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合作论坛2013:东亚区域合作困境与
出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罗颖
2014, 48 (3):
111-112.
DOI:
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在整个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迅速上升,正成为引领新一轮国际体系调整的重点区域。2013年亚太经济政治格局经历了深刻变化,美国调整“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持续稳步和平崛起,日本政治风向加速右转,朝韩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域内外不少国家内政外交的调整,使围绕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各种形势趋于复杂,不确定性放大。2013年11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协办的本届东亚合作论坛即以“东亚区域合作:困境与出路”为主题,邀请了四十多位中、日、韩、蒙、俄、英等国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三个议题展开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设性的建议。
(一)东亚区域合作的历史与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岳教授在致辞中说,将本次东亚合作论坛的主题定为“东亚区域合作:困境与出路”,是因为近年来东亚国际合作多重不平等特色愈发明显,东亚区域内以及周边主要国家对东亚区域发展也存在着认知和判断上的复杂性。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向前发展需要各国政治家和学者贡献智慧与力量。中国亚太学会会长张蕴岭也表示,自1977年起,原本只存在于市场网络中的“东亚”开始作为区域概念出现,并产生了相应的地区合作机制。其中,思想、战略、力量等要素对地区合作机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东盟是东亚合作的核心机构。他倡导东亚合作必须走出欧洲模式的阴影,创造出符合自己的合作方式,并能以东亚方式管理好地区复杂关系。中国应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新的开放战略下,进一步推进周边外交,加强区域合作。
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自1997年12月15日召开的首次“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以来的东亚合作历史进程,对历史记忆与东亚合作的关系、各国对外认知与区域合作的关系以及东亚合作遇到的瓶颈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阐述了历史记忆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他认为,历史上在该地区曾经出现过几个地区主义模式,它们分别建立在不同地区秩序观念之上。第一个模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建立在中国的地区主导地位以及天下观念基础之上。第二个模式是日本所主张并且以军事征服方式追求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其基础是日本的大亚细亚地区秩序观。冷战结束以后,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之下,一种新的地区主义模式正在形成之中,其思想基础是东亚主权国家共同体观念。然而,有关的历史记忆是东亚共同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东亚国家今天以及未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对过去历史记忆的影响。因此,历史和解,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和解就是东亚共同建设的重要前提。
韩国中央大学张勳教授梳理了战后韩国发展轨迹及韩国社会对外认知的变化。2008年以来韩国国内产生了实用的对美观念、相对冷却的对华态度、急剧恶化的对日认知并抛弃了分裂的对朝观点,冷战时期的反共主义思潮失去了主导性地位。但是在民主化的今天,韩国人尚未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对外认知,各种各样的观念正在相互较量。因此,对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好感度与重大事件和政治、经济、文化潮流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韩彩珍教授总结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五大瓶颈,即规模与效率的悖论、东亚区域合作的多重不平衡性、当前出现的“内部人”与“外部人”之争、东亚区域主义面临的“安全两难”问题以及东亚各国的民族主义问题。而在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面临南海问题、TPP问题、台湾问题三大难题,今后既要搞好周边关系,还要思考如何解决台湾问题谋求更大国际空间。
(二)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课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下,东亚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成为危机中的亮点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贸合作硕果累累,安全领域合作逐步推进,机制建设异常活跃。与会专家学者都对东亚区域合作面临的机遇表示肯定,对东亚崛起的原因、区域安全秩序和安保机制、中日韩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无政府状态和等级分层方法是分析东亚安全秩序的两大传统框架。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孙学峰副教授提出第三条路径,即以局部等级秩序的视角来定义东亚安全秩序。在东亚地区,分层安全子系统指美国及其地区盟友,而中国、朝鲜和越南是典型的安全自助国家。地区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地区盟友们是否能和安全自助国家,特别是崛起的中国保持良好的安全关系。
在当前世界主要三大经济区域中,东亚区域合作具有非常独特的特色——非条约型、非发达国家主导式、以国际生产分工为核心纽带的经济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张玉来副教授认为,新国际生产分工是东亚崛起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和日本则在东亚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双核驱动”的关键作用。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部浅野亮教授则从日本视角观察亚太地区安全保障机制,由于中日两国对对方的认识都与现实存在误差,心理作用正严重影响着两国关系。诱发这种恐惧心理的原因,可以通过“两难困境、接触、遏制”三个具有普遍性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其成果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在政治外交领域中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韩国高丽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李正男主任评价,影响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就是:(1)两国能否在朝鲜及朝鲜核问题上进行合作;(2)韩美关系以及中美关系将会如何发展。在中韩两国各自实现其领导层更新之后,双方之间恢复信赖关系的条件逐渐形成。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需要做出各自的努力。
此外,伦敦国王学院拉蒙·帕切科·帕尔多博士指出,过去三十年间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使域内不同经济体利益相互交织程度加深,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从经济区域主义获益,未来中日韩三国应在区域金融治理一体化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三)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东亚合作发展并非一路坦途,既面临老问题,也要应对新挑战。随着东亚地区权力结构发生改变,传统均势被打破,地区秩序亟待重塑,东亚区域合作走到了十字路口。未来路在何方,美国因素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何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将发生什么改变,未来东亚区域合作面临哪些新挑战,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由于中美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实力差距,当前中美战略竞争主要体现为国际制度竞争,这是大国国际竞争的一种“软竞争”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巍副教授预测在金融领域有可能形成一个区域性的金融治理框架,在贸易领域东亚地区仍然呈现多种FTA相互交叠的局面,中、日、美和东盟将为争夺东亚FTA轴心地位而相互争夺,其中最主要的竞争发生在中美之间。
儒家文化在亚洲的影响力构成了域内不同国家相互交流的重要基础。檀国大学龙飞研究员指出,文化层面上的共通性为国家间交往提供了很大的包容之力和促进作用。为了中韩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更加重视及加强两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纽带。蒙古国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那·图木尔教授强调中蒙近年来贸易和投资增长很快,在矿产资源开发、自然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合作的可能,两国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规划,使双方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两国和地区经济新一轮增长做出贡献。
展望东亚区域合作面临的新挑战,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刘雪莲教授将2013年东亚地区局势的新变化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缓和与对抗并存,政治与经济并存,大国影响与小国作用并存。在这样的新变化之中,东亚区域合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来自中美关系的协调存在障碍、地区经济的“溢出”效应较为弱小,小国对大国的牵制作用明显存在等三个方面刘雪莲教授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形势变化的核心,进入“压力性外交时期”,总体和平,持续发展,综合设计,稳定周边,应该是中国东亚外交政策的总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对论坛进行总结时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亚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东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两点重要原因,一是这里没有战乱,二是各国聚焦发展。当前,东亚地区既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国应坚持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原则,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彻底摒弃冷战零和思维,积极推动东亚乃至亚太实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更好地造福于各国人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