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目标探索的历程及经验*
    杨德山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6): 46-56.  
    摘要332)      PDF (8059KB)(145)    收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
    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国情,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的核心议题,先后确定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对这些目标的演变过程进行历史梳
    理,并总结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世纪以来“毛泽东党建思想”研究述评
    杨德山1,左锐2
    《教学与研究》    2014, 48 (10): 67-75.  
    摘要1981)      PDF (6441KB)(1575)    收藏
    整体而言,新世纪以来“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研究较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出参与面广、研究范围宽、探索程度深、认识水平高的特征。研究者多在溯源性地挖掘“毛泽东党建思想”现实应用价值的同时,推动其理论学术研究的发展,诸如毛泽东关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一条主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等均取得长足进展。要保证“毛泽东党建思想”研究保持继续发展势头,需注意基本概念使用的准确性及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研究工作的规范化和学术化,并能在中共党史自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中把握其真谛,更好地为现实党建工作服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向理论探索的历程考察 ——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文献为主要依据
    杨德山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5): 64-72.  
    摘要2163)      PDF (1884KB)(1621)    收藏
    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和建设方向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吸取以 “四大”为形式的“大民主”的教训,提出了“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向主张;其次,根据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提升了法制化的层次;再次,因应新世纪的形势,提出了民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目标。缕析这一进程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规律和内涵,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它深入发展的信心和紧迫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清末民初的非政党思潮述析
    杨德山
    《教学与研究》    2009, (12): 60-66.  
    摘要1155)      PDF (2179KB)(1618)    收藏
    清末民初国人的非政党思潮主要表现在: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对政党多有诟詈;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集团仇视政党;政治文化保守主义者一直从道德和制度层面攻讦政党;民初选举中,民众怀疑、抵制政党;护国、护法运动中旧立宪党人高喊"不党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视政党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根源之一,大加挞伐。这些政治和社会力量对政党的态度、看法,反映出它们在政治生态急剧转型时期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8. 试论“改革创新精神”的原始依据和发展维度——《共产党宣言》与新的“伟大工程”建设
    杨德山
    《教学与研究》    2008, (3): 22-26.  
    摘要1109)      PDF (1412KB)(1574)    收藏
    当代中国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今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都向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伟大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的“改革创新精神”的原始依据和发展维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孙中山“党—国”理论分析
    杨德山
    《教学与研究》    2007, (3): 73-79.  
    摘要1111)      PDF (2246KB)(1695)    收藏
    孙中山的“党—国”理论由“立党救国”、“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等三个历史和逻辑紧密相联的部分组成。“立党救国”表明中国近代的政党首先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以党建国”反映出孙中山学外国、建我党,以我党、建我国,先党后国,党国同构的的政治思维。“以党治国”无论在理论说明还是在制度设计上,尽管总有些改变,但在“革命”时期,革命党独占政权,党员独有或先有政治权利的本质没有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新时期以来国内“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研究综述
    杨德山
    《教学与研究》    2006, (7): 74-79.  
    摘要1106)      PDF (1486KB)(1590)    收藏
    1980年邓小平“8·18讲话”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成为政治学界一直关注的话题。20多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围绕党的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产生的原因和改革的方法等问题,因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展开了讨论。本文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力图全面反映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90年代“民初政党政治研究”述评
    杨德山
    《教学与研究》    1998, (4): 36-39.  
    摘要1272)      PDF (809KB)(1648)    收藏
    本文围绕“民初政党政治特色的成因”、“民初政党政治中的主角”、“民初政党政治的评价”三个主要问题的研究展开述评,认为:民初政党政治所表现出的多党林立、分合无常等特色,除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原因外,还有中国人对政党功能认识上的误差;充当民初政党政治主角的不只是革命民主派的政党,还有立宪派的政党和买办官僚军阀的政党,这样才是完整意义的“民初政党”;民初政党政治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使中国民众初步了解了何为政党和政党政治等问题;民初政党政治失败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