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晚年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晓红
    2019, 53 (12):  5-15.  DOI:
    摘要 ( )   PDF(8405KB) ( )  
    晚年马克思发展了其早期的交往理论,对交往类型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对战争、宗教改革、迁徙和移民、殖民、暴力掠夺、联姻、国际贸易等交往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察,深化了唯物史观理论。晚年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是我们正确认识及有效应对全球化的理论工具,是中国改革开放提出及深化的理论依据,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视角,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双重批判”
    张晓
    2019, 53 (12):  16-22.  DOI:
    摘要 ( )   PDF(5519KB) ( )  
    “批判”是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关键词。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方法论上的“颠倒”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黑格尔未解决的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运用“颠倒”的手段试图揭示黑格尔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试图揭示当时的政治国家的本质矛盾。通过主谓词的颠倒也揭示出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存在的断裂,黑格尔试图用中介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中介本身存在的特殊性和特殊利益并不能解决市民社会和国家间的矛盾。因此,马克思认为这样的中介是无意义的,应当立足两者本身去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判断——基于各国发展经验的视角
    张培丽
    2019, 53 (12):  23-35.  DOI:
    摘要 ( )   PDF(12804KB) ( )  
    2018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这样的产业结构是否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相吻合,是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找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标准加以对照,也才能够发现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了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却并未重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标准。为此,本文从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关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经验,以及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典型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正反两方面规律,总结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标准,即工业化末期工业占比和服务业占比分别约为40%和50%。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基本符合产业演进规律,但当前工业占比和服务业占比已经基本达到其他国家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表现为一
    定程度的过早去工业化和服务业化苗头。因此,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再是主要追求第三次产业量的扩张,而是加快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三次产业整体质量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印太”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形成与美国霸权护持
    孙云飞1,刘昌明2
    2019, 53 (12):  36-47.  DOI:
    摘要 ( )   PDF(9592KB) ( )  
    地区安全复合体形成的最重要动力来自国家间安全互动关系的增强,而霸权国则通过渗透机制借助复合体身份结构与权力结构的特点,不同程度地介入到复合体内安全事务之中。伴随中印两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印太”已经具备了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基本条件,美国出于霸权护持动因利用复合体身份结构非朋友关系的特点,通过盟国向复合体内部渗透,凭借强大的实力塑造复合体的规则与秩序。但是在渗透过程中,美国面临三重挑战:盟国或伙伴国对美国霸权的不信任;美国与盟国(伙伴国)战略目标上的偏差以及区域内国家犹疑观望态度。因此,作为重返亚太战略升级版的“印太战略”能否真正实现美国霸权护持的目标还有待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福利国家贫富分化的原因与二次分配调节的局限性
    冉昊
    2019, 53 (12):  48-58.  DOI:
    摘要 ( )   PDF(9273KB) ( )  
    福利国家分配系统具有非市场化或非商品化特性,使得福利国家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进行调节,但效果并不显著。其局限性集中表现为,福利国家政府二次分配的加强,既无力扭转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也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导致意识形态的改弦更张。福利国家的二次分配之所以具有显著局限,在于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间功能的交叠导致二次分配的无序介入、福利供给“公私”边界不清导致二次分配的不当介入,以及福利制度的路径依赖促使二次分配推动福利扩张的轨迹愈加固化。以“生产分配”视角重新审视福利国家贫富分化、二次分配的局限及其原因,对理解福利国家的内在运转机理和未来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王易,宋健林
    2019, 53 (12):  59-67.  DOI:
    摘要 ( )   PDF(7367KB) ( )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集中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揭示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三组核心范畴,从中找寻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对基本矛盾:宏观层次,“政治的教育”与“教育的政治”之间的矛盾;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矛盾;微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自为同思想自在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推断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基本规律:宏观层面的科学价值统一律,即从属性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性为前提,以价值性为追求,两者相互融合;中观层面的主客体双向互动律,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业”为内容,以“惑”为焦点,在交流互动中,实现“道”的追求;微观层面的社会意识内化外化律,即个体要经由将社会意识内化为思想观念,并将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以实现从思想自在状态向思想自为状态的转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权威与自治: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发展
    任志锋
    2019, 53 (12):  68-76.  DOI:
    摘要 ( )   PDF(6462KB) ( )  
    价值取向规定道德教育的实践形态和发展方向。权威与自治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权威取向以教授宗教道德和爱国精神为核心,以“教育—接受”逻辑为遵循,以强制灌输为主要方法,形塑了从殖民地时期到19世纪的美国传统道德教育形态。自治取向以科学精神和民主原则为基础,承认和尊重个人道德选择的权利,侧重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主导了20世纪美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两种道德教育模式的批判反思,权威与自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走向融合,助推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心与现实考量
    卢黎歌,李迎霞,李华飞
    2019, 53 (12):  77-83.  DOI:
    摘要 ( )   PDF(6290KB) ( )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一支具备“六要”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为社会培养一批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要仔细考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的初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实,从而提出精准的支撑方案:要在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方案中,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备人才支撑;要在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基础上,提供理论创新的学术支撑;要在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体系中,提供课程相关的精品支撑;要在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流平台中,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事实·理论·策略:鲍曼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陶日贵1,田启波2
    2019, 53 (12):  84-92.  DOI:
    摘要 ( )   PDF(7596KB) ( )  
    鲍曼晚近写作主要关注后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主题,其实质是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全面批判。这一批判是多维立体的,既有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化所带来的全球失序、贫富极化、政治崩溃、人伦关系恶化等事实层面的实证批判,也有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宣扬的“普惠论”“解放论”“终结论”“无可选择论”等理论层面的悖谬分析,还有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采取的“动荡化”“简化”“转换”“自由”等具体策略的揭示。鲍曼的批判对于当今中国正确认识和抵制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国际冲突研究的理性范式:争论及启示
    董柞壮
    2019, 53 (12):  93-107.  DOI:
    摘要 ( )   PDF(11579KB) ( )  
    理性范式是当前国际冲突研究领域的主流范式之一,在国家间冲突、内战和族群冲突等议题上应用广泛。这一范式聚焦国家间双边互动层次的因素,关注冲突发生前讨价还价过程中的信息问题、承诺问题和议题不可分割性,并以之解释讨价还价的失败与冲突的发生,从而塑造了冲突研究以信息和承诺为双核心的研究导向。理性范式通过研究冲突发生前的博弈过程,超越了争议议题性质的差异,强调国家利益的互动属性,因而在解释冲突问题上具有普遍的意义。理性范式是冲突研究范式演进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与可操作性,为国际关系其他领域中层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可行思路。就理论本身的建构而言,理性范式的理论化水平较高,概念指标与逻辑推演明确简约。这能够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借鉴,即在经验观察、创新概念的同时重视理论的逻辑性与方法性,使理论创新更具普遍现实意义与深刻学理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