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阐释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0): 28-36.  
    摘要204)      PDF(pc) (6968KB)(49)    收藏
    历经4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具有独立形态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母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集体探索的产物。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由概念层、论断层、原理层、范式层四个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知识演进的谱系脉络。从类型上看,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历史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出这一知识体系的基础属性与实践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真”,以文明价值、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为主要表现的“善”,以及知识体系内在结构层次所反映出的“美”的有机统一整体,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为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本期专题: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
    特邀主持人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0): 27-27.  
    摘要130)      PDF(pc) (542KB)(4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叙事方式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22-31.  
    摘要268)      PDF(pc) (7146KB)(249)    收藏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界定其发展方位、审视其发展状态、把握其发展要求、追问其发展趋向的历史叙事。系统理解这一叙事的意涵及其方式,可以从时间、空间、主体与规律四个层面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具有时间性,同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历程相适应,合乎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与思想价值期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展开于特定的空间场域之中,空间具有特定的价值承载、思想承载、文化承载,必须着眼于现代化所牵引的空间变革,形塑具有现代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现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其彰显着教育者的历史主动,内在要求形塑全员育人的现代主体格局;另一方面,其规律性面向体现为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的一体化规律,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同规律,知、信、行的发展规律,以及顶层设计与灵活落实的转化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0): 35-43.  
    摘要485)      PDF(pc) (5370KB)(169)    收藏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业,其不仅直接指向宏观层面的文明形态变革,还深层次关涉着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嬗变。文明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宏大的文明与微观的生活具有统一性。不同的文明形态,与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存在着必然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好生活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方位下具有特殊规定性,既是社会主义文明下展开的生活方式,又是内蕴中华文明基因的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具有现代文明高度的生活方式,从微观层面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生活图景。以美好生活作为统领性目标,可以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观发展与微观叙事更好结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发展导向具体贯彻到实践中,不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历程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12): 26-36.  
    摘要1131)      PDF(pc) (7648KB)(297)    收藏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与中国社会的进步史、中华民族的复兴史是高度同构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思想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题、思想体系、思想建设与思想传播这四条核心线索。思想的历史是现实历史的能动反映,站起来、富起来与强起来,构成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题,反映出党的思想理论对于时代根本问题的求索与回应。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建构起具有原创性贡献与强大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创造性统一。中国共产党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从理论上强党,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党的思想传播实现了历史性发展,愈发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制度化的“身份”:初心与使命对中国共产党人身份的内在规定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20, 54 (9): 5-14.  
    摘要5958)      PDF(pc) (7348KB)(262)    收藏
    初心与使命内在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制度化身份,即成为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的担纲者与引领者。之所以这是一种制度化了的身份,是因为其嵌入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逻辑、理想信念的内生性逻辑以及当代中国实践的目的性逻辑。在新时代,初心与使命衍生出的制度化身份具有三重规定性,一是要成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美好生活,二是要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复兴,三是要在“世界历史”的演进历程中不断造福于世界。巩固这一制度化身份,有赖于各种制度安排与作为主轴制度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互动与互促,特别是有赖于通过这一制度化身份的承载者——共产党员——内化到精神世界并外化到制度实践中,生成一种常态化、规范性的制度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10. 论多重视角下的思想政治
    教育主客体关系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14, 48 (9): 96-103.  
    摘要2038)      PDF(pc) (1489KB)(1540)    收藏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学界主要的观点集中在“单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间性论”,但是已有的观点多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层次理论,人作为主体具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类主体四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视角不同应该有不同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意识形态传播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同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同,因而主体的具体指向也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具体关系也不尽相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02, (12): 55-59.  
    摘要1142)      PDF(pc) (870KB)(2052)    收藏
    “万能论”和“无用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非科学的价值判断。究其原因,是出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内在关联的把握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其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重要表现,因此,是属人的。进一步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追求,两者相互关联,内在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实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为指导,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89)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