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1962年, 第1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62-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对讲授“质量互变规律”的几点意见
    陈先达
    1962, (6):  1-3.  DOI:
    摘要 ( )   PDF(977KB) (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指出了事物为什么发展。但事物究竟如何发展,事物发展采取什么形式呢?不了解这些问题,对发展的理解仍然是不全面的。质量互变规律,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它揭示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形式,都必然经过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辩证发展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不可分,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表现形态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列宁在关于辩证法的十六要素中,把这一规律看成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质变和量变的思想——从米利都学派到黑格尔
    李质明
    1962, (6):  4-9.  DOI:
    摘要 ( 1162 )   PDF(1981KB) ( 1652 )  
    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他们一方面对自然图景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一方面又对万物提出皆动、皆变、皆生、皆灭的辩证认识。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利斯,第一个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万物来自水,又复归于水。这已经是一种最原始的自发的变化观。他的继承者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分别用“无限者”和气作为万物的本原,并对事物的变化过程作了进一步具体的描述。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变化是由于“无限者”本身包含着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物,由于它们的分离,因而产生出一切事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量变和质变的思想
    王南
    1962, (6):  10-12.  DOI:
    摘要 ( )   PDF(914KB) ( 1641 )  
    中国古代有许多哲学家,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永远运动变化着,永远流动不居。《论语》记载着,孔子在一条大川上,含着深意,赞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据说这就是他老人家把宇宙万物的变化,比作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易经》中的《易传》部分,古代有许多人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看法),我以为,如果不是孔子的著述,也会和《论语》同样,有一部分属于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记载。在《易传》里,有着比《论语》远为丰富的关于变化的思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谈谈事物的“质”
    肖前
    1962, (6):  13-15.  DOI:
    摘要 ( )   PDF(912KB) ( )  
    认识事物的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我们无论要认识那一个事物,必须首先把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质正是把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点,属性的总和。只有了解了事物的质,黑的是黑的,白的是白的,好的是好的,坏的是坏的,了解到这个事物之所以为这个事物,而不是其它事物,才算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黑白不分,好坏莫辨,就谈不到对这事物有任何认识,事物在我们认识中还只是互相无法区分的混沌一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中的若干自然科学知识[四]
    知然
    1962, (6):  16-17.  DOI:
    摘要 ( )   PDF(531KB) ( )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列宁说意识就是“叫作人的头脑的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14卷,第238页)。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它是怎样达到现今这样的完善程度的呢? 在动物神经系统发展中,最初出现的是没有神经中枢的网状阶段,如水螅。进一步到达有初级中枢的节状阶段,如软体动物及昆虫。从鱼类开始的管状阶段,才有了名副其突的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以反射的方式,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协调机体内部的活动。但是在鱼类,整个脑的发展还很不够,作为高级中枢的大脑两半球还外于萌芽状态。两栖类动物,例如蛙,最先出现了大脑两半球,但是其体积很小,也只有极简单的结构。在这个进化阶段,大脑皮层还完全没有发展出来。爬虫类动物,例如蜥蜴,大脑两半球进一步增大,明显地出现了皮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中两个讨论问题的简介
    艾众, 汉疆
    1962, (6):  18-23.  DOI:
    摘要 ( )   PDF(2629KB) ( )  
    一、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问题部分质变问题,是我国学术界一年多以来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讨论概况如下: (一)什么是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只存在于总的量变过程中呢?还是也存在于根本质变的过程中?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部分质变只是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它是指一种事物过渡到另一种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在前一种事物本身未产生根本变化之前,所产生的质的部分变化。因此,当我们考察部分质变时,首先是不能脱离量变过程的,它是在量变范围内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为根本质变作准备。如果认为部分质变是在量变范围以外,是属于根本质变的过程,若干部分质变相加构成事物的根本质变,那就无异说,事物只要一发生部分质变,就开始进入根本质变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几个问题
    吴树青
    1962, (6):  24-27.  DOI:
    摘要 ( )   PDF(1153KB) ( )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学说,是“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学说,不仅对于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拟就这一学说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在学习过程的一些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讲授“剩余价值的分配”的几点意见(上)
    方生
    1962, (6):  28-30.  DOI:
    摘要 ( )   PDF(931KB) ( )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资本表现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表现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借贷利息,分别被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所瓜分。此外,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土地所有者还以地租形式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为要全面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深入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们就不能仅限于广泛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一般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表面上所呈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讲授“剩余价值的分配”就是要研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所表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剩余价值采取怎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理论
