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导航切换
教学与研究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李淮春[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社会调查教程》(第三版)评介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2004, (
5
): 96-96.
摘要
(
1040
)
PDF(pc)
(193KB)(
1616
)
可视化
收藏
水延凯等编著的《社会调查教程》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88年第一次出版,8年后经修订,1996年第二版问世,又经7年的教学实践,再次修订,2003年第三版同读者见面.从第一版至第三版问世,历经15个年头.在此期间,该书印刷近20次,发行近20万册,在教学实践以及广大读者学习社会调查的知识和技能中发挥了它的作用.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科学进步和教学实践的需要,经编著者再次修订的《社会调查教程》第三版,在理论和实际、内容和结构、思想和资料等方面又呈现了新的面貌.该书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各个方面都逾加完善和成熟,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富有成果的社会调查的好教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哲学教学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1996, (
6
): 10-12.
摘要
(
871
)
PDF(pc)
(381KB)(
1651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有效地、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多年来哲学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的基本思路和说明
李淮春, 杨耕
《教学与研究》 1995, (
2
): 27-34.
摘要
(
907
)
PDF(pc)
(984KB)(
1651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文科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自1982年出版以来,几经修订,以观点明确、重点突出、论述简洁等鲜明特点,深受教师、学生和各方面读者的欢迎与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4.
如何把握辩证法的理论结构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1990, (
6
): 28-33.
摘要
(
925
)
PDF(pc)
(1231KB)(
1532
)
可视化
收藏
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三版第三、四、五章是辩证法部分,其核心是揭示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辩证法的一般规律,是对宇宙中万事万物共性的抽象,讲授时,要注意既不能把它讲成空洞的套话,也不能把它讲成“实例的总和”。这就要求我们贯彻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一致的原则,从辩证法的理论结构和内在本质出发,全面地把握辩证法本身的结构及与其它各部分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1985, (
6
): 31-35.
摘要
(
966
)
PDF(pc)
(676KB)(
1548
)
可视化
收藏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理论思维宝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独创性贡献,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在哲学教学中怎样从横向对比和纵向发展的角度,清晰透彻地阐述这个观点,却有一定的困难。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找到历史发展的联结点和理论逻辑的结合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可以找到探索的路标和解疑的钥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6.
社会意识的若干理论问题和讲授意见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1983, (
1
): 60-66.
摘要
(
951
)
PDF(pc)
(751KB)(
1610
)
可视化
收藏
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教学中,社会意识这一章内容多、篇幅大,理论歧义也不少。本文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社会意识”一章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如何进行讲授,结合个人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探讨性的意见。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中阐明社会意识讲述社会意识的指导思想,应该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突出哲学的特点,在揭示有关社会意识一般规律性的问题上下功夫。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意识的主要任务,是要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中,阐明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的一般结构、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7.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学习《实践论》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1981, (
5
): 20-26.
摘要
(
957
)
PDF(pc)
(1303KB)(
1500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就是其中的光辉论著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精神的能动作用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1981, (
1
): 63-67.
摘要
(
900
)
PDF(pc)
(501KB)(
1652
)
可视化
收藏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一些同志认为,不仅物质决定精神,而且精神也决定物质,或者说,精神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大可商榷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三个而不是一个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1979, (
4
): 69-74.
摘要
(
1105
)
PDF(pc)
(1029KB)(
1604
)
可视化
收藏
对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是一个还是三个的不同回答,不是对唯物辩证法个别原理、个别细节的分歧,而是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原则争论。有些同志认为,“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即对立统一规律”,而量变质变和否定的否定规律同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一样,不过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展开”和“具体表现”,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我认为,无论从无产阶级导师们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述中,还是从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辩证发展规律中,都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事物的辩证发展都告诉我们: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是三个而不是一个,即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的否定规律;正是这三个主要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和完整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期刊
教学与研究(9)
出版年
2004(1)
1996(1)
1995(1)
1990(1)
1985(1)
更多
1983(1)
1981(2)
1979(1)
隐藏
关键词