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1953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53-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服从国家分配 走上光荣的建设工作岗位
    1953, (3):  2-2.  DOI:
    摘要 ( )   PDF(336KB) ( )  
    到今年六月底我们学校已经渡过正规的三个学年了。这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历程。我们感到异常高兴,就是我们看到了几年来工作的重要成果:我们学校本科的首届毕业生即将出校了,专修科与研究生则已是第三届毕业了。时值国家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这将是对国家的有力的贡献。我们应该为我们学校祝贺,为我们所有毕业同学祝贺——为他们光荣地走上建设工作岗位和无限远大的前途祝贺! 几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对我们同学的教育培养,同学们的革命理论和专门学科的学习,今天是到了总结和实际考验的时候。这里,首先提给大家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是否都能毫无折扣地服从国家的分配,完全愉快地接受国家所交付的任何工作。我希望我们的全体毕业同学都能顺利地通过这一考验,给予正确的同答。我们知道祖国的建设是完全按照计划进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苏联先进经验的学习
    吴玉章
    1953, (3):  3-5.  DOI:
    摘要 ( )   PDF(1156KB) ( )  
    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英勇的斗争,战胜了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嬴得了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革命胜利後,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人代经过了三年多的坚定努力和对敌人的坚决斗争,消减了二百万以上的土匪,在全国四亿五千万农业人口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支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斗争,实现了我国空前未有的人民的统一和团结,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加强了国防力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这样就为祖国的工业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今天,伟大的祖国正进入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这就是逐步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并在这个基础上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党领导全国人民去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亦即领导全国人民去实现我们党当前的重要政治路线。斯大林同志说:“为了实现正确的政治路线,就需要干部,就须要有懂得党底政治路线,……能够为它而奋斗的人材。”(注一)而我国现今的情况,像斯大林同志所说那样的国家建设人材,显然是十分缺乏的。因此,教育干部和培养干部,就不能不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宪法的概念与本质(续)——国家法教研室苏联专家科托夫同志的报告记录
    1953, (3):  6-15.  DOI:
    摘要 ( )   PDF(2372KB) ( )  
    二、资产阶级的宪法“学说”及对这些“学说”的批判 (一)资产阶级宪法“理论”的反动本质资产阶级科学怎样理解宪法呢!根据资产阶级学者的意见,宪法的本质何在呢? 资产阶级学者在国家问题及国家的根本法——宪法问题上制造了极其繁多的理论。但是,没有一种资产阶级理论能够对什么是宪法,宪法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这些问题给以科学的解释。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的科学代表者以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主要的、第一性的东西——即阶级社会生活物质的条件。资产阶级理论家企图给宪法下个定义,说它是驾乎社会之上的某种“超自然力量”或人们精神生活的某一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底人民民主主义本质
    王向明
    1953, (3):  16-18.  DOI:
    摘要 ( )   PDF(949KB) ( )  
    实行普选的人代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今年的三大中心任务之一。不久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已明令公布。现在,全国各地正在根据选举法和其他有关法令积极地准备和进行基层政权选举的试点工作。这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历史事件。如所周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的“宪政运动”,曾经历了半世纪漫长岁月的艰苦斗争。从斗争中,中国人民完全懂得了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宪政,只有进行人民大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才有可能。这样,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人民民主革命,并取得了伟大胜利。由于这个胜利,中国人民第一次地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为实行真正的人民民主宪政,创造了政治前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新中国经过了三年的努力,胜利地结束了经济恢复时期而进入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新时期。适应着这个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我们的国家政权也就有可能和必要实现进一步的民主化。选举法的颁行便是这一重大的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步骤之一。我们这一部选举法是在各种条件业已具备和成熟的基础上产生的。“现在,——正如周恩来同志所指出——就全国范围来说,大陆上的军事行动早已完全结束,土地改革除少数地区外已经完成,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因此,依据共同纲领第十四条,召开普选制的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是完全成熟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斯大林论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先决条件
