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编写之起步、发展与演化
    (1922—1949)
    胡为雄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11): 26-35.  
    摘要2398)      PDF (2040KB)(1658)    收藏
    1920年代至1940年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编写从无到有,从移植、借鉴到综合到创新,从质量不高到质量较高,从作品多样化到趋于以苏联教科书为模式的时代。从中国学者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历史过程看,1920年代前期是起步阶段,1930年代是写作高峰期,1930年代后期则开始向苏联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型演化,1940年代撰写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成为趋势和潮流。瞿秋白、李达、翦伯赞、陈唯实等人的著作,可视为从1923年开始至1949年建国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之起步、发展与演化的样本,而李达、吴黎平、艾思奇、侯外庐、罗克汀等人的著作则可视为向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型演化的个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德、英、美等国学者对马克思上层建筑理论的误解
    胡为雄
    《教学与研究》    2011, (1): 18-26.  
    摘要1217)      PDF (2878KB)(1694)    收藏
    德、英、美等国的学者未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未全面把握马克思的上层建筑这个比喻性概念的丰富内涵,它包括思想、观念,政治结构、政治权力及政治行为,信用与虚拟资本等喻义。这些学者也未弄清上层建筑概念曾发生从思想观念到政治结构等的转移变化。德国学者中,柯尔希纳等对上层建筑所下的定义有失精确,哈贝马斯甚至认为在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再不适用于社会和国家的分析。英国学者莱尔因认为存在"反映论的发展与基础-上层建筑的比喻缠结在一起"的难题。美国学者麦克莫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划分模糊不清,杰姆逊则认为马克思对基础和上层建筑经典式的区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不能令人满意。这些学者中有人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复杂情况来否定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企图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没有建树反而混淆了问题。由于上层建筑是一比喻性概念,它引起人们的误解和争论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
    胡为雄
    《教学与研究》    2008, (7): 64-70.  
    摘要1965)      PDF (1743KB)(1617)    收藏
    "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在对之进行讲解时应注意如下六个讲题:(1)上层建筑是一个比喻性概念;(2)上层建筑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3)上层建筑属社会存在,不属社会意识范畴;(4)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随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其内容丰富多样;(5)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内在联系,其职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6)把上层建筑表述为政治结构,能更好地说明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4.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胡为雄
    《教学与研究》    2004, (8): 39-45.  
    摘要1318)      PDF (2812KB)(1761)    收藏
    马克思开创了社会交往理论。他认为交往是人们的交互活动,它有内部交往、外部交往和世界交往等形式。交往与生产决定一个民族的整体结构及与他民族的相互关系,它能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世界性交往则导致“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
    5.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
    胡为雄
    《教学与研究》    2002, (3): 69-74.  
    摘要1052)      PDF (1098KB)(1659)    收藏
    马克思在使用上层建筑概念的过程中,其意义重心从前期的思想观念转移到后期的政治结构;他分析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形式,认为上层建筑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并与经济基础有内在联系。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不仅要把握它的丰富内容,更要注意分析和总结当代社会政治实践中出现的新的上层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