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岗.五四运动史[M].上海:海燕书店,1951. [2] 渭柳.孙思白同志所著《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的错误何在[J].历史教学,1965,(5). [3] 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 侯新夷.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谁[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上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5] 黄兆康等.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应是李大钊[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3). [6] 刘孝良.试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1,(9). [7] 唐宝林.第二届陈独秀学术讨论会综述[J].党史研究资料,1992,(7). [8] 殷海光.道德的重建[A].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下)[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9] 许全兴.陈独秀与中国传统文化[J].孔子研究,1989,(2). [10] 刘长林.试论陈独秀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作用[J].孔子研究,1995,(2). [11] 宾长初.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孔思想评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12] 孙景坛.五四批孔献疑[J].南京社会科学,1999,(8). [13] 丁守和.由陈独秀与杜亚泉的争论引起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0,(1). [14]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5] 张静如.论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4). [16] 沙健孙.五四后期的陈独秀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J].北京大学学报,1979,(3). [17] 冯建辉.建党初期的陈独秀[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上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18] 杨荣华.试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上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19] 陈世英.对五四时期的陈独秀的几点认识[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2). [20] 方晓主编.中共党史辨疑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21] 范崇山等.谈谈对陈独秀评价问题的一些看法[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3). [22] 王维礼等.对陈独秀评价的评价[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9,(2). [23] 王述观.陈独秀当选为"一大"中央局书记与列宁的指示有关[J].福建党史月刊,1991,(7). [24] 胡华.试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发展[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下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25] 陈哲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剖析[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下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26] 许光枨.陈独秀的错误能都归之于共产国际吗[J].南京大学学报,1981,(1). [27] 姚康乐.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形成的一点认识[J].中共党史研究,1980,(5). [28] 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A].陈独秀研究论文集[C].香港:新苗出版社,1999. [2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0] 向青.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政策[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下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31] 王学勤.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32] 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J].近代史研究,1999,(2). [33] 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34] 孙其明.陈独秀是否是汉奸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1980,(2);唐宝林.旧案新考——关于王明、康生诬陷陈独秀为"汉奸"的问题[J].党史研究资料,1980,(16). [35] 邓培.重新认识"托派汉奸"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1989,(6). [36] 王易琳.陈独秀与托派[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下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37] 张巨浩.如何认识开除党籍后的陈独秀[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下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38] 唐宝林.试论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J].历史研究,1981,(6). [39] 张敬让.陈独秀与托派关系之我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2,(1). [40] 朱彦敏主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荟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41] 朱文华.重新审视陈独秀的"最后的政治意见"[A].陈独秀研究论文集[C].香港:新苗出版社,1999. [42] 唐宝林.近十年对陈独秀的评价[J].群言,1989,(9). [43] 阿明布和.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形成与评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5,(3). [44] 郭绪印.重评抗日时期陈独秀的政见[J].学术月刊,1995,(8). [45] 付阳.陈独秀:回归"德先生"[J].社会科学论坛,2000,(11). [46] 史远香.陈独秀抗战主张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1998,(2). [47] 毛泽东文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8] 林茂生等.应当全面地历史地评价陈独秀[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上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49] 丁守和.陈独秀和《新青年》[A].陈独秀评论选编[C].上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50] 唐宝林.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地位[A].陈独秀研究文集[C].香港:新苗出版社,1999;刘超."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徽史学,2002,(1). [51] 任建树.陈独秀大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