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导航切换
教学与研究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杨学功[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
社会形态理论——兼评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
杨学功1, 楼俊超2
《教学与研究》 2012, 47 (
8
): 49-56.
摘要
(
2195
)
PDF(pc)
(1557KB)(
1602
)
可视化
收藏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9世纪40年代对哲学、经济学进行初步探索后,其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手稿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梳理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阐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几种理解进行了反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理性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处境
杨学功
《教学与研究》 2005, (
9
): 16-20.
摘要
(
1195
)
PDF(pc)
(814KB)(
1641
)
可视化
收藏
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当代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许多西方学者和思想家都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最具活力的思想体系之一。与此同时,他们又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或者从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多方面的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过时的征兆,毋宁说是要求根据新的历史情况和实践经验修改和完善理论。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必将在回应全球化挑战和回答全球化问题中,把自己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3.
全球化与民族性——对全球化研究中一个焦点性问题的分析
杨学功
《教学与研究》 2004, (
3
): 21-27.
摘要
(
1295
)
PDF(pc)
(1606KB)(
1580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本身潜在地包含着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危险,由此引起了民族主义的反弹,以致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民族性是一种远比全球性更具根源性的力量,脱离民族特殊性的全球同质化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作为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哲学是最能体现全球性与民族性张力的一种文化形态,从而成为文化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不同诉求之间争辩的焦点;同时,分析和评论了中国哲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的争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24
)
Select
4.
关于《哲学与生活》一文的讨论与回应
晏辉, 杨学功, 孙伟平, 邹吉忠, 崔伟奇, 刘敬鲁, 鉴传今, 孙美堂, 熊在高, 高岸起, 崔唯航, 刘啸霆, 李文阁
《教学与研究》 2004, (
1
): 29-32.
摘要
(
1200
)
PDF(pc)
(985KB)(
1579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9月16日上午,“青年哲学论坛”
①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组织了第六次活动,这次活动由李文阁主讲,孙伟平主持,晏辉、杨学功评论,参加者有李景源、李德顺、张浩、鉴传今、刘文旋、李涛、贺林华、刘敬鲁、刘啸霆、邹吉忠、崔伟奇、孙美堂、熊在高、高岸起、崔唯航、舒年春、尚小莉、舒红跃、乔荣生等。李文阁演讲的题目就是《哲学与生活》,与会学者围绕李文阁的观点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这里所发表的就是与会学者针对李文阁的文章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李文阁的回应。晏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作为植根于生活深处的理论自觉,理应同时也必然要关注生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5.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杨学功, 孙伟平
《教学与研究》 2001, (
4
): 39-46.
摘要
(
1184
)
PDF(pc)
(1666KB)(
1952
)
可视化
收藏
今天,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分析世界历史时代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全球化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格局没有改变。与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相伴随的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紧张关系很可能会长期存在,并在民族国家地位问题上形成焦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62
)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