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摆脱拜物教的困境
    王晓升
    《教学与研究》   
    2. 略论后现代社会的几个主要特征
    王晓升
    《教学与研究》    2014, 48 (6): 96-104.  
    摘要2375)      PDF (1360KB)(1513)    收藏
     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后现代社会。其经济特征是“生产的终结”,即满足实际生活需要的生产的终结;其政治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的终结;其社会特征是人和人之间的结构性社会联系的终结;其文化特征是文化产品的意义的终结。这些新的趋势对传统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提出新课题,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新课题。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用来分析和批判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新趋势的,应得到各门社会科学的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适性辨析
    王晓升
    《教学与研究》    2010, (10): 36-43.  
    摘要1360)      PDF (2149KB)(1952)    收藏
    考茨基、哈贝马斯等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命题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鲍德里亚则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不能被运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这个命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充分的适用性",虽然也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具体运用中要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套用。否定它的普遍适用性是错误的,不加区分地用于一切社会形态也是不妥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4. 社会历史观研究中的微观分析与宏观描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新视角
    王晓升
    《教学与研究》    2009, (2): 34-42.  
    摘要1312)      PDF (1339KB)(1789)    收藏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一些人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宏观结构;而另一些人则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个人活动的微观维度来考察历史。实际上,马克思同时从这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我们应该从个人活动的微观结构与社会的宏观结构相互作用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发展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信息与反映——对认识本质的思考
    王晓升
    《教学与研究》    1991, (1): 51-55.  
    摘要1024)      PDF (581KB)(1591)    收藏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信息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国哲学界有人把信息论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引入认识论。这深化了人们对认识的微观机制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内容。然而,在人们把自然科学新成果引入认识论的过程中却出现这样一种倾向,认为反映论已经过时,应该以信息论、选择论、评价反映统一论等取代之。他们几乎都是把反映仅仅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模写、摄影。这种观点显然需要澄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