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樊纲.“苏联范式”批判[J].经济研究,1995, (10). [2]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比较和综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晏智杰.价格决定与劳动价值论[J].学术月 刊,1995,(8). [4]晏智杰.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经济学 动态,2001,(3). [5]丁建中,孙明.论商品价值的三维尺度[J].学术月刊,1995,(12). [6]丁堡骏.对劳动价值论几个争论问题的看法[J].当代经济研究,1999,(2). [7]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 1992,(6). [8]谷书堂,柳欣.新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 国社会科学,1993,(6). [9]何炼成.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 科学,1994,(2). [10]徐素环.全面考察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 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1997,(5). [11]钱伯海.社会劳动创造价值[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1997. [12]宋则行.马克思经济理论再认识[M].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1997. [13]吴宣恭.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J].经济评论,1998,(3). [14]陈振羽.不要重犯价值理论的历史错误[J].经 济评论,1999,(5). [15]陈振羽.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包括凝结在生产 资料中的劳动[J].经济评论,2000,(4). [16]陈振羽.生产资料创造价值变为社会活劳动 创造价值评析[J].经济评论,2001,(1). [17]陈振羽.生产资料创造价值应被否定[J].经济 评论,2001,(5). [18]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M].北 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9]蔡继明.广义价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1. [20]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J].学术月刊,2001,(10). [21]鲁从明.论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和现实源及知 识积累的乘数效应[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4). [22]白暴力.科学地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的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2001,(3). [23]李江帆.马克思关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价 值承担者的思想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 1996,(6). [24]李江帆.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服务价 值理论[J].经济学家,1996,(2). [25]程恩富.科学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1,(9). [26]袁恩桢.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 学术月刊,1995,(7). [27]卫兴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与发展深入 认识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是非问题[J].学术 月刊,2001,(7). [28]陈征.论科学劳动[J].当代经济研究,1996, (6). [29]胡培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今解[J].经济学动 态,2001,(7). [30]何荣天.产业技术进步与劳动价值论[J].当代 经济研究,1999,(7). [31]杨继瑞.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中的功能[J].高 校理论战线,2001,(9). [32]巩建华.知识经济中的价值理论[J].经济学 家,2001,(4). [33]项启源.新技术革命与劳动价值论[J].学术月 刊,1995,(10). [34]吴宣恭.价值创造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J].学术月刊,1995,(9). [35]丁堡骏.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辩护[J].当代 经济研究,20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