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总结交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新经验,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012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探讨的具体议题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关系;5.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会议由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主持,来自协同创新中心各参与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同志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和分项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顾海良教授在研讨会上反复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重要意义。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提出“三个创新”之后再强调“三个自信”,说明了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极端重要性。“三个自信”都是有鲜明针对性的,要解决的是理想和信念不够坚定、动摇懈怠等问题。我们的自信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回顾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历史,对比当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我们的确有理由自信。同时,“三个自信”对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尖锐矛盾、应对国际范围内的严峻挑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些自信,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讲的自信,既要与理想和信念联系在一起,又要与实践中的自觉和自强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把“三个自信”的基础概括为自觉、自我和自为。自觉,是指对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自我,是说我们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指向都是很明确的,是为了解决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自为,是指我们要以自己的创造性实践来建立自信。中央文献研究室张贺福研究员强调,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规律的认识日益加深是自信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重点谈及了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主要理论贡献,指出我们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自信。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认为,要沿着自觉、自信、自强的思路来谈自信。自觉是自信的前提,自强是自信的目标。只有具备了自觉、自信、自强,我们才能把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自觉还有一个方面是不回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敢于去面对它们,解决它们。
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进一步探讨了“三个自信”的针对性,指出道路自信针对的是走老路、走邪路的问题;理论自信针对的是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倾向;制度自信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包容一些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郑吉伟教授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话语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本身就是理论自信的一种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教授指出,学习和研究中共十八大报告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共十八大报告,而要掌握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历史脉络,要了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经验,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关系,要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指出我们之所以对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自信,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满信心。山东大学的周向军教授也认为,在探讨道路、理论和制度时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有其理论、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星星研究员指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用“三个永远铭记”回顾了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共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近10年来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中国人民大学齐鹏飞教授强调,“两个80年”和“三个30年”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应割裂开来。对于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一定要注意将其放置于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大历史”的视域下进行,既要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也要有厚重的历史感。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也认为,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探索历程可以追溯到近代,认真总结汲取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及其经验教训,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着重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一是中国开辟了一条非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二是在社会主义的体制和模式上有所创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找到了摆脱困境的途径;三是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进程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示。中山大学龙柏林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非传统的计划经济道路,又非西方式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规划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在中西对抗中形成的道路,又不是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是文化多元化的产物。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当与时俱进。周新城教授强调要关注新的实践,指出未来的实践将为许多理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张星星研究员主张准确地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忧患意识。中国人民大学黄继锋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了伟大成就,原因就在于符合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党今后仍要自觉地把立足点放在为人民服务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姜辉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入手,指出我们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保持自信的同时,不要忽视在理论和实践上与时俱进。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作出贡献。
武汉大学丁俊萍教授和宋俭教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应当结合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的相关论述,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层次性和关联性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陶文昭教授认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总结苏联经验和教训的结果,具有宏观性;邓小平之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时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论述更为具体和深入。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层次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第一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等是第二层次,此外还有许多更加具体的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指出,对一些重要理论观点过于简单的解读,往往使其忽略了内在逻辑性和一些深层次内容。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为例,强调在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其结构和层次,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其核心和本质。
中国人民大学杨德山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考虑的是民族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即建立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中国思维方式的语言表达,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视野,是以中华民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文明。中山大学林滨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要用中国的经验来涂饰西方的理论,而是要通过我们的探索对包括西方的理论在内的各种理论学说加以证实或证伪。中国人民大学张旭教授提出,应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扬弃,使之成为承载马克思主义灵魂的躯壳。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是中国首个正在积极培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8月18日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领衔,联合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教学与科研机构共同打造。旨在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有效汇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创新要素,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道路等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该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一系列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正在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