    A·梁宾, 方钢
    1953, (3):  19-25.  DOI:
    摘要 ( )   PDF(830KB) ( )  
    斯大林的天才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伟大的贡献,这一贡献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在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时期提在我国面前的一切根本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这一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论的探讨和科学的阐明。斯大林同志全面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法则,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基础。斯大林的新著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在这一新著中提出了并科学地论证了关於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先决条件的纲领性的原理,确定了从一种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到另一种更高的经济即共产主义经济根本过渡的道路和规律性。苏联的某些经济学家,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错误地归结为只是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或者甚至只是创造相当的‘技术基础’的问题。例如,雅罗申柯企图复活反马克思主义的波格丹诺夫——布哈林的‘观念’,他断言:对於过渡到共产主义来说,保证某种神话般的、彷彿把共产主义制度的本质包括无遗的生产力的‘最高科学’组织或‘合理’组织,就足够了。他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积极作用;正如同斯大林所指出的,本来是生气蓬勃的社会生产,他却弄成了‘片面的和空洞的生产工艺学,即布哈林的“社会组织技术”之类的东西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及其对统计科学的意义(为帮助统计学教员学习该书所作的报告)
    尼·尼·廖佐夫, 查瑞传
    1953, (3):  26-29.  DOI:
    摘要 ( )   PDF(601KB) ( )  
    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於一八九九年初版问世。这是一本杰出的著作,其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根据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对改革后的俄国,於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来,农业中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具体发展方式,作了一个多方面的渊博的说明。同时,列宁此书是战斗性和论战性的。它是为了反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俄国革命知识份子和工人阶级当中相当流行过的民粹派观点和“理论”的。民粹派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忽视无产阶级这支主要的革命力量。他们硬说,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工人阶级与农民联盟的革命斗争,而是通过发展农村公社,民粹派把农村公社理想化了,并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萌芽”。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的观点阻碍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因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揭露民粹派的观点在科学上不能立足,指出这种观点对革命事业的危害。这一任务,列宁在其所著‘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一八八四年)中出色地完成了。在这本书中,列宁给了民粹派以致命的打击,揭穿了他们假装人民之友,实际上反对人民的本来面目。而在‘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中,列宁则完成了从思想上粉碎民粹派的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加深——六月四日在财政系货币流通与信用教研室的科学报告
    Б·В·西尼洛夫, 李耀武
    1953, (3):  30-36.  DOI:
    摘要 ( )   PDF(1416KB) ( )  
