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
    李君如
    2000, (8):  5-16.  DOI:
    摘要 ( )   PDF(1170KB) ( )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是对邓小平政治交待的圆满回答;世纪之交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要求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要在今天复杂的形势下永葆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代表"二字,在于党能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坚持三个代表"的难点,在于三个代表"的统一;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把握新特点 形成新思路 探索新途径 取得新成效——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顾海良
    2000, (8):  17-20.  DOI:
    摘要 ( )   PDF(454KB) ( )  
    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最近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走向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既是国家各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又是对社会思想文化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研讨会发言摘登 从历史经验看西部开发
    董志凯
    2000, (8):  21-22.  DOI:
    摘要 ( )   PDF(293KB) ( )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滞后是历史性的。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除西北少数采矿业和重庆等西南城市因抗日战争而内迁有一些制造业外,广袤的西部几乎没有近代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重视西部开发,其中大规模的倾斜性投资有两次:第一次是50年代以156项建设为核心的开发,第二次是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以三线建设为核心的开发。这两次西部开发都有两个主要出发点:即合理配置资源与加强国防建设。第一次以前者为主,第二次以后者为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双重效应
    赵凌云
    2000, (8):  22-24.  DOI:
    摘要 ( )   PDF(279KB) ( )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拉大是伴随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而出现的,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线”建设与西部开发
    陈东林
    2000, (8):  24-24.  DOI:
    摘要 ( )   PDF(113KB) ( )  
    1964—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史上惟一一次可以与现在的西部开发相比拟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涵盖13个省、自治区,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数千个建设项目,无论在规模、时间、影响上,都是空前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前重点建设内地收效甚微
    苏少之
    2000, (8):  24-25.  DOI:
    摘要 ( )   PDF(203KB) ( )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的近30年里,国家集中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内地进行重点建设。从1953年全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6年,沿海地区投资占沿海与内地投资总和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1953年为51%,1954年为46%,1955年为44%,1956年下降到40%。在1957年至1964年这段时期,沿海地区投资比重逐年下降的趋势有所改变。1957年、1958年沿海地区投资占沿海与内地投资总和的比重由1956年的40%上升至43%和42%。此后一直到1964年,都在40%以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开发应坚持非均衡协调发展
    刘国新
    2000, (8):  25-26.  DOI:
    摘要 ( )   PDF(194KB) ( )  
    实施西部开发,有两个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一是前30年的发展经验,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实行的基本上是以地区间平衡发展为目标的内陆地区重点发展战略,国家建设投资重点主要在内陆地区,区域经济布局经历了一次明显的西移,拓展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内陆地区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为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对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和突破口:市场经济
    严瑞珍
    2000, (8):  26-26.  DOI:
    摘要 ( )   PDF(103KB) ( )  
    我国西部长期以来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造成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基本生产方式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起动。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人们从事生产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以及家人生活需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也主要靠自己生产。人们习惯于世代相传的生产要素及方式,没有对新的要素投入的渴望,没有内在的激励、冲动和动力去改变旧的经济及生活方式,置身于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革之外。这是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贫困的经济制度方面的根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沿海地区开发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陈秀山
    2000, (8):  27-27.  DOI:
    摘要 ( )   PDF(117KB) (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布署。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遵循这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开始实行向东部地区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拓展西部开发的融资方式
    胡乃武
    2000, (8):  27-28.  DOI:
    摘要 ( )   PDF(231KB) ( )  
    西部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中央政府无疑会加大对西部的财力支持,但相对于西部开发的巨大资金需求来说,这种财力支持毕竟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拓展西部开发的融资方式。这里,着重提出以下六种融资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城市要摆脱“孤岛”发展模式
    张敦富
    2000, (8):  28-28.  DOI:
    摘要 ( )   PDF(130KB) ( )  
    随着国家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城市化滞后的现状也愈来愈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在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重视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建设,迅速改变城市孤岛式发展、辐射能力低下的局面;要依托铁路、公路干线,集中力量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城市、乡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和城乡建设基点,以此逐步实现落后地区城乡建设的自我增长和良性循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央政府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
    武力
    2000, (8):  28-29.  DOI:
    摘要 ( )   PDF(210KB) ( )  
    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责任。建国以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曾经艰辛探索这个问题。其中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是西部开发的主体
    徐棣华
