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
    陈学明, 陈悦
    《教学与研究》    2014, 48 (2): 5-14.  
    摘要2422)      PDF (2136KB)(1557)    收藏
    中国道路以自己的特殊的方式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对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中国道路开创了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现代化的新的模式,为占世界人口3/4的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本文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中国道路的示范效应之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陈学明
    《教学与研究》    2010, (12): 9-12.  
    摘要1023)      PDF (1380KB)(1592)    收藏
    我们这个会议确立了一个很好的主题,这就是探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每一个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作为一种职业而且作为一种责任的学者,都应当经常思考我们的研究究竟如何回应社会的需要,如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自己的影响力。事实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游离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太久了,自我放逐太久了,现在确实已到了回归社会现实的时候了。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只是解释世界,而应当致力于改造世界。在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多年来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一种实践哲学争论不休,但可惜的是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也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认定其主要特征在于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付之于实践。正如一个青年学者尖锐指出的,如果说以前我们曾经把西方哲学做成马哲,又把马哲做成政治的话,那么在今天则恰恰相反,我们正把马哲做成西方哲学,又把西方哲学做成纯学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3.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
    陈学明
    《教学与研究》    2008, (9): 80-84.  
    摘要1139)      PDF (2256KB)(1794)    收藏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难度,不仅仅在于通过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外文原著,了解他们的思想,更在于如何运用正确的判断标准,对这些思想的是非曲直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开发其理论资源为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寻找答案的强烈意向。本人在研究中逐步改变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如下看法:与带引号的"左"联系在一起的"激进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严重脱离实际的"经院式的马克思主义";局限于哲学和美学领域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热衷于把现代西方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调和、折衷的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破坏和否定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只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对马克思主义三个要害问题的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陈学明
    《教学与研究》    2003, (7): 61-64.  
    摘要1054)      PDF (926KB)(1748)    收藏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国际理论学术界就不难发现,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被那些西方政要们、右翼思想家们越来越边缘化,另一方面却日益被人们引入话语的中心。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如何面对马克思主义?这三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要害问题正是人们经常议论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马克思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论证
    陈学明, 卢晓红
    《教学与研究》    2001, (8): 40-47.  
    摘要1056)      PDF (1971KB)(1629)    收藏
    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依旧,“革命”这一概念仍具有现实意义,苏联的解体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失败。詹姆逊从这四个方面详尽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认为在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过渡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同样需要具有新的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为马克思辩护——读雅克·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陈学明
    《教学与研究》    2000, (1): 30-35.  
    摘要1524)      PDF (1028KB)(1703)    收藏
    苏东剧变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消亡,相反,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反复阅读马克思。今天地球上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都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遗产。针对 新国际 "的话语霸权,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当务之急。这是德里达为马克思所作的辩护,也是我们应当体认的辩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续)
    陈学明
    《教学与研究》    1997, (5): 50-55.  
    摘要953)      PDF (993KB)(1607)    收藏
    当前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所涉及的第三个重大问题是:将马克思主义置于苏东剧变后新的形势背景下加以衡量,哪些东西已失去时效、哪些东西仍散发着真理的光辉?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哪些是死东西、哪些是活东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8.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
    陈学明
    《教学与研究》    1997, (4): 23-28,63,64.  
    摘要1197)      PDF (1195KB)(1715)    收藏
    本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新成果作了系统分析,认为,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关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他们在反思苏东剧变时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对立起来则是原则性的错误;他们强调用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呼吁走出书斋,面向生活,这些无疑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形式的发展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多元性,以及割裂无产阶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则是错误的;他们关于马克思的市场经济学说与权力和国家学说业已失效的观点仍需深入辨识,至于他们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三个方面的“活东西”,则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理论的关注与重视,这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都有积极的启迪性作用;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现实性,并从马克思学说已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百孔千疮内在矛盾日益尖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这些阐述是极为充分和值得赞赏的,但就理论力度而言仍显逊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