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几点新认识
    杨瑞森
    2012, 47 (1):  5-11.  DOI:
    摘要 ( )   PDF(1404KB)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和严肃的工作,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做长期的和深入的艰苦努力。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是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重点:一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理论创新问题、包括哲学创新问题的研究上,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深入研究一些理论战线上普遍关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跟进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以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为例
    王峰明
    2012, 47 (1):  12-18.  DOI:
    摘要 ( )   PDF(1229KB) (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商品价值理论来看,交换价值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岔点,后者由此出发走向表层的价格分析和价格建模,而马克思则走向深处的价值阐释,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和展现了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从而创立了科学形态的劳动价值论。在此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原则、“历史”原则和“价值”原则发挥了重要的哲学方法论作用,也成为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不二法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刘召峰
    2012, 47 (1):  19-25.  DOI:
    摘要 ( )   PDF(1311KB) (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研究
    王代月
    2012, 47 (1):  26-31.  DOI:
    摘要 ( )   PDF(1172KB) ( )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不仅击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事人的自然主义,彰显了诸经济现象得以可能的生产关系本质,而且还借助于抽象具体的辩证法,从逻辑上再现了生产关系本质借助于各种物质规定显现和发展自己的现实生命过程,澄明了经济学自然主义产生的根源。生产关系现象学科学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视野、历史与辩证的特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起源论新探
    李喆
    2012, 47 (1):  32-38.  DOI:
    摘要 ( )   PDF(1387KB) ( )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的起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本质归根结底在于资本的生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
    孔祥智, 楼栋, 何安华
    2012, 47 (1):  39-46.  DOI:
    摘要 ( )   PDF(1646KB) ( )  
    我国农业经营的特点、农业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以及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使得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根据供给主体、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的差异,本文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进行了概述,提出了通过制度建设、主体建设和市场建设来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组织变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蒲俜
    2012, 47 (1):  47-54.  DOI:
    摘要 ( )   PDF(1675KB)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型经历着新的变化。全球治理理念的兴起,强化了国际组织作为独立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意义,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推动着国际体系结构的转变,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国际组织体系。以此为契机,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在不断加深、调整和重构。国际组织不仅是中国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平台。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仍亟需从外交战略高度加以全面谋划,切实增强议程设定能力,重点推进周边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历史进程:基于国际多边条约的考察与分析
    程晓勇
    2012, 47 (1):  55-62.  DOI:
    摘要 ( )   PDF(1549KB) ( )  
    国际机制是现代国际社会调节国家关系,增进共同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某种意义上,参与国际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国际社会的融入。在国际机制的诸多形式中,多边条约是最明确和最重要的国际机制形式,某种意义上,一个国家参与国际机制的程度可以用加入国际多边条约的状况做参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参与国际机制的历程虽有波折,但最终选择尊重和广泛参与国际机制。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条约的历程与状况,既反映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与国内国际环境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加入各种国际多边条约,参与国际机制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社会资本对反贫困的影响研究:多元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周文, 李晓红
    2012, 47 (1):  63-71.  DOI:
    摘要 ( )   PDF(1682KB) ( )  
    国外学术界对社会资本在反贫困中的作用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元研究范式等特征。根据经验事实、理论基础和主要思想,可以将这些研究区分为资本范式、制度范式和关系范式。对多元研究范式的分类和总结,对于国内学者研究我国政府主导的反贫困进程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教学中现存问题辨析
    赵汇
    2012, 47 (1):  72-78.  DOI:
    摘要 ( )   PDF(1442KB) ( )  
    由于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已经过时,所以在现行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讲资本积累理论,不讲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有些人主观上认为这样做好像是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但事实上只讲资本积累理论,不讲作为资本积累源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割裂。二是讲无产阶级的贫困化理论,但把这一理论讲解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根本不存在了,只存在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讲解,犯了马克思所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佩迪特无支配自由观的逻辑与缺陷
    庞金友, 刘影硕
    2012, 47 (1):  79-86.  DOI:
    摘要 ( )   PDF(1646KB) ( )  
    作为当代新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佩迪特无意重构一种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论体系,他的目标是打破自由主义对自由概念的垄断,在共和主义的框架下,以无支配的自由观为核心,围绕自由、法律、公民、参与、身份等重要议题,深度阐释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佩迪特的论证存在诸多误读和缺陷。新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论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谢晓娟
    2012, 47 (1):  87-92.  DOI:
    摘要 ( )   PDF(1281KB) ( )  
    大众文化以平等化的参与、多样性的选择以及娱乐性的表达方式等特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民主表达的平台和丰富多彩的人生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又容易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混乱和判断错误。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正视大众文化具有广泛影响的事实,在价值观教育中注重主流文化大众化的表达,注重开展均衡的价值观教育,并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正视矛盾、构建平衡、合作共赢——“劳资关系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晓红
    2012, 47 (1):  93-96.  DOI:
    摘要 ( )   PDF(9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