    约·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经典著作中最深刻地、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天才地研究和论证了决定现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化,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加深的各种规律性。斯大林同志指出,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预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斯大林同志关於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及与其相关的资本主义总危机加深问题所作的卓越的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大的贡献,把关於帝国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革命学说,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发展的两个阶段列宁根据对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之全面的分析,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列宁根据他所发现的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法则,作出了以下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结论:即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同时胜利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几个国家中或者甚至在一个个别国家中取得胜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编制物资平衡表
    金挥
    1953, (3):  37-38.  DOI:
    摘要 ( )   PDF(245KB) ( )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法则,给计划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必须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计划互相协调起来。列宁早就教导我们说:“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计划,必须严密的协调起来,并同时拟定我们所需要的统一的经济计划。”不仅如此,而且要把各个部门和经济区的计划互相协调起来,消灭一切环节上的脱节及不均衡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再生产各部分(生产、消费、流通、积累)之间的正确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之间的正确比例关系,保证生产地域分布的正确比例关系,保证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以及各生产部门内部的正确比例关系。为了全面地适应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法则的要求,每一个经济计划工作者必须切实地掌握计划化的方法,并使其不断地趋于完善,要使国民经济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正确地反映这一法则的要求。在苏联编制计划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平衡法。平衡法的实质,就在于它通过一系列的平衡表把相互联系的指标加以比较对照,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当然平衡表并不是消极的反映国民经济中已有的比例关系,相反地,它表示着扩大再生产的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它具有改变旧有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於政治经济任务的新比例关系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建设与国家工业化
    马纪孔
    1953, (3):  39-42.  DOI:
    摘要 ( )   PDF(671KB) ( )  
    一、什么是基本建设什么是基本建设?顾名思义,即为生产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工作。物质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就是劳动者使用工具,开动机器而作用於原料,从而制出产品。原料、材料、辅助材料和燃料,在生产过程中被一次消耗掉而改变原来的性质和形式,如铁矿石投入鼓风炉经过生产过程而变成铁,棉花经过生产过程变成纱或布,我们称此类物品—原料等—为流动资产(其货币表现即流动资金)。机器和安装机器的厂房也参加生产过程,不过它不被一次消耗掉,而是在多次的生产过程中逐渐被耗损掉,我们称它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进行生产的一种主要因素。一个企业需要什么原料,需要多少流动资金,多少工人,基本上是看固定资产的多少和固定资产的性质决定的。固定资产的规模往往是衡量一个企业规模大小的标志。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按其性质概括起来有三类: 1.生产性的固定资产:轻重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农业固定资产、建筑业固定资产均属这一类。如各种发动机、炼钢炉、炼铁炉、各种车床、矿井、灌溉渠道、犁耙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建设的计划工作
    马纪孔
    1953, (3):  42-45.  DOI:
    摘要 ( )   PDF(710KB) ( )  
    一、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与计划的拟订基本建设计划是过敏经济计划极其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份之一。基本建设计划首先与工、农业的生产计划联系着,也与运输、贸易、社会文化设施及财政、劳动等计划密切联系着。通过基本建设工作的进行,得以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固定资产迅速地、合比例地扩大,并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基本建设计划是国家的长期计划,它反映着国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的任务。从一九五三年开始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建设工作,其中心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所以基本建设就表现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具体步骤。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因而重工业部门的基本建设工作就成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对重工业部门的大量投资,特别是对其中冶金、机制以及与之相联接着的燃料、电力等部门的投资,这就预示着我国工业将要获得一个飞跃的发展。基本建设计划的正确拟定,“必须符合於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总任务及国家的长期建设计划,规定计划期间的基本建设工作总量及建设的速度与程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化与对外贸易
