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学术梦想放飞的地方——我和《教学与研究》的特殊情缘
    王东
    《教学与研究》    2012, 47 (10): 93-94.  
    摘要1766)      收藏
    从自然生命来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学术生命来说,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在从北京上山下乡到北大荒当了10年农民之后,我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首届“七七级”大学生;1979年,我成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我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招收的首届博士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最早的哲学博士……多年以来,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埋藏着一个学术梦、哲学梦、中国梦,就是一定要由我们这一代人,做出富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哲学创新、理论创新,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一块铺路石子。《教学研究》正是我开始放飞这一学术梦想的地方,从1984年开始,我与她结下了28年的特殊情缘,真是一言难尽……那是1984年5月的一天,我从北京大学哲学系回到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找到了《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交上了刚刚完成的一篇习作《列宁〈哲学笔记本〉的科学价值》。当时接待我的是王箴禹同志,他老成持重,虽素不相识,却很热情。稿子交上去了,我内心还是忐忑不安的。我当时还是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而且只是一个在读的博士生,又从来没有在正式报刊上发表过什么东西,远不像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已崭露头角。这篇稿子,虽说只有8 000字左右,却凝聚了我近20年学习的心得体会。1963年,在北师大二附中读书时,我就开始比较系统地自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我对列宁著作特别喜欢,可谓情有独钟。非常凑巧的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搞小学语文教育的母亲高惠莹,买了一本1960年版的精装本的列宁《哲学笔记》;这本书成了我经常翻看的书籍,但感到像“天书”一样,很难看懂。我不由得萌发一个念头,有朝一日一定要解开这个迷,让人们读懂这部“天书”。1968年6月,我上山下乡,到北大荒当知青,别的书都不能带了,随身只带了这样一些马列著作。临行前,父亲王培英给了我20元钱,我拿出12元钱,到中国书店买了一套四卷本的《列宁选集》。在十年动乱中,在农村土炕头上的小油灯下,这些马列著作、尤其是列宁的《哲学笔记》,伴随我走过了从20岁到30岁的青春岁月。从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到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师从庄福龄、徐琳、刘炯忠教授,我一直执着于列宁思想及其《哲学笔记》的研究。我的硕士论文,就选了《哲学笔记》作为研究对象。从1982年开始,我来到北大哲学系,师从黄楠森教授,专门研究列宁的《哲学笔记》。为此,我跑遍了北京的各家图书馆,查阅了各种版本的《哲学笔记》,掌握了当时苏联与西方“列宁学”的各种研究成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撰写了这篇文章投给了《教学与研究》。文章虽然在1984年召开的全国首届列宁哲学思想研讨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但能不能正式发表还是个问号。应当说,在全国首届列宁哲学思想研讨会上由我作大会的专题学术报告,是黄楠森教授推荐决定的;而论文拿到《教学与研究》,却没有经任何人推荐,是我自己送上门的。没想到,王箴禹等编辑部同志奖掖后学,鼓励新人,很快在当年8月《教学研究》第4期上刊出,随即在当年的《新华文摘》第10期被转载。这篇论文指出了苏联编者在编辑出版列宁《哲学笔记》中的重大理论失误,要求恢复列宁自己命名的八个《哲学笔记本》的本来面目,并旨在从中挖掘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历史局限与理论局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哲学创新推波助澜。当时国内学术界对列宁思想的研究,给予了广泛关注,甚至连常以老大自居的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也在评述有关当代中国哲学的文章中指出,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以黄楠森、庄福龄、王东等人为代表的、以专门研究列宁辩证法见长的学派。由此开始,我也就与《教学与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杨耕、孔伟等同志,多次向我约稿。孔伟还不辞辛苦,登门拜访。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她当年还精心编排了张岱年和我一起合作的一篇大文章。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外普遍关注: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北大也正在启动迎接校庆100周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学术活动。张岱年先生约我一起写一篇文章,特别用了一个旗帜鲜明、耸动视听的大题目《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张先生是我有幸得遇的第二位大师。1982年读博士生时,我们同学三人中我跟着黄楠森老师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陈来、刘笑敢跟着张先生学中国哲学史。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又拜张先生为师,学习他的综合创新论。1993年4月26日,经张先生推荐,我和他老人家一起去参加《光明日报》召开的一个民族精神座谈会。张先生相当郑重地对我说:“王东同志,你支持我倡导的综合创新文化观,我非常高兴,希望你能把这个理论再发展发展,使它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个‘颜李学派’,虽说最早是由颜元创立的,可是后来是由于李塨的继承发展,才有了更大影响……”我事先并没想到,年事已高的张先生会对我郑重其事地说出这样一番话,觉得分量太重了,我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力而为。1997年,迎接北京大学校庆100周年之前,我到张先生家去看望他,谈话之间,他又说了上次的话。我当即表示:“您的意思我赞成,我一定尽力而为。您首倡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非常正确,只是有些人认为它只是个空洞的口号,抽象公式,没有具体内容、具体用处。我们可以进一步回答‘综合什么,怎样创新’的问题,并且尽可能使综合创新论具体化。”张先生深表赞成。他老人家还和我约定,在迎接北大校庆10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就此题目作一个联合发言。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张先生合写了这篇文章《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发表在1997年《教学与研究》的第5期上。《新华文摘》1997年第8期作了全文转载,并且作为重点文章上了封面要目。当年方克立先生到北京大学作学术讲演时,还专门提到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重视与高度评价。俗话说,“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一直是《教学与研究》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我衷心希望她越办越好,在今后的关键10年,帮助我们这一代人,实现哲学创新、理论创新的学术梦、哲学梦、中国梦,从而给危机创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带来新的可能性、新的希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马克思晚年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从唯物史观到世界史观
    王东, 贾向云
    《教学与研究》    2011, (3): 5-11.  