    晓军
    1962, (6):  31-33,27.  DOI:
    摘要 ( )   PDF(1290KB) ( )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表现为利润。马克思把利润称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这一定义,包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表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又表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歪曲表现形态。我们对利润的分析,必须以这两方面为出发点。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有三个组成部分,即:c+v+m。其中,c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部分,v是劳动者再生产的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部分,m是剩余价值部分。这一公式表明:一、生产商品的全部耗费,都是劳动的耗费。相当于c的部分是物化劳动的耗费,相当于v+m的部分是活劳动耗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和生产价格
    李云
    1962, (6):  34-35.  DOI:
    摘要 ( )   PDF(975KB) ( )  
    价值和生产价格是既不相同,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经济范畴,它们都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的市场价格所围绕着上下波动的中心。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和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代表着商品经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市场价格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而上下波动;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商品的市场价格才发展成为围绕商品的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马克思写道:“商品依照它们的价值,或近似依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比之依照生产价格进行交换,要求一个更低得多的阶段。要依照生产价格来交换,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必要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
    王绍顺
    1962, (6):  36-37.  DOI:
    摘要 ( )   PDF(647KB) (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呢,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由劳动强度的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属于绝对剩余价值。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年第1版和1955年第2版都是这样写的。第二种意见认为提高劳动强度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中的“三位一体公式”
    沈志求
    1962, (6):  38-41.  DOI:
    摘要 ( )   PDF(1843KB) ( )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剥削的结果。但是,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息和地租时,就模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并产生了这样一种假象:似乎雇佣工人的劳动只创造自己的工资,而利润(或利息)和地租则是由资本(即生产资料)和土地各自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功绩在于试图透过经济现象的外表。寻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他们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由此揭示了利润、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增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所代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孔门的逻辑成就及其局限性
    赵纪彬
    1962, (6):  42-52.  DOI:
    摘要 ( )   PDF(3557KB) ( )  
    本文是拙著《中国古代逻辑史论稿》(副题《先秦名辩思潮的逻辑果实》)一书的第二章。特发表于此,借求指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洲联邦口号的资产阶级反动本质
    高放
    1962, (6):  53-57,52.  DOI:
    摘要 ( )   PDF(2318KB) ( )  
    列宁在1915年8月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这一著名短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的理论。这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近半个世纪以来,它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我们在学习列宁主义时,不能不细读他的这篇文章。可是,列宁本文的主要题旨是揭露欧洲联邦口号的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反动本质。那么,欧洲联邦口号究竟是怎样提出的?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如何?在社会主义队伍和社会主义叛徒中有那些人支持过这个口号?布尔什维克党为什么起先提出、尔后又收回这个口号?列宁对这个口号的批判有何现实意义?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同志们在学习中时常提出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本文现在试加简略说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读《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的笔记
    衛兴华
    1962, (6):  58-62.  DOI:
    摘要 ( )   PDF(1824KB) (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从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到量的规定性,从价值的内容,到价值的形式,都作了透彻的说明。但是,不应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就仅仅限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内容,认为这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全部。事实上,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只是揭明了商品价值的一些最本质的关系,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杜林论”简释[三]
    仲仁
    1962, (6):  63-65.  DOI:
    摘要 ( )   PDF(1361KB) ( )  
    康德已经以自己的星云说,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见解,同时,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作用这点的发现,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 (第9页) 康德(1724-1804年)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康德在其早期活动中,曾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他在1754和1755年发表的两篇文章里,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假说:一个是地球自转由于潮汐而逐渐迟缓的学说,一个是太阳系形成的学说。恩格斯在这里所提到的正是康德的这两个假说。康德在1755年所写的“一般自然历史和天体理论”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假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