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壮大农业产业的一项组织制度
    刘登高
    2007, (1):  5-9.  DOI:
    摘要 ( )   PDF(669KB) ( )  
    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第三次审议并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是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制度建设,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农业如何发展?新农村如何建设?困扰各级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职业农户收入增长迟缓等问题如何解决?出路在于制度创新。这部法律总结了大陆和台湾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吸纳了国外新一代合作社的新鲜经验,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项新的组织制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法理与核心制度
    任大鹏, 陈彦翀
    2007, (1):  9-13.  DOI:
    摘要 ( )   PDF(507KB) (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将会对解决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矛盾发挥重大作用,也将对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
    苑鹏
    2007, (1):  13-17.  DOI:
    摘要 ( )   PDF(783KB) (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第一章第二条对于调整对象、调整范围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同时在第四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由此从法律上将合作社制度与股份公司制度区分开来。但是,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合作社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究竟有哪些本质的、具体的区别与联系?本文试图从组织制度安排及其创新的视角进行系统梳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支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孔祥智, 陈丹梅
    2007, (1):  17-20.  DOI:
    摘要 ( )   PDF(637KB) (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和发展规范。其中,第八条明确规定了政府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政策,即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专门设立了扶持政策一章(第七章),从四个方面界定了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域和方向。本文要讨论的是,在政府对经济发展领域干预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多方面的支持?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我国政府应当怎样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在新世纪的理论升华
    庄福龄
    2007, (1):  21-27.  DOI:
    摘要 ( )   PDF(970KB) ( )  
    发展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根本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提出了辩证的发展观,列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阐明了发展的实质。20世纪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需要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把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深入考察现实变化相结合,把基本理论的传承和具体实践的创新相结合,才能对发展的理解更具全面性,使发展的视野更有广阔性,对未来承担的责任更富深远性。这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创新和提高正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
    田启波
    2007, (1):  28-32.  DOI:
    摘要 ( )   PDF(460KB) ( )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各种现实矛盾,正确处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共存与差异、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综合发展、效率与公平、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辩证关系,才能顺利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关于技术哲学的两个传统
    刘大椿
    2007, (1):  33-37.  DOI:
    摘要 ( )   PDF(637KB) ( )  
    本文追溯了技术哲学两个传统划分之来源,认为从本质论的角度把技术哲学划分为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虽然根源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但需要纠正一个误解,即以为时至今日,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仍仅仅对应于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则独享人文精神。应当强调,当前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正在走向融合;对技术哲学应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贴一些标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权利观念的历史性
    张康之
    2007, (1):  38-43.  DOI:
    摘要 ( )   PDF(791KB) ( )  
    权利的观念是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近代社会的法制及其法治都是建立在权利观念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前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权利观念都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前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治理是建立在等级化基础上的权力治理,而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治理将是建立在共在共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的道德治理,都不需要以政治上的权利设定为前提。总之,权利观念具有历史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政治科斯定理述评
    杨瑞龙, 钟正生
    2007, (1):  44-50.  DOI:
    摘要 ( )   PDF(711KB) ( )  
    本文指出政治科斯定理即为科斯定理在政治领域中的拓展,并指出政治市场的特殊规定性使得“政治像市场”的假设不能成立,因而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的政治科斯定理也不能成立。接着本文从自愿参与、政治承诺能力的缺乏、政治失败者的阻挠、再分配冲突和历史偶然性的角度阐述了政治科斯定理失灵的根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国际分工理论述评
    张苏
    2007, (1):  51-56.  DOI:
    摘要 ( )   PDF(1435KB) ( )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国际分工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国际分工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主导的;第二,出现了新的生产现象——产品内分工,也就是跨国公司“生产谱”的全球分解。传统国际分工理论不能全面地解释新的国际分工现象,需要发展新的国际分工理论。新理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第一,为重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数据提供理论基础;第二,为应对企业内贸易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形成的冲击提出解决方案;第三,探讨如何弥补“国家间管理体系”的缺陷,避免国内企业利用产品内分工、企业内贸易独占利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二十年来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
    沈传亮
    2007, (1):  57-62.  DOI:
    摘要 ( )   PDF(1554KB) (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经历了恢复、初步发展、深入发展三大阶段,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上都有重要论著出版,其中有关农民、公务员、青年学生等群体政治心理研究的著述较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论CEPA实施后的香港经济
    陈建, 王博
    2007, (1):  63-69.  DOI:
    摘要 ( )   PDF(1042KB) ( )  
    在香港回归祖国6周年之际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是自香港回归祖国以及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就加快相互经贸合作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CEPA实施以来,香港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香港已经摆脱了各种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面复苏,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在香港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CEPA的实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盟强化对外政策行动的新举措及其思考
    房乐宪
    2007, (1):  70-76.  DOI:
    摘要 ( )   PDF(824KB) ( )  
    欧盟委员会2006年6月发布的《世界中的欧洲》文件,是欧盟针对全球化及其蕴含的新挑战,以及审视和反思近年来欧盟对外政策行动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分析了该文件出台的背景和基本宗旨,重点阐述了欧盟在该文件中所表达的强化对外政策行动效果的基本前提和行动步骤,在此基础上,就该文件出台的政策含义和文件实施可能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几点看法,并认为该文件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国际力量、国内政治与对外经济政策选择
    曲博
    2007, (1):  77-83.  DOI:
    摘要 ( )   PDF(665KB) ( )  
    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研究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内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背景以及近30年来的理论进展,比较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不同视角,概括了两种视角下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关注焦点,认为目前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研究已经在打通国际和国内界限,结合经济和政治要素的学术方向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来分析和认识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区研究与比较政治学的理论革新
    陈家喜
    2007, (1):  84-89.  DOI:
    摘要 ( )   PDF(1011KB) ( )  
    地区研究是一种使用多学科视角考察异域文化与社会的研究。它的兴起与演进同二战以来的国际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从而与比较政治学结下不解之缘。地区研究为推动比较政治学的理论革新和知识储备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到来,既带来了地区研究的重大危机,也预示了地区研究的新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以实践为基础对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微观分析
    管淑侠
    2007, (1):  90-94.  DOI:
    摘要 ( )   PDF(845KB) ( )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根源于实践中的主客体的矛盾。主客体矛盾分为价值关系、意识关系和物质变换关系三个侧面。本文从三个侧面分析真理和价值的不同内涵,阐述其在内容、发现方式和认识形式上的区别,在实践基础上考察二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评介
    沈壮海
    2007, (1):  95-96.  DOI:
    摘要 ( )   PDF(329KB) ( )  
    尽管对于何谓现代化,不同的学者仍然持有不尽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尽管对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活动,不同的民族和国度也赋予不尽相同的指称和表述,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如何破解“现代之谜”,千百年来一直是萦绕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话题。在我们树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以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之时,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问题、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人的现代化问题,更加鲜明而紧迫地凸现在世人的面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