    摘要1306)      PDF (2705KB)(1742)    收藏
    马克思留下的晚年笔记群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群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放弃、中断《资本论》的写作,更没有处于"慢性死亡",而是在认真考察、全面系统研究世界发展新形式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理论,将自己的理论上升到世界史观的高度,实现了重大的哲学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3. 从卢梭到马克思:政治哲学比较研究
    王东, 王晓红
    《教学与研究》    2007, (6): 28-35.  
    摘要1179)      PDF (1627KB)(2378)    收藏
    马克思与卢梭的关系具有二重性:继承渊源关系和创新超越关系。从前者可以看出,卢梭的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是马克思现代世界新型政治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从后者可以看出,马克思根本性地改造和超越了卢梭的政治哲学:一方面,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新唯物论、唯物史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两大核心理念——国家观和民主观,都赋予了新的理论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
    4. 大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学院概览
    王东红, 曹冬雪
    《教学与研究》    2006, (9): 96-96.  
    摘要1014)      PDF (98KB)(1530)    收藏
    大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学院于2002年7月24日成立,由原来的管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部组建而成。学院目前下设5个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专业及专业方向,8个公共课教研室和5个研究所及中心。硕士点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伦理学、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中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为大连医科大学所属的五大省级重点学科之一;学院还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和医药贸易2个专业方向)、法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专业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
    王东莉
    《教学与研究》    2005, (2): 85-90.  
    摘要1133)      PDF (2661KB)(1762)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8)
    6. 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综述
    王东, 陈海峰
    《教学与研究》    2002, (9): 41-46.  
    摘要1017)      PDF (862KB)(1609)    收藏
    人类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21世纪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最大关注,特别是对如何构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处理“中、西、马”三大哲学流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生长点的问题,阐发了众多很有新意的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的综述,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建构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构想——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
    王东
    《教学与研究》    2001, (6): 5-11.  
    摘要1175)      PDF (1151KB)(1599)    收藏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先后形成了三个伟大构想:第一个构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十大关系》中;第二个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主要体现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和南方谈话;第三个构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主要体现为十二大关系论纲、“十五”规划构想及“三个代表”的思想,提出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纲领。这三个构想分别是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最初起点、根本突破和继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8. 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王东莉
    《教学与研究》    2001, (11): 64-68.  
    摘要1063)      PDF (1312KB)(1880)    收藏
    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教育内容的建构上,还是在教育方式的建立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启示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分别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与方式建立的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及其影响与启示作用,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中国文化精神作为可资借鉴的资源来进行开发利用的观点,认为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化传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7)
    9. 改革开放二十年与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轨迹
    王东
    《教学与研究》    1998, (8): 24-29.  
    摘要1155)      PDF (857KB)(1971)    收藏
    本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解放思想——农村改革——对外开放”是三个主动轮;1984~1991年是改革从外围深化到体制的阶段,“体制改革——乡镇企业——文化建设与政治改革”是三大动力源;1992~1998年是改革开放进入体制转轨、体制创新的关键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开放——经济起飞”成了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潮头。以此为主要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大体相应的三个阶段:基本思想初步奠基阶段——基本框架大体成型阶段——科学体系走向成熟阶段,其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上。正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体制创新上的三大转变:在体制目标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运行机制上,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关系上,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独立自主的全面开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资本论》的哲学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王东
    《教学与研究》    1997, (8): 34-38.  
