔的“学说”开始受到修正,马歇尔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地位也逐渐让经他的门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了。但是即使如此,马歇尔的经济“理论”、特别是他的价值“理论”,直到现在仍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例如凯恩斯断言,在价值理论方面,“经过马歇尔的研究以后,已没有剩下可以议论的东西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票控制额与股票种类
    怡如
    1963, (3):  48-48.  DOI:
    摘要 ( )   PDF(551KB) ( )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有可能全部控制股份公司业务的股票数额称为股票控制额。从表面上来看,这个控制额至少应该占股票总额的一半以上,有的国家如西德等还在公司法上规定要拥有股票总额75%才能在公司享有充分支配权。但实际上垄断资本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只要掌握一小部分股票就可操纵一个规模庞大的公司,而发行不同种类的股票,便是其中的花样之一。目前资本主义国家里股份公司所发行的股票的种类主要可分为普通股与优先股两种。普通股就是指—般的股份公司股票,按股拥有一定的投票权和按期能够分配到一定的股息。优先股是针对着普通股而具有某些特点而言。一般来说,公司每届结帐期所获得的利润,首先应当对优先股发放事先规定的股息,所余利润才按规定分配给普通股。在公司特殊规定的情况下,优先股得到优先股息之后。还可与普通股一样参与分配利润。这种优先股称为“参与优先股”(Participating Preferred),以别于“不参与的优先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焉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学
    列宁:《考茨基的<社会革命>》
    宋希仁
    1963, (3):  49-51.  DOI:
    摘要 ( )   PDF(2312KB) ( )  
    第一版1902年,第二版1907(上半年)附有论俄国革命的序言。虽然作者经常一般地谈论“国家”(第二章,第8节,俄文版第158页等),谈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谈论“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制度”……),但是绝口不谈“打碎军事官僚机器”和“摧毁国家”的任务,甚至一字不提同“对国家的迷信”斗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
    关于“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几个问题
    胡华
    1963, (3):  52-54.  DOI:
    摘要 ( )   PDF(1052KB)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同学在《中国革命史》的课堂讨论中,争论了下列问题:(一)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同“独立自主的原则”有无区别?(二)“独立自主原则”是否只适用于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中的一个根本原则,适用于任何时期?(三)为什么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这个口号,而没有在别的时期提出?它和“又联合又斗争原则”的关系如何?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关人类学和人类起源问题的理解
    吳汝康
    1963, (3):  55-61.  DOI:
    摘要 ( )   PDF(2891KB) ( )  
    在讨论人类学和人类起源的一些问题时,首先需要说明我们准备采用的方法,就是我们准备从人类学的现有的科学成果的具体事实开始,而不是从某一种概念象人的定义、社会的定义等等开始。列宁教导我们,要“从头开始,而不从尾开始;从分析事实开始,而不从最终结论开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5页)。毛主席也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55页)。《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涉及人类学的部分有[札记和片断]的[科学历史摘要](第150页),论述了人类学的性质和内容,[论文]中有一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第137—148页),专门论述有关人类起源的问题,另外在“导言”中也提到这个问题(第15—17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湯一介, 孙長江
    1963, (3):  62-65.  DOI:
    摘要 ( )   PDF(1227KB) ( )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新编》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哲学史的基本原则相连背的。但是,读过《新编》的人,都会看到,所有这些重要问题,冯先生都是引用经典著作作为“依据”的。因此,不能不谈一谈冯先生对于经典著作的引用问题。我们认为,冯先生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至少在态度上是不慎重的。一般的牵强附会和不确切的地方就不谈了。下面举出的只是几个突出的例子。《新编》在实质上肯定了有超阶级的哲学思想的存在。为了论证这个问题,冯先生引证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新编》在证明孔子的“爱人”,是“爱一切人”;孔子所提出的“仁”的世界观,是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而且这种“普遍性形式”是新的统治阶级比旧的统治阶级越来越普遍时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话可以证明这一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