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勇.二战期间的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及其对外扩张理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2,(3). [2] 史桂芳.试析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理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2,(1). [3] 谢忠厚.华北甲第一八五五细菌战部队之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02,(1). [4]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屠杀令研究[J].历史研究,2002,(6). [5] 石田勇治.日德两国种族屠杀研究之比较[J].江海学刊,2001,(6). [6] 王桧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J].抗日战争研究,2002,(1). [7] 谢忠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彭真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马齐彬,赵丽江.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战略转变[A].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敌后游击战争[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 [9] 杨奎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日军事方针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1988,(2). [10] 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1987,(3);陈文渊.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军事史林,1987,(3). [11] 马振犊.血染的辉煌——抗战正面战场写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2] 张廷贵.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J].军事历史,(总第17). [13] 陈先初.关于国民党初期抗战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求索,1994,(4). [14] 肖一平.略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J].科学社会主义,1997,(4). [15] 王同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J].历史教学,1998,(9). [16] 李云锋,曹敏.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J].抗日战争研究,2003,(3). [17] 温锐,游海华.抗日战争时期赣闽粤边区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J] 、黎志辉.蒋经国与"赣南新政"时期的社会动员[J].抗日战争研究,2004,(4). [18] 王建朗.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 [19] 李嘉谷.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J].抗日战争研究,1995,(1). [20] 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1] 刘存宽.重新评价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A].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抗日战争研究,(增刊). [22]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J].历史研究,1987,(5). [23] 王淇.1943年<中美平等新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评析[J].中共党史研究,1989,(4). [24] 吕一燃.历史资料证明:钓鱼列岛的主权属于中国[J].抗日战争研究,1997,(4). [25] 吴天颖.日本觊觎我钓鱼列屿的历史考析——再质奥原敏雄教授[J].抗日战争研究,1998,(2). [26] 苏智良.关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几点辨析[J].抗日战争研究,1997,(3). [27] 步平.日本在中国的化学战及战后遗留化学武器问题[J].民国档案,2003,(4). [28] 荣维木.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研究述评[J].江海学刊,20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