    马乃庶
    1953, (3):  45-46.  DOI:
    摘要 ( )   PDF(283KB) ( )  
    (一)工业化的方向及其条件我国人民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了大致三年的时间,把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前最高水平是怎样一种水平呢?是落後的,甚至是极落後的水平!譬如钢的生产,以一九四三年论,把当时的沦陷区与大後方统统都计算在内,产量是最高的年份了。但若与一九一三年沙俄时期的钢产量相比较,还不及他们的三分之一。战前,我们国家几乎可以说就谈不到机器制造工业,仅有的那点工业技术也是陈旧不堪。国民经济水平落後,当然就不能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当然就难免挨帝国主义国家的打,更无法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伟大的开拓者——高尔基逝世十七周年纪念
    何洛
    1953, (3):  47-49.  DOI:
    摘要 ( )   PDF(754KB) ( )  
    革命文豪高尔基,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战士,列宁、斯大林底忠实的朋友和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奠基者。为了劳动人民的自由幸福,他曾经历过无数的苦难和斗争,最後在托匪阴谋暗害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文化艺术的巨人,对於“人”的称号是看得异常珍贵的,他觉得人之所以值得珍贵,就在於人有理性、想像、直觉和勤勉的力量。人能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人总是愿意生活向上,人的品德可以提得很高,很高。他说“……奇怪,也许甚至是有趣的事情:人对於留声机、电影、汽车感觉惊异,但是,作为许多巧妙的机器和玩具的不倦的创造者……人对於他自己却不感到惊异。事物和机器被羡慕着,好像它们来到世界上是由於他们自己底意志而不是由於创造它们的那些人底意志一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学通报”工作的决定
    1953, (3):  50-50.  DOI:
    摘要 ( )   PDF(471KB) ( )  
    “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综合性的科学刊物,是中国科学院指导全国科学工作,使之服务於国家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项工具。它以全国科学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它的主要任务是:(1)结合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活动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2)闸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科学政策,指导科学工作者积极参加国家建设,组织有关各项科学工作的重大问题的讨论,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3)系统地报道各门科学工作的进展和成就,以及它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4)系统地帮助科学工作者学习苏联光进科学,介绍各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科学的成就,以建设我们的国家。“科学通报”自从一九五二年六月和“自然科学”合并并成立编辑委员会以後,刊物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改进,尤其是从一九五三年一月号起,已开始改变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情况,编辑工作也已逐渐走向主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工作和科学工作的统一
    卡波金斯卡娅
    1953, (3):  51-52.  DOI:
    摘要 ( )   PDF(386KB) ( )  
    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对於教研室的科学活动有非常良好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人数不多的高尔基省农业大学农业牲畜养育教研室的工作实例,即确切的证明了这点。在我们教研室全体人员的工作中,不是把教学工作和科学工作看作两种不同的任务,我们只有一个统一的、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难确定那一部分是教学工作,那一部分是科学工作。十四年中,教研室的全体同志曾一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即在高尔基省的具体条件下培养出一种新的、毛肉兼用的绵羊品种的问题而顽强地工作。这一工作要求我们善于把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我们的研究工作是直接在生产环境中开展起来的,而高尔基城郊区集体农庄的各种农场便是我们进行研究工作的基地。我们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并没有花费国家的资金,我们和牧畜农场的先进工作者、省和各区的农业管理机关的饲养员取得了紧密的合作,而且,饲养系的学生也积极参加了这一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工作可以帮助教学工作的提高
    齐咍米诺夫
    1953, (3):  52-54.  DOI:
    摘要 ( )   PDF(691KB) ( )  
