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改革开放40周年专稿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40年:1978—2018
    陈曙光
    2018, 52 (10):  5-16.  DOI:
    摘要 ( 187 )   PDF(11214KB) ( 299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深刻的变化是实现了以革命为主题到以发展为主题的转换,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实践成果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回顾总结4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线索,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特色,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未来走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两山论”的发展模式及实践路径
    曾贤刚,秦颖
    2018, 52 (10):  17-24.  DOI:
    摘要 ( 295 )   PDF(7624KB) ( 387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从根本上打破了简单把发展和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本文基于“绿水青山”的经济属性,分析探索了实现“两山论”的发展模式,即生态资源经济化与经济发展生态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与多元生态环境共治体系是践行“两山论”的重要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公有资本与私人资本
    庞庆明
    2018, 52 (10):  25-33.  DOI:
    摘要 ( 157 )   PDF(8540KB) ( 284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资本包括公有资本和私人资本两种。其中,公有资本具有劳动人民平等占有性、有计划运行性和收益共享性,私人资本则具有自发走向资本主义与一定条件下自觉服务社会主义的二重性。新时代调整和完善资本结构,必须坚持以公有资本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坚持以公有资本为主体,要求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共同领导、影响私人资本运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资本结构调整和资本价值增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现代性批判视域下的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以“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为旨归
    户晓坤
    2018, 52 (10):  34-42.  DOI:
    摘要 ( 240 )   PDF(9036KB) ( 568 )  
    马克思基于对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高度,在人类解放视域下拓展了以女性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思想路径,从而使自然的性别差异、社会身份认同、妇女受压迫的社会—历史根源等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获得了根本性阐释。马克思提示出在政治—经济权力范围内寻求女性解放的历史限度,将女性解放作为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从而将其与消灭私有财产关系的人类解放在共产主义现实的历史运动中内在地勾连起来,只有通过对私有财产即自我异化之积极扬弃,方能够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高度上超越两性之间的自然差异与社会规定的彼此对立,使两性关系向着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从而使女性真正占有自身的自然本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要素禀赋和政党重组——对欧洲民粹主义浪潮的一项解释
    田野
    2018, 52 (10):  43-54.  DOI:
    摘要 ( 173 )   PDF(12183KB) ( 807 )  
    随着要素禀赋的相对变化,人力资本成为欧洲国家的充裕要素,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成为欧洲国家的稀缺要素。前者从全球化中受益,后者从全球化中受损。在内嵌式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下,作为稀缺要素所有者的产业工人可以获得一定的保护或补偿,从而认可全球化。但随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推进,主流左翼政党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改革等方式来满足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的需求,不再顾及产业工人的利益。原本作为主流左翼政党选民基础的产业工人由此陷入了没有政治代言人的困境。民粹主义政党借机填补了空白,成为维护产业工人利益的政党,相应地通过反自由贸易、反移民、反欧元等反全球化诉求来吸引产业工人的支持。随着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欧洲的政党格局依据支持或反对全球化的不同选择而重新分化组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逆全球化压力下国家反应的异同——从政治制度角度的分析
    周强
    2018, 52 (10):  55.  DOI:
    摘要 ( 202 )   PDF(8869KB) ( 474 )  
    针对当今世界的逆全球化潮流,本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角度,系统地梳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事件并把它们串联到一套自洽的逻辑之中。文章的脉络主要是递进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偏好的形成。作者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具体的人的偏好在全球化之中如何形成的,并由此判断他对于全球化政策的诉求。其次是政策改变的时机。众多有特定偏好的人组成人群之后,就形成了政策产生的必要条件。当累积了足够多的必要条件后,一旦存在与之配合的特定情形,就会产生公共政策改变的理想环境。最后是政策所处的制度环境。对于逆全球化政策来说,即使有足够的需求和恰当的时机,逆全球化的最终政策表达却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策所处的政治制度的环境。本文认为当今逆全球化的喧嚣主要发生在其选举制度秉持多数主义原则的发达国家,而在选举制度为比例代表制的国家,逆全球化潮流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遏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逆全球化动向的国内政治效应:核心议题与理论契机
    陈兆源
    2018, 52 (10):  64-70.  DOI:
    摘要 ( 178 )   PDF(7284KB) ( 456 )  
    同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一样,逆全球化也会产生相应的国内政治效应。逆经济全球化动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带来了丰富的理论议题,包括对社会分化、政党政治、政治制度等产生的重要政治效应。同时,新一轮的逆全球化动向也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学面临的理论挑战。因研究议题多局限于对外经济政策,对国内政治效应的研究十分不足。所谓开放经济的政治学,实则为“经济开放的政治学”。这些理论挑战也为进一步的知识增长提供了机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资本论》视角下中国劳动关系的现实反思与建设路径
    何爱平,徐艳
    2018, 52 (10):  71-79.  DOI:
    摘要 ( 231 )   PDF(8405KB) ( 21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复杂化,加上工业革命4.0时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爆发,普通劳动者面临着更大挑战,劳动关系趋于紧绷状态。《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最先科学论述了资本和劳动关系,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契合、传承与创新
    洪波
    2018, 52 (10):  80-86.  DOI:
    摘要 ( 222 )   PDF(7148KB) ( 479 )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发展与人类命运的独特视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全人类进步的高度,为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两者出场的历史语境和时代坐标不同,但有着内在共通性与逻辑契合性。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并为实现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创造契机,展现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时代性的理论自觉及其在当代的在场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唯物辩证法与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逻辑
    竭长光
    2018, 52 (10):  87-92.  DOI:
    摘要 ( 175 )   PDF(6022KB) ( 461 )  
    对于经济落后国家能否建立社会主义的分析必须首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发挥革命的能动性让一般历史规律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这符合历史辩证法关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理。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表现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且具有某种特殊性,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过程”思维及其关于“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空间批判理论研究的主题、趋势及意义
    董慧,陈兵
    2018, 52 (10):  93-101.  DOI:
    摘要 ( 183 )   PDF(8730KB) ( 449 )  
    随着近代世界历史、城乡转换、都市分异、时空脱域及网络化重构的空间变革,空间作为既定的存在者逐渐转变为能动的行动者,作为辅助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主导的建构者,成为重组生产方式的动力要素,并渗入到社会政治层面和文化意识领域。空间批判理论作为承接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当代理论形态,在中国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反映了学者们的现实关照和理论走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使学者们深入地探讨了都市空间、人文地理、网络化社会及中国全球空间战略等核心议题,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策略,影响深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正义的二元论困境——“向下拉平异议”之争及其启示
    范迎春1,周巧2
    2018, 52 (10):  102-109.  DOI:
    摘要 ( 252 )   PDF(7433KB) ( 617 )  