    摘要1101)      PDF (2042KB)(1566)    收藏
    本文认为,《资本论》的哲学底蕴与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马克思“早年实践观——中年唯物史观——晚年世界历史观”的哲学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在《资本论》的整体创造过程之中,《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作,而且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制高点;2.《资本论》中蕴涵着创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马克思构想”,从哲学高度解读“《资本论》的逻辑”,从理论上再现“马克思辩证法构想”,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思想基点;3.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说,早期手稿只是思想萌芽形态,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则是核心原理形态,只有《资本论》历史观才是系统展开的发达机体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1. 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
    张岱年, 王东
    《教学与研究》    1997, (5): 9-14,63.  
    摘要1045)      PDF (1127KB)(1714)    收藏
    本文认为,纵观整个20世纪,在“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三种主张,即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归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论;从40年代毛泽东提出古今中外法和新民主主义论,到80年代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的文化大旗,代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思想主潮;中国文化在21世纪,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为主题,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创新,从而创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的价值观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创造大器晚成、现代复兴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以熔铸21世纪的新型世界文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2. 党的十五大的深远历史意义
    王东
    《教学与研究》    1997, (11): 5-8.  
    摘要1275)      PDF (755KB)(1618)    收藏
    在世纪之交的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宣告了中国跨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郑重回答了举世瞩目的焦点问题:邓小平身后的中国向何处去?跨世纪的中国向何处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晚年马克思”新解
    王东
    《教学与研究》    1996, (5): 41-44.  
    摘要973)      PDF (866KB)(1643)    收藏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四大笔记,即古代与东方社会笔记、研究西方社会主义道路的《哥这纲领批判》笔记、追溯资本主义与世界市场起源的世界历史笔记、关于俄国发展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的笔记,展现了晚年马克思的理论空间,标志着《资本论》研究的深化扩展和直接继续,它启示我们立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跨世纪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特色论;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彼此兼容论;东方落后国家汲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世界市场中介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当代中国经济起飞:实质、机制、过程
    王东
    《教学与研究》    1996, (1): 20-25,79.  
    摘要1016)      PDF (2742KB)(1540)    收藏
    中国经济起飞的深层实质是生产力的革命;内在机制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商业革命、生产力革命;过程分为助跑期、临界期、完善期三大阶段。中国经济起飞过程,在1980~2020年这40年间经历四个阶段:80年代的开始阶段;90年代的高峰阶段;21世纪头10年的持续阶段;第二个10年的滑翔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5.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教育的现实性与超前性
    王东(九虎)
    《教学与研究》    1993, (5): 7-9,70.  
    摘要1019)      PDF (713KB)(1477)    收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的文化现象,必将日益发展。理想作为经济体制转轨中各种价值取向筛选后的最终稳定和确立的重要文化形态,在其萌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研究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理想走向,对于正确调整大变革时期的价值观,确立科学的人生导向,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着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人大党史系、本刊编辑部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及发言选登
    张步洲, 赵金鹏, 林云生, 刘玉琛, 孙兰春, 王东, 李百齐, 胡正豪, 江英, 吴智棠
    《教学与研究》    1991, (5): 1-7,28.  
    摘要1064)      PDF (1530KB)(1539)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和本刊编辑部联合发起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7月1日在人民大学举行。北京及外地的党史、革命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80余人应邀参加。与会者就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通过这次学术讨论,同志们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是: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好地担负起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史、革命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应当为实现这一任务而奋发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下面我们摘登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大会、小组会的部分发言及应征论文的部分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杨先材教授在会上宣讲的论文《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回顾与思考》,已于本刊今年第4、5两期全文刊载,这里不再摘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毛泽民、林基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达新疆的
    王东向
    《教学与研究》    1990, (2): 16-16.  
    摘要910)      PDF (230KB)(1451)    收藏
    《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刊登的《中国革命史课应注意讲授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文中关于毛泽民、林基路在新疆活动的时间却说得不够准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价值和魅力的深刻源泉——试论精神生产的独创性
    王东, 孙承叔
    《教学与研究》    1988, (1): 45-47.  
    摘要904)      PDF (403KB)(1481)    收藏
    精神生产有什么特殊规律?为了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必须深入探讨的一个新的重大哲学课题。独创性是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之一,贯穿到其活动性质、价值衡量、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列宁《哲学笔记本》的科学价值
    王东
    《教学与研究》    1984, (4): 25-31.  
    摘要1028)      PDF (2020KB)(1651)    收藏
    《哲学笔记》是列宁探索辩证法科学的思想实验室,凝聚着列宁对时代课题——当代科学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沉思。至今它仍是一个尚待继续发掘的哲学宝库,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深思。为了把《哲学笔记》研究引向深入,就必须区分“苏联编者后来编辑的《哲学笔记》”和“列宁自己命名的八个《哲学笔记本》”,真正弄清后者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