    2000, (8):  29-29.  DOI:
    摘要 ( )   PDF(95KB) ( )  
    西部经济开发和发展,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政府强有力的规划、政策指导和调控下,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大开发农业是基础
    郑有贵
    2000, (8):  29-30.  DOI:
    摘要 ( )   PDF(157KB) ( )  
    在西部大开发这个系统工程中,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并高度重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因素又是动态变化的,但其中生态环境脆弱和农业落后是最基本的原因。西部开发前期,首先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西部的一些地区,首先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然后才谈得上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并重。换言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和根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走向
    孙晓莉
    2000, (8):  31-36.  DOI:
    摘要 ( )   PDF(600KB) ( )  
    国家与社会是两种不同的人类组织,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和实践中都存在着将两者混同的倾向,结果就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失衡,主要表现为社会自主性的缺失和国家权威性的不足。当代中国政府的职能改革,通过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之间的界分,合理地设定政府职能的行使范围和方式等,从而进一步深化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无论是经济体制的转换还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改革都需要法治的保障。通过市场的中间作用,可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的转换
    秦兴方
    2000, (8):  37-43.  DOI:
    摘要 ( )   PDF(1059KB) (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而转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是一条基本规律;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转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要处理好变"与不变"、斗争"与建设"、经济的本质关系与现象、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关系;在研究体系上,政治经济学要实现由二分天下"向合二为一"的转换,并按照三个层次关系进行体系重构;在研究内容上,要重视经济制度关系现实基础的研究,体制层面上要实现体制内分析"向体制内、外结合"的转换,经济运行关系层面要实现由封闭"向开放"的转换,重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外部经济的内部效应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
    郑召利
    2000, (8):  44-49.  DOI:
    摘要 ( )   PDF(1031KB) (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得益于马克思社会劳动"思想的启发,但却不同于马克思交往概念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立足于其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由目的合理性转向交往合理性。尽管交往行为理论在对社会进化的解释方面与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种种差异,但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研究,对于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生态危机中的国家主权建构
    肖显静
    2000, (8):  50-55.  DOI:
    摘要 ( )   PDF(702KB) ( )  
    本文具体分析了在全球环保中弱化国家主权的表现,指出这种弱化不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而是为了维护主权国家自身和他国的环境权,是全球环保的需要。与此同时,批判了西方某些学者提出的与环保相关的剥夺主权论",反对以环保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日关系新格局与日本对华战略
    黄大慧
    2000, (8):  56-61.  DOI:
    摘要 ( )   PDF(952KB) ( )  
    世纪之交,中日两国的实力都处在上升期。在日本以超级经济大国地位加速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和中国日益崛起的进程中,中日之间强强型"关系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面对新局面,日本逐步调整对华战略,在继续与中国进行多方合作的同时,开始视中国为战略对手,多方面对中国进行牵制与防范。在此情况下,中国也必须重新审视中日关系,采取妥善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沉思
    孙中山思想: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陈金龙
    2000, (8):  62-68.  DOI:
    摘要 ( )   PDF(1020KB) ( )  
    本文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是三元"而不是二元",除了马列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应当包括孙中山的思想。文章就孙中山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理论来源的缘由、具体表现和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所采取的方法作了初略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讲评
    人学对象问题研究述评
    刘敬鲁
    2000, (8):  69-73.  DOI:
    摘要 ( )   PDF(313KB) ( )  
    国内人学在研究对象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根本的原因在于探讨问题的非具体性。事实上,国内人学主要发端于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巨大转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因此其研究对象只能在这种现实中来寻找。这种现实所包含的最尖锐最深刻的规律——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才是人学研究的对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课”教学法探讨
    建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体系
    张道中
    2000, (8):  74-75.  DOI:
    摘要 ( )   PDF(187KB) ( )  
    本文根据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要求、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和论证了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建立以讲授法为基本形式,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助形式的教学方法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如何看待萨义德对马克思的批评
    李晓光
    2000, (8):  76-78.  DOI:
    摘要 ( )   PDF(594KB) ( )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弥漫播撒,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应运而生,获得文化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元典是萨义德的东方学。这里,笔者着重探讨一下应如何看待萨义德在该书中对马克思的批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学术·教改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人的发展研究——评《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
    杜以芬
    2000, (8):  79-80.  DOI:
    摘要 ( )   PDF(200KB) ( )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而且使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何种角度透视这一社会现实,体现着哲学工作者的理论旨趣和思想视野。李淑梅教授的《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一书,作为她所主持的国家九五"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从社会哲学的视野出发,探讨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的必然性及其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