    “向下拉平异议”是帕菲特针对目的论平等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理论立场提出的诘难,并且这一诘难也只适用于目的论平等主义。但是,对“向下拉平异议”的众多反驳则存在着适用对象与适用层级两个方面的偏离:它从与目的论平等主义相对立的义务论平等主义或多元论平等主义去反驳“向下拉平异议”,从而偏离了“向下拉平异议”的适用对象;它从与平等主义的平等原则不同的平等策略去反驳“向下拉平异议”,从而偏离了“向下拉平异议”的适用层级。“向下拉平异议”之争表面上反映的是平等主义的分类之争,但背后反映的则是福利与平等、抽象正义与现实正义、道德正义与非道德正义的二元论立场的纠缠;只有从本质上打通这一“二元分立”框架,才能超越正义问题研究中的一系列理论困境。以劳动辩证法为理论基石的唯物史观已经为破解这一“二元分立”框架开辟了本质性的理论通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15次年会”综述
    方凤玲
    2018, 52 (10):  102-110.  DOI:
    摘要 ( 66 )   PDF(2340KB) ( 384 )  
    2018年6月16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15次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由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经济学动态》和《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协办。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李根生院士和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席白暴力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与会专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学习和热烈讨论。
    一、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
    在开幕辞中,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教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是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世界格局新变化要求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创造、新飞跃、新成果,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新探索,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系统阐释,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四个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希望更多的年轻学者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中,不断增强阵地意识的自觉和定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团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迎来了春天,新时代、新环境需要焕发新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目标与问题导向的结合、国内与全球视野的统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的研究内容
    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
    武汉大学李楠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有关论述是其直接理论来源;新发展理念是其主要内容,“七个坚持”构成了七方面内涵,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贯彻落实“怎样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方凤玲教授介绍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经济思想研究”课题组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的探索。生产力理论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客观基础,人民中心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目标和总任务、经济布局理论、经济制度理论、经济体制理论、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国际发展战略理论等共同构成了科学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万宗凤教授认为,深刻理解发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要求,要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健康等问题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河南大学李保民教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凭借其出色的思想成为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和发起者,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正确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学界深入的理论研究,领袖思想的执行就会大打折扣。
    三、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血液,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化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特点,没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无从谈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持马克思经济学指导,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跟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步伐。北京师范大学白瑞雪副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从工程层面、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研究经济政策与经济理论。
    复旦大学孟捷教授认为,《资本论》不仅试图解释市场经济的效率,而且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上解释了市场经济内在矛盾。《资本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华北电力大学汪泽青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先有设想再实施,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央民族大学侯廷智教授认为,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来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与批判,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资本论》对市场机制的分析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
    理论与实践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围绕深化改革、政府和市场、改革与风险防范、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专家学者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振中研究员认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经济发展才会更稳健更均衡更充分更可持续。当前除金融风险外,不动产风险、经济基础风险、国内安全风险、国际安全风险等重大风险都需要化解,三大攻坚战是持久战,关乎党和国家大局也关乎百姓人家,要从全民抓起,从儿童抓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建康研究员认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全面深化改革仍面临着新时代、世界历史时代、基本矛盾、中美关系、全球化、市场配置资源、三大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关系等17个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钱津研究员认为,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核心取决于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不是公营企业,更不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而必须是改革成功后的国有企业,坚持国有企业改革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王天义教授认为,我们研究市场是为了增长财富造福人民,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对市场调节理论的发展,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是必要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春学教授解读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根据改革初期摸索如何改革的路程,指出了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不同。
    清华大学高淑娟教授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起点、过程都要公平,最后的标准一定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中国人民大学黄石松教授分析了养老服务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公平有序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北京工商大学冯中越教授围绕商事制度改革认为,在完善规制经济学的再规制理论、回应性监管理论、社会公制理论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南昌大学马先标教授围绕住房制度改革认为,房价太高会引起质变,要从社会和谐稳定角度上来认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王潇锐助理研究员认为,习近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从中国视域拓展到国际视域,我们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共同探讨数字经济、数字生产、数字资本等问题的研究。
    与会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和有益探索,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新布局,是生产力发展总体跃升的新境域,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会议总结时,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北京大学孙蚌珠教授指出,我们这次年会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特殊年份和时间节点上召开的,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次年会的主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劳动价值论、经济全球化等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长期坚持下去,担当起经济学者的责任。
    本次年会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凝聚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经济学研究力量,对促进深入学习、领会和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发展,以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