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世界政治演变的动力与逻辑——关于世界政治学原理体系的思考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9): 61-75.  
    摘要267)      PDF (11573KB)(96)    收藏
    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均不能解释中国崛起何以改变了世界秩序这等重大的国际问题,而具有中国传统的世界政治研究则给予实质性启发,因此亟待建设一门世界政治学。研究发现,包含了技术和资本的世界市场和产生于世界市场的政治思潮将隔离性国家或地区联结起来而形成互动的制度化网络,因此世界政治学的研究单元应该是世界市场和政治思潮,它们也是推动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力。世界政治演变的逻辑则是社会史导致竞争性、对抗性资源分配并由此催生了世界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中的支配者和被支配者则分别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潮,政治思潮改变着政治制度并带来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的变革。世界政治是一个矛盾体,对抗性伴随着世界政治史。但是,诞生于政治史的中国进入世界舞台,其发展方式和世界观必将有助于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0): 30-34.  
    摘要552)      PDF (3330KB)(314)    收藏
    在比较政治发展的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包括政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取向、非战争掠夺的和平发展以及由此构建的旨在修补不平等世界秩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模式的差异性根源于不同的历史属性所演绎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研究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20, 54 (7): 39-50.  
    摘要447)      PDF (9447KB)(200)    收藏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本来是基于历史描述的一种“理论发现”,但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却在科学哲学的旗帜下变成一种非历史的“理论发明”,最终因不能解释时代的巨变而式微。历史政治学赋予现实主义理论更多的理论发现,历史政治学中的“历史”不但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和存在。历史政治学告诉我们,现实主义政治的主体有其特殊的“国家性”,而且具有特殊“国家性”的大国旨在达成“均势”政治的时候,同时对非西方国家则奉行赤裸裸的帝国主义政治,这是现实主义的一体两面,也是认识世界政治的方法论。现实主义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而帝国主义理论则是一种世界政治理论,其理论升级版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理论的层次性决定了观察问题角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与研究
    王鸿铭,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6. 国家建构、公民权利与全球化
    ——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政治学系列”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3): 90-93.  
    摘要1888)      PDF (863KB)(1719)    收藏
    政治学具有共同的研究主题,但是不同民族文化下的国家具有不同风格的政治学。在研究主题上,政治学今天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问题。但是,如果说过去把政治学称为“国家学”,今天则可以称之为“民主学”。本套译丛就是沿着这些主题而展开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张勇,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10, (5): 46-52.  
    摘要1344)      PDF (1477KB)(1785)    收藏
    "国家自主性"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流行的一个概念。马克思在提出国家的工具主义性质和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了国家自主性现象。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普朗查斯和密利本德系统地论证和发展了国家自主性理论,认为国家自主性是一种普遍而非特殊的现象。深受马克斯·韦伯国家观影响的"回归国家学派"进而认为,国家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本身就具有自主性。不仅如此,国外社会科学界还发展出"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就这样,"国家自主性"从一个概念演变为一种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8.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问题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8, (7): 28-32.  
    摘要1192)      PDF (1141KB)(1638)    收藏
    本文首先对政治学的"规范化"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现实,提出了政治学研究的"语境—议程—方法"命题,即研究方法取决于研究议程,而研究议程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语境。中国的政治现实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学首先应该研究那些"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
    9. 国家结构理论的解释力与适用性问题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7, (7): 42-48.  
    摘要1191)      PDF (1275KB)(1810)    收藏
    国家结构理论是随西方民族国家成长和政治学旧制度主义方法论的产物。在全球的制度变迁中,该理论越来越不能真实地反映各国变迁中的中央-地方关系。本文呼吁我国宪法学界和政治学界重新认识传统的国家结构理论和单一制联邦制的理论价值,主张以蕴涵明确的“政府间关系”代替含糊不清的“国家结构形式”之说,方法论上在基于宪法规定的政治关系描述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动态的政治-经济过程研究,以便我们澄清事实性和法条性政府间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10.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6, (1): 64-71.  
    摘要1259)      PDF (1410KB)(1895)    收藏
    奥尔森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日常经济生活中大型的无组织的集团行动的困难性,他的“搭便车”假设也能够解释一次性利益博弈。但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存在重大误区:以分析无组织的大型集团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来分析小型集团的行动;以一次性博弈结局而解释作为多次博弈均衡的国家兴衰;奥尔森对传统的集团理论、多元论和国家理论的否定违反了制度变迁的基本史实;作为霍布斯主义者的奥尔森完全无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被奥尔森当作决定性的利益集团只不过是政治体系中的次体系。在学术流派上,奥尔森最终从理性选择主义走向制度经济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6)
    11. 政治学: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5, (9): 40-48.  
    摘要1219)      PDF (1525KB)(1601)    收藏
    在政治学发展的系谱上,既有革命性反叛也有连续性继承。古典主义政治学所确立的政治学传统是整体主义视野下的制度中心论以及制度与价值的合一性;作为反叛政治学传统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则是个体主义视野下的行为科学;而以制度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则兼具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特征,从而为整合政治学提供了可能并是通向新古典主义政治学的桥梁。新古典主义政治学包括制度中心论、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以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2.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5, (1): 45-52.  
    摘要1317)      PDF (2862KB)(1708)    收藏
    本文检视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论整合的必要。在理论运用上,我国学者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用于分析国有企业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与企业关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整体性政治经济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和当代制度建设。在理论研讨上,我国学者主要是将制度变迁理论与马克思的国家观相比较,并提出了区别于新制度主义中层组织决定论和个体行为偏好决定论的整体主义的制度范式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13. 新国家理论述评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4, (7): 64-69.  
    摘要1046)      PDF (2567KB)(1596)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在最为传统的国家理论方面。从国家和社会关系出发,吉登斯提出了新的国家类型即传统主义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新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诺思以国家目的悖论理论有力地解释了第一批现代化国家的得与失;而20世纪70-80年代很多国家的政治变迁则使亨廷顿等人总结出国家转型理论。本文结合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验证这些国家理论的解释力与限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4. 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0, (3): 29-34.  
    摘要1321)      PDF (837KB)(2434)    收藏
    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还体现了规定美国民族认同的政治价值与原则。贯穿于美国外交政策决策中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方面是民主资本主义,它在战后演变为反共产主义信条,研究冷战起源的最为重要的线索杜鲁门主义、MrX和NSC-68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内政治过程,国家领导人需要克服障碍去进行政治动员而使其政策合法化,而意识形态正是这样一个有用的工具。冷战的起源是研究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决策中作用的最为经典的案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15. 《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出版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0, (1): 79-80.  
    摘要967)      PDF (257KB)(1653)    收藏
    发展政治学理论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有赖于稳定的政治和公正的权力,换言之,政治不稳定和权力腐败则可能导致政治衰退。新中国的政权是对动荡政治和腐败权力的否定,因而它的出现,给受尽磨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当新政权运作17年后,却进入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政治动荡时期,即文化大革命"。原因何在?邓小平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因此,复出后的邓小平,一方面规划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开始运筹政治体制改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