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教学与研究》 ›› 2013, Vol. 47 ›› Issue (12): 103-106.DOI:

• 动态.信息 • 上一篇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理论研讨会”综述

 盛立民 赵东海   

  1. 内蒙古大学 哲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 出版日期:2013-12-16 发布日期:2013-12-20
  • 作者简介:盛立民,内蒙古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赵东海,内蒙古大学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哲学研究。

 SHENG  Li-Min,   Zhao-Dong-Hai   

  • Online:2013-12-16 Published:2013-12-20

摘要: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3年年会”于2013年7月15—18日在内蒙古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中国理论网协办。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党校系统、科研院所等80多个单位的16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围绕会议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中国梦的哲学问题
自中国梦提出以来,理论界对实现中国梦展开了多方面研究,把实现中国梦看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战略框架中的一个总体性命题。从历史时间角度阐释提出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从现实空间角度阐释中国梦的哲学内涵,从本质特征上阐释中国梦所蕴含的思维方式。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与会学者认为,中国梦立足于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并面向未来,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科学性和包容性。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目标,所确立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又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梦体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其文化底蕴体现了忧患意识、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与会学者提出,“中国梦为了谁、实现中国梦依靠谁”这一事关中国梦实现的主体问题,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问题。应当围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个根本属性,把中国梦落脚为人民的梦,阐明中国梦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凸显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这是基于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统一。
与会学者指出,中国梦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应该把民族振兴的历史任务与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宗旨,即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探讨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中国道路提供思想资源,通过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让中国道路发展的方向指向共产主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来影响和引导走中国道路的自觉自信,并为推进中国发展、坚持走中国道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于中国道路的思考可以进一步激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反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思考和阐发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所展现的社会发展规律下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既给中国道路指明了历史方向,又阐明了走自己道路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凸显研究的现实关切,聚焦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理论把握、哲学提升与科学预见,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概括提炼出中国道路中所蕴含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辩证关系。
实现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统一的最基本的方法论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关照社会现实,以此为基础才能形成对过去的理解及对未来的谋划。有学者提出,理解中国道路需要有三个背景或坐标,一是中国正处于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世界走向中国”开放主题,到“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自觉自信所标志的“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主题的转折;二是中国进入到差异性社会的状况,是人民在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总体利益趋向于一致但在局部利益、群体利益上产生若干差异的阶段;三是中国道路的全面表达处在不同于西方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欧洲新现代性等环境的复杂时空条件下。这些问题的本质都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特定的时空,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发展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统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理论基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的问题。一方面要对中国道路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另一方面要反思哲学,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应然性与实然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据此,有学者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角看中国道路应着眼于三个转化: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世界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理论世界化二者之间的普遍与个别之间的转化;二是马克思哲学创新要认真阐述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研究资本在中国的地位,进行新的资本批判;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一定要集中阐述中国新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内涵及价值。由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一种总体性视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起来,关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问题。重新梳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统,关注资本逻辑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规律与历史进化的宏大尺度的关系,并总体性地审视当代中国现实的发展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体系的创新发展。 
与会学者强调,面对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及与之相适应的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潮,要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这种自信是圆中国梦的思想基础。理论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核心问题,它需要解释中国在全球化发展过程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把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社会主义与经济实践的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矛盾与
问题、机遇与挑战
与会学者认为,关注中国现实发展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深入研究“中国道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道路的实践基础、理论内涵及现实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致力于生产系统的循环过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建设性地完善这种和谐机制。从系统结构角度看,以生产方式生态化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将制约和影响未来的整个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并通过其他文明来表现自身的原则和要求,因此需要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了解其交叉渗透的相互作用。认识生态文明在现代人类文明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物质文明向生态经济协调方向发展,把人与自然和谐提升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推动政治文明扩大视野并拓宽公众参与的民主途径,实现生产活动与自然进化、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基本价值目标,使自然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互动共存,全面推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这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
与会学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问题,中国在发展中面临资本与权力互动的问题,利用发展资本与限制资本的矛盾、突破国家主体化的苏联模式和资本主体化的西方模式的出路问题,尤其要解决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合理利用和控制资本的问题,处理好国家与资本、政府与市场、财富分配、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是走好中国道路必须解答的问题,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要面向我国当前发展着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问题,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实践和问题的关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内容,对现代社会特殊本质的认识和对中国当前发展道路的探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任务。
与会学者认为,应当通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翻译、研究,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议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列宁选集》第三版(修订版)的编撰工作和马恩经典作家文库的出版工作,这些都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会学者强调,要强化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研究,深入发掘马克思现代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启示,由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体系的创新发展。
与会学者指出,要通过系统的教材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逻辑包括书写的方法、书写的体例和书写的逻辑主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应注意客观事实呈现与书写逻辑的关系,避免书写逻辑中用一种思想裁定另一种思想的思维方式、唯历史而历史的研究方式等问题。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客观性的同时,不应忽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逻辑的探讨,反对“硬性的裁定”和“软性的裁定”,反对教条主义、神性解读和“六经注我”的实用主义倾向。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把握资本的增殖和扩张机制的新变化,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向未来的财富观,关注互联网时代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材建设中,加强对《资本论》、东方社会、人类学笔记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逐步反映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贡献。
与会学者认为,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哲学内涵的研究。回应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