    顺利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是为这一工作配备适当的干部。鄂木斯克农学院二百一十二个科学工作人员中,有十二个是教授与博士,五十八个是副教授和硕士。主要的科学工作人员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不仅有科学与教学经验,而且有较长的工龄。但是,在我们这个拥有八个系的专科学校的条件下,这些力量被零星地分散到多种学科的狭小专业上去了。只要指出下列事实就足够证明这点:我们这里一共有五十三个教研室,其中部份教研室的科学工作人员还不到三人。另一个重大的缺点是很多教研室的科学助理人员配备不足。我们学院是我国规模宏大的、历史较久的高等学校之一。它的各个实验室与教研室拥有虽然不是崭新的、但却是十分丰富的设备。我们学院有三个专业化教学实验农场,有标本植物园、树木场、博物馆、实验田地和地段、植物栽培所、教学实验牛奶厂、气象台及其他辅助性的科学机构。根据В·В·达库洽也夫的倡议而培植起来的防护林带,紧接着我们学校的园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研究工作初步检查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科
    1953, (3):  54-55.  DOI:
    摘要 ( )   PDF(641KB) ( )  
    三月五日校代会以後,教研室根据研究部关於科学研究工作总结,进行了讨论,重新修订了科学研究计划。根据三十四个教研室计划统计,本学期应编写讲义一五二个讲题,修改一六一个讲题,编写讲稿十章,教学大纲两种;下学期编写讲义一○九个讲题,修改八十三个讲题,编写讲稿三十一章,教学大纲一种。今年计划完成之专题研究九十四篇,纪念报告两个,读书笔记七篇。参加研究工作的共有二六六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作科学研究工作的经过和一些体会
    王嘉谟
    1953, (3):  56-57.  DOI:
    摘要 ( )   PDF(837KB) ( )  
    在去年第三次科学讨论会工业组分会上我作了一篇科学报告,题目是“东北机械三厂按图表组织节奏生产的研究”。现在把作这篇科学报告的经过情况和一些个人的体会给同志们介绍一下。我在开始作这篇科学报告的时候,基本上是被动的和盲目的。我没有认识科学研究工作对於提高教学质量和指导实际工作的意义,我不知道如何着手写科学报告,也不知道怎样才是科学报告。去年五六月间我到东北沈阳机械三厂去进行生产实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谈谈《Фонд》
    许惠尔
    1953, (3):  58-60.  DOI:
    摘要 ( )   PDF(962KB) ( )  
    在我校出版物中,фонд一词多译成“基金”,而且甚为流行,如“工资基金”、“市场基金”、“商品基金”、“积累基金”、“住宅基金”……。但是,这些新名词有时难以给人一个确切的概念。在陈昌浩的俄华辞典中,фонд除“基金”外,还有“总额”、“总量”、“总数”这几种解释;在Ушаков俄文详解辞典中,还有ресурсы(资源)、еапасы(储蓄)两解;在俄英辞典中,还译为stock(储备)。可见,不加分别地把фонд一律译成“基金”,是不妥当的。那么,究竟在什么地方可以译为“基金”;在什么地方不应译为“基金”,而应该用其他译法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中文“基金”一词的概念。根据一般人对中文“基金”一词的理解,所谓“基金”,就是为经营某种特定事业或为偿付某项专门用途而设立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物资。从“基金”中支付特定事业的经营费用,或支付专门用途所需的款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译室翻译学习情况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理论组
    1953, (3):  60-60.  DOI:
    摘要 ( )   PDF(777KB) ( )  
    “翻择”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翻译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小组的同志对“翻译技巧”学习都很感兴趣。最初,我们把工作中的困难和体会提到业务座谈会上讨论。但因牵涉的范围广,问题零碎,所以讨论虽然热烈,但不深刻。不久,我们就改变了方式,针对大家常常遇到的一般困难问题,由几个同志搜集材料,交给一个同志整理,然後提出讨论。这样的讨论就比较系统,深入了,大家的兴趣也高了。现在小组内的每个同志差不多都参加了座谈会的准备工作:每人根据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集中力量搜集材料,其他同志遇到有关的材料也提供给他,由他研究整理。小组业务座谈会即按各种题目准备的情况,由负责整理材料的人提出报告,依次进行讨论(平均一月两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於进行俄文速成学习的几点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技术学教研室翻译组
    1953, (3):  61-62.  DOI:
    摘要 ( )   PDF(427KB) ( )  
    一般情况上学期寒假我们教研室举办了阅读俄文专业书籍速成学习班。参加人数共有四十七人,其中大多数为教学人员。学员一般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多数人能够阅读英文专业书籍,经过十四大(约计一百二十小时)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同志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文法测验结果,成级优良的占百分之七十四,中等的占百分之二十,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同志掌握了学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单字(一千一百个左右),其余的也掌握了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目前有许多同志藉助字典能够阅读俄文专业书籍,并且有一些同志能够翻译苏联教材作为编写讲义参考之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校闻简讯
    1953, (3):  62-62.  DOI:
    摘要 ( )   PDF(125KB) ( )  
    我校於五月三十一日晚七时在城内本科请中共中央宣传部廖盖隆同志作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问题的报告,参加听讲的有三千余人。六月二日,以毛里·卢玛团长为首的芬兰文化代表团来校参观。吴校长、胡副校长亲予接待。该代表团在参观後赠予我校一部书籍留念。六月五日,由邹副校长主持,与前来我校参观的中国民主同盟七中全会文教界代表四十三人假本科小礼堂举行了座谈会,会上互相交流了工作经验,并在座谈後参观了中国革命史陈列室,政治经济学阅览室及校庆展览室。本校第三学年结束前夕,在苏联专家回国消夏前,校部於六月十八日设宴欢送。中央高等教育部曾昭抡副部长也应邀出席了宴会,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向苏联专家表示感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