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新中国70年的成就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卫兴华
    2019, 53 (10):  5-17.  DOI:
    摘要 ( )   PDF(2153KB) (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讲新中国的70年,必然会涉及如何认识前30年和后40年两个历史阶段的关系问题。本文就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践中的得失是非做了实事求是的回顾与评析。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是紧密衔接的,没有前30年的站起来和初步强起来,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富起来和进一步强起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重要论述与新中国70年经济理论问题纲要
    裴长洪1,许光伟2
    2019, 53 (10):  18-38.  DOI:
    摘要 ( )   PDF(3341KB) ( )  
    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是我们总结和评价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和遵循。在党的经济思想和理论认识上,新中国前30年和后40年也存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存在“不可割裂”的内在逻辑。总结新中国70年党在经济思想和理论认识上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客观要求。概括起来说,新中国70年党在经济思想和理论认识上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题,(2)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6)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建设,(7)社会主义的对外经济联系,(8)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美好生活”的观念演进与实践探索
    朱雪微
    2019, 53 (10):  38-46.  DOI:
    摘要 ( )   PDF(1297KB) ( )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美好生活”理想性与现实性双重维度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不断破解“美好生活”困境、寻找通向“美好生活”道路的历史。一方面,为摆脱贫穷、落后的现实困境,中国提出破解当代中国“美好生活”的密钥——将“美好生活”阶段化、现实化为“独立生活”“富裕生活”和“富强生活”。另一方面,为解决“美好生活”因现实化、阶段化而失去理想性之维的困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提出“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美好生活”理想性之维与现实性之维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对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睿智理解与灵活运用。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探索这70年来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观念演进与实践探索,不仅为我们精准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重大发展提供可能,也为我们继续探索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更为我们趋向马克思“理想生活”提供坚定信念与现实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阎孟伟
    2019, 53 (10):  47-57.  DOI:
    摘要 ( )   PDF(1759KB) ( )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兴起的。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学者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正义观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政治哲学实践性很强,现实性很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应当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r# “对话”范式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基于新中国70年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思
    王海锋
    2019, 53 (10):  58-68.  DOI:
    摘要 ( )   PDF(1732KB) (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一在于,摆脱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的束缚,走出自我的理论独尊和思想封闭,积极展开与各种学术思想的“对话”,形成了“对话”的研究范式,并在这一范式的引导下日益走近世界学术舞台中央。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理化的要求、中国道路探索的实践要求以及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交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会通融合”,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各自思想性质、特征的基本定位和判断,在于会通“结合点”的选择。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就已开始,但只有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对话”才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有基于“译介和人物研究”,客观认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才能在“对话”中实现理论自觉和问题自觉,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占据理论的“制高点”和“话语权”,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兴盛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已终结的大理论研究
    宋伟
    2019, 53 (10):  69-76.  DOI:
    摘要 ( )   PDF(1446KB) ( )  
    虽然过去20年间,国际关系大理论的研究没有出现重大创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关系理论的衰落或者终结。理论发展的停滞是因为已有的理论仍然有效并且发展到了一个极限,短时间内难以再出现新的突破。问题导向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理论被放弃了,而是从大理论转向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建构。问题导向的研究必须在大理论的指导下,最终促进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发展。认为理论已经衰落或者终结的观点很多是不了解理论的解释范围,以及对理论存在的误解。国际关系理论解释的是国家间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国家行为。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不能服务于政策制定、因而需要被放弃的观点是一个常见的误解。理论的解释能力、解释范围和理论的发展都有一个极限。目前的科学理论已经穷尽了物质主义和实证主义范畴内的所有体系结构因素,因此大理论的研究已经终结。接下来我们更多要着眼的是中层和微观的理论发展、规范理论的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理论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立德树人70年——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的战略抉择
    王树荫
    2019, 53 (10):  77-86.  DOI:
    摘要 ( )   PDF(1559KB)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70年辉煌历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立德树人对社会进步、事业发展、人才培养发挥了“生命线”作用。站起来要有强健骨骼,富起来要有精神支撑,强起来要有政治灵魂,立德树人概念、立德树人之德的具体内容、立德树人之人的目标要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党的教育方针也在发展变化,但新中国70年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培养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70年国庆纪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陈金龙,吴昊天
    2019, 53 (10):  87-96.  DOI:
    摘要 ( )   PDF(1563KB) ( )  
    国庆纪念活动具有多方面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善于借助国庆纪念强化国家、民族、政党认同,实施革命、建设、改革的政治动员,涵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砥砺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自信自强的精神气质。同时,国庆纪念有助于强化历史记忆、认知历史经验、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也是普及国际交往礼节、倡导国际主义精神、强化世界和平意识的重要载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社会身份、国家建构与国际冲突——一种来自国际政治心理学的解释
    赵洋
    2019, 53 (10):  97-105.  DOI:
    摘要 ( )   PDF(1560KB) ( )  
    身份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国际政治心理学强调国家身份的内部建构过程,即个体对于一个群体(国家)的归属感塑造了一个国家或群体的身份,而不同国家或群体间相互对立的身份又引发了它们彼此间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情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群体(国家)间的接触可以增进不同群体(国家)之间的了解,进而减轻相互间敌意并且降低冲突的可能性。总体上看,国际政治心理学阐述了一种从个体身份转变成群体身份,从而形成一个特定共同体的过程。但是这一理论过于强调身份的对立性,忽视了影响国家间冲突与合作的其他因素。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也包括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显然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构建一个包含了全人类的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刘水静,朱洁仪
    2019, 53 (10):  106-112.  DOI:
    摘要 ( )   PDF(1040KB) ( )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是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任务的应有之义。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一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目标,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涵养自信的文化心态,培植深厚的文化素养;二要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近代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三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方法,做到应有文化内容的系统融贯、已有文化内容的整合深化、重要文化内容的单科讲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