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共党史党建学核心概念论析
    沈成飞
    教学与研究    2025, 59 (4): 47-60.  
    摘要128)      PDF(pc) (15906KB)(43)    收藏
    核心概念及其概念群、概念体系研究是中共党史党建学,尤其是中共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一研究视角和方法不仅拓展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的新领域,将中共思想史研究具体化,还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进一步语义化和实践化;通过聚焦核心概念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叙事的关联、作为群的核心概念的结构性生成、核心概念的发展演变史、核心概念的行动价值等,旨在从知识考古角度分析核心概念的语义构成及其发展演变,将概念作为学术发展史上的研究对象,讨论其历时性演变、共时性构建及其使用限度,并以此为基础透视核心概念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赋义和对现实行动的指导。进而论析作为群和体系的集合概念之间如何彼此生发、相互缠绕、群体演变,上下游概念的生成性、关联性和家族相似性如何影响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思想脉络、理论价值和行动导向,以及它们如何复杂而动态地形塑了人们的历史观、政治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忧患意识: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思想变量
    连文妹, 沈成飞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2): 58-69.  
    摘要255)      PDF(pc) (2215KB)(72)    收藏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思想意识。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具备明确的集体忧患,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史研究务必关注中国共产党集体忧患意识这一思想变量。其中,建党史研究应明晰党与生俱来的时代忧患,新中国史研究应突出党身份变换的执政忧患,改革开放史研究应重视国内外挑战的生存忧患,民族复兴史研究应关注党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忧患,党的建设史研究应明确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自我革命忧患。而对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时期的研究上,应自觉考察忧患意识对党决策的影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对党自身建设的影响。唯其如此,方能使党史研究回归党史事件发生现场、党史人物决策域场,通过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共情,达至“不隔”的“理解”界域,真正为党史研究从求真到求解作出实践性学术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坚持”的精神品质#br#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坚持”的精神品质
    沈成飞, 金涛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9): 14-25.  
    摘要805)      PDF(pc) (8290KB)(191)    收藏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的精神品质是独特的精神力量。本文认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进入新时代的全过程中,这一精神体现为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检视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成功经验中,“坚持”的精神品质是所有历史经验得以实现的思想基础,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为何坚持、坚持什么、怎么坚持,既是党实践运动的发展史,亦是党的政治品质溯源史,是党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也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精神的生动展现,是党初心使命提出和完成的思想气质和精神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
    连文妹,沈成飞
    《教学与研究》   
    5. 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沈成飞,连文妹
    《教学与研究》   
    7. 对外和平与对内认同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流变与理性塑造
    沈成飞,郭文亮
    《教学与研究》    2015, 49 (2): 80-88.  
    摘要1681)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全面转型,社会思潮一日千里。民族主义思潮——一种近代以来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社会思潮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色彩。揆诸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史实可知,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曾激励过民族自强和解放,亦曾激发国人盲目排外与自大。在检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流变及其主要特征后,本文认为: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都应当着力培植民众的理性民族主义,即在超越历史、超越党派信仰的基础上,对外追求世界和平,对内追求民族认同,这是理性民族主义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也是人类文明保持健康发展和多样性不可或缺的两大前提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对当代中国研究之述评
    沈成飞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11): 86-94.  
    摘要3044)      PDF(pc) (2007KB)(2470)    收藏
    新的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中国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以此为契机就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出不同见解。这些讨论包括了中国政局变动、社会变迁、民主化改革、权力监督制约、思想文化策略,以及中国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应对,等等。多数学者的观点立场相对中立、客观,但亦有独特的西方视角和文化解读,凡此种种将能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学界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9. 对话与大众化: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
    早期传播史认识的一个新视角
    沈成飞
    《教学与研究》    2012, 47 (6): 43-50.  
    摘要2089)      PDF(pc) (1790KB)(1709)    收藏
    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既有政治色彩,也有学理之辩,且应以学理讨论为主,政治论战次之。这场争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和传统观点将之归功于政治意识决裂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观点不同,本文恰恰认为,这场争辩的学理性,及其在争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则表明在开放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容易大众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改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沈成飞
    《教学与研究》    2009, (7): 86-89.  
    摘要1224)      PDF(pc) (1150KB)(1667)    收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设的、实践经验较少的课程。本文以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为基础,提出了改善教学效果的方法,即:培养师生的问题意识以促进教学中的互动效果、解读相关学科内容以界定和把握该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历史合力论"对课程内容做全面和有信服力的分析,以及通过"细节论证历史逻辑"